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鑫
城市六線是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是城市功能正常發揮的基本保證,是現代化城市有序、高速、正常運站的紐帶,城市六線構成了城市的“六線譜”,只有和諧才能奏出優美的旋律。本文以宿遷市中心城區“六線”控制性專項規劃為例,在滿足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和六線相關管理辦法要求的基礎上,從規劃內容、規劃思路、規劃技術手法和規劃成果表達四個方面進行編制方法的創新,切實保障設施落地,形成“六線設施一張圖”,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城市規劃中所謂“六線”的具體內容:紅線是指經過批準的建設用地紅線、規劃道路紅線和建筑紅線;綠線是指城市各類綠地范圍的控制線;藍線是指城市規劃確定的江、河、湖、庫、渠和濕地等城市地表水體保護和控制的地域界線;紫線是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內的歷史文化街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范圍界線,以及歷史文化街區外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護的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界線;黃線是指對城市發展全局有影響的、城市規劃中確定的、必須控制的城市基礎設施用地的控制界線;橙線有二種,一是肉眼看不見的微波通道及視覺通廊等控制界線,二是指對中小學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和社會福利設施用地的控制界線,本次橙線規劃根據要求選取第二種。
近年來,隨著宿遷市城市建設迅速發展,陸續出現基礎設施落地困難、設施布局不合理、各線之間不協調等問題,為科學指導和規范宿遷市城市建設,發揮“六線”作為城市生命線保障系統的作用和效益,推進生態空間建設,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編制六線規劃是非常迫切的。

規劃通過對宿遷市“六線”現狀問題的分析與評價,從城市總體發展的角度出發,在對已編各類相關規劃系統梳理的基礎上,以城市規模擴大后各線自身系統性研究為重點,以消除各線“各自為政”不協調、不融合的難點為核心,從而深入開展多規融合研究工作。
通過各線規模預測和規劃標準的校核,提出規劃方案優化與調整的內容,并深化細化布局方案。從安全、合理的角度出發,借鑒控規編制經驗,運用“四定”方法,統籌協調各線用地規模,加強土地資源的集約化利用。同時,提出有針對性規劃實施措施,切實保障設施落地,形成“六線設施一張圖”,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規劃首次將文化設施、教育設施、體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及社會福利設施作為橙線設施,圍繞15分鐘生活圈要求,統籌優化布局,納入城市規劃管理系統,體現出對民生工程的重視,使城市居民公平享受城市公益設施的服務,實現公共設施服務均等化。
首先,宿遷市為地震高烈度地區,中心城區有多條斷裂段穿越,規劃根據六線設施類別,確定六線設施與地震斷裂帶關系,其中紅線、藍線、綠線可穿越斷裂帶,提出抗震措施,黃線、紫線、橙線提出安全避讓要求。
其次,六線設施集約化建設,實現功能互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引入市政綜合體,污水泵站、垃圾轉運站、開閉所、公廁、環衛停車場等設施占地規模小、具有兼容性,采用相對集中布置方式,培育并引導市政綜合體發展模式,優化城市基礎設施布局。二是建設城郊生態綜合體。結合黃線中的污水處理廠布局再生水廠、污泥焚燒廠、垃圾焚燒廠、熱源廠、可回收物分揀中心等設施,結合生活垃圾填埋場布局建筑垃圾填埋場、資源再生廠等設施,最終形成水質永續、能量自給、資源循環和環境友好的生態綜合體。三是打造民生綜合體。規劃從“改善民生、集約發展”的角度出發,選取橙線中的文化、體育和福利等設施,進行多類公服設施融合發展,發揮規模效應,實現共享互補;融合大中型文化、體育設施,形成文體綜合體。融合小型文化、體育和福利設施,加入超市、菜場、娛樂等設施,形成“城市之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生活質量。
最后,圍繞“蘇北生態大公園”建設目標,在“城市公園綠地10分鐘服務圈”規劃布局要求的基礎上,全方位、多層面地打造生態綠網體系。規劃以綠地建設引導休閑體系布局,結合慢行系統,重點構建環城生態綠廊。為進一步形成綠量豐富、內涵深厚的生態大公園,補充編制《宿遷市中心城區環城生態廊道規劃》,切實保障規劃實施。
規劃從以下三個方面協調六線設施。
首先,規劃以生態優先、效益優先、安全優先、發展優先為原則,在確保各類設施布局總量及服務范圍的基礎上,統籌協調六線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對設施布局、定位進行落實及修正。通過以上技術手法共協調沖突點約90個。
其次,制定剛彈結合的落地原則,將六線設施用地分為不可兼容設施用地、可兼容設施用地。對于變電站、污水處理廠、學校等不可兼容設施采用剛性控制。對于公共停車場、通信機房、圖書展覽、體院場館等可兼容設施采用彈性控制。
最后,建立上下聯動的動態反饋機制。規劃核心內容是對六線設施進行定量和定位,六線設施分屬不同部門管理,有關專項規劃各自委托編制,極大地增加了規劃協調的難度。規劃自上而下對六線設施規模及位置進行控制,并將六線設施落實及調整情況反饋給各管理單位,各管理單位對反饋內容進行核實,自下而上反饋給規劃,形成動態反饋機制。
規劃以控規劃定的編制單元為基礎,分區進行編制,并以1000米*800米作為兩條控制線,將中心城區劃分為約340個網格。
根據六線特點,細化圖則設計,明確各類設施位置及控制界線,并落實控制要求,實現各類設施的精細控制,并將成果納入宿遷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為后期的動態維護奠定基礎,提高規劃管理效率。
規劃經批準實施后,成為宿遷六線設施建設和管理的重要依據,已反饋和落實到各片區控規、有關專項規劃和相關部門工作中,并應用于宿遷市各項用地出讓和管理中。在本規劃的指導下,宿城區文體綜合體、青海湖路城市之家已建設完成,耿車生態綜合體正在建設中,其余設施正在有序建設。規劃的實施對改善城市生態,優化人居環境,彰顯城市風貌,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