余瀅艷 劉宏杰
1電子科技大學醫院皮膚科,四川成都,610041;2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皮膚性病科,四川成都,610041
臨床資料患者,男,46歲。左背部結節10余天。患者10余天前無意中發現左側背部一黃豆大淡紅色結節,無明顯疼痛及瘙癢,本院就診?;颊呒韧w健,否認局部有外傷史及蚊蟲叮咬史,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體檢: 一般情況可,各系統檢查無異常,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皮膚科檢查:左側背部見一直徑約8 mm隆起性淡紅色結節,頂端呈臍窩狀,質地較硬,無壓痛(圖1) 。皮損組織病理示:表皮內腫瘤,呈假上皮瘤樣增生,可見旋渦狀成熟鱗狀上皮(圖2~4)。根據臨床表現及皮損組織病理改變,診斷為倒置性毛囊角化病。

圖1 左側背部一直徑約8 mm隆起性淡紅色結節,頂端呈臍窩狀,質地較硬,無壓痛 圖2 表皮內腫瘤,呈假上皮瘤樣增生(HE,×40) 圖3 鱗狀上皮及角化物(HE,×100) 圖4 旋渦狀成熟鱗狀上皮(HE,×400)
討論倒置性毛囊角化病(inverted follicular keratosis, IFK)臨床上表現為單發的堅硬、白色至淡紅色丘疹,丘疹直徑常<1 cm,約 90%發生于頭面部及頸部,以上唇和頰部最多,皮損表現為單個絲狀、疣狀或角化性丘疹,可無癥狀或偶有瘙癢[1-3]。關于本病的病因一直存在爭議,Mehregan[4]認為本病是一種獨立的腫瘤。Spielvogel等[5]認為是陳舊性尋常疣,而 Lever[6]則認為是累及毛囊的刺激型脂溢性角化病,目前尚未有確切的證據證實IFK與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有直接的關系[7]。本病有 4 種組織病理類型[7]:①乳頭狀瘤或疣樣:病變大部分向外生長,表面有角化不全及出血灶;②角化棘皮瘤樣:病變向內外增生,周邊可見類似真性角化棘皮瘤中所見之唇緣表皮;③實性結節型:病變大部分向內增生,表面平滑或略角化過度;④囊腫型:真皮層內可見與外界相通的囊腔。本病在臨床上需與刺激性脂溢性角化病、角化棘皮瘤、尋常疣、汗孔角化癥、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等相鑒別,診斷主要依靠組織病理學檢查[7-9]。本患者病程短,皮損中央呈角質栓樣,臨床表現較為獨特,病理表現典型。
本病是一種良性皮膚腫瘤,一般不需治療,必要時可行二氧化碳激光、冷凍、刮除術或手術切除等治療[9],Karadag等[10]予5%咪喹莫特乳膏局部外用取得較好療效。本例患者手術切除后皮損無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