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社會環境變化為工業化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但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也產生諸多環境問題,為強化生態環境建設,政府相關部門聯合工業企業秉承生態理念進行河道整治,重點處理工業污水問題。本文首先闡述污水治理必要性,然后分析河道整治過程中污水治理現狀,明確污水治理中的生態理念,最后闡述整治河道污水的主要辦法,期望能夠促使河道環境有所改善,滿足經濟發展可持續要求。
當前社會發展條件下,人們開始重視經濟可持續發展,并且明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我國幅員遼闊,生態環境受到污染的程度各不相同,政府環境治理精力有限,無法完全發揮出環境治理職能。而在生態環境污染問題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水污染問題,受到工業發展影響,大量工業廢水被排放到水體當中,促使水資源受到破壞。政府方面開始整治河道,并且選擇合適的污水治理方法,期望能夠改善河道水質環境。
當前情況下,我國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狀態,人們在轉變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提出更高的物質需求,工業化產業為了迎合社會發展需求,轉變傳統發展方式。在傳統工業生產中,其為了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而過度挖掘自然資源價值,從而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而工業生產流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也成為自然環境都無法消化的垃圾。近年來,全球變暖現象已經越來越明顯,臭氧層也出現空洞,酸雨更是成為某些污染嚴重區域的常見現象,這些自然災害發生對人類生存環境產生影響,也對人們的經濟發展予以警示。鑒于該種情況,人們開始反思自身行為,并且秉承生態理念,改善自身的工業生產狀態,期望能夠在后續工業發展過程中注重環境保護,尋求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但因為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污水,這些污水被隨意排放到河道當中,導致河道水源受到污染,人們的飲水資源也因此受到影響。水資源的污染促使人們的生活質量逐漸下降,人們的身體健康也因此受到影響。水資源污染還間接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在水體逐漸富養化情況下,水體當中的動植物生存空間被壓縮,魚類無法保持健康生活狀態。
2019 年期間,就全國1940 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的水質數據進行整理,得到如圖1 所示的水質調查情況,從圖中信息可以了解到,水質優良(1-Ⅲ類)斷面的比例為74.9%,該數值相比于2018 年上漲3.9%,而劣質Ⅴ類斷面的占比則是3.4%,該數據同比下降3.3%。

圖1 水質調查情況
從圖1 數據中能夠明確當前我國在水資源方面的污染還比較嚴重,政府部門所推出的治理手段雖然對水質情況有所改善,但目前污水處理依然存在較多問題。
雖然當前我國政府等部門強調工業需要重視起環保發展,需要處理好生產中產生的污水。但是還是有些企業為了追求個人利益,將大量的污水排放到河道中,沒有嚴格按照污水處理的處理方式來執行,最終導致河水的嚴重污染。現階段很多企業還在使用相對傳統的污水處理方式,傳統污水治理方式是依靠著人工凈化,但是依賴人工處理的方式會消耗大量的人。在有些水站的建設中,為了能夠進一步減少建設成本,會將水站建立在河水的上游,這樣的建設方式會對河道的水質造成嚴重的污染,破壞其生態環境。還有許多施工建設項目也在河道的上游進行建設,會在建設過程中排出大量的污水,污水順著上游流到下游,沒有經過有效處理的污水會破壞河道內的生態環境,這樣便加大了污水治理的困難程度。
在發展過程中,為了社會的利益和發展的便捷,并沒有重視對自然環境的嚴重影響,而是隨意的進行項目建設。例如隨意的修建水壩和發電站,這樣對自然環境破壞程度很大,同時也給對自然環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帶來困難。為此,想要更好的進行河道整治,我們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建立許多大型的建筑和設施,提高人們生活物質文化水平。但是在這樣大量的興建設施中,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例如一些隨意修建的水電站,這對于環境來說是嚴重的影響因素。因此河道規劃必須要結合其河道的實際情況,需要首先保障河道的儲水能力,使其能夠讓河道維持自然的狀態。同時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還需要重視其對河道的需求,將河道合理安排好,將人類生活同河道和城市之間調節好發展關系,不斷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從以往傳統污水治理方式來看,其對污水處置的理念不夠完善,使得污水處理能力不佳。治理污水是一個系統工程,依靠以往的傳統辦法并不能使問題完全得到解決,因此有關機構需要將原本的就水論水的理念進行升級轉換,需要對全局進行審視,可以不斷提高對河流污水處理的治理理念,提高生態理念在污水處理工作中的應用程度,并協調各方面部門的協同工作,能夠對河流污水進行綜合性的治理,將河流污水處理能力進一步發展。
對河道的改用需要進行統一的合理規劃,改用是需要建立在保護自然的前提之上的,為此需掌握河道內的具體結構,使其河道可以擁有良好的通水功能,以防發生洪災災害時,可以有效地處理污水,不會造成處理工作的滯后和低效率,維持河道內的生態環境的現狀,使其可持續發展下去。同時需要將治理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夠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建設各種大型建筑設施符合環保要求,在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能夠重視其對環境影響的因素,盡可能的減少對水資源的污染,正確處理好污染源的排放環節,避免水源和土質的再次污染。例如可以在修建水電站的過程中,把防洪壩和景觀進行融合,在這樣的措施下不僅保障了河道的自然屬性,同時還拓寬了河道使其能夠有著高效的防洪蓄水能力。這種綜合性質的污水治理手段,有效提升了治理能力。
首先這種物理收集法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利用物理手段進行治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理污水的能力。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具體的設施和環境進行合理管制,減少對原有資源的破壞。例如進行左右開弓的河道治理方式,可以對污染源頭進行綜合整治,從而達到對河道的整頓效果。但是這種物理收集的方式有著明顯的缺陷,就是在處理方式上投入成本比較大,進行處理時工程量也較大,所能應用的范圍也具有局限性。但是對于污染性嚴重的區域,利用這種方法可以明顯的看出治理的成果,治理效果顯著。
生化處理工藝的方法,就是利用植物、微生物以及化學試劑對其污染水進行凈化處理,使其達到治理污染的效果。這種方式也屬于原生態的置水處理方式,能夠相比其他方式具有節能、清潔的特點。這種方式在處理污水的過程中,治理方式呈現分散式,需要提高參與的范疇。例如在治理過程中,將每一戶的居民處理好自己的污水,這樣的就可以將生活污水得到很好的集中,以便統一處理。在污水的處理環境選擇上,通常會選擇遠離人群的地域,例如城郊荒山等區域,盡量減小對人們生活環境的影響,同時還需要相關部門對處理工作進行授權,并做好嚴格的監管,使其能夠符合污水治理的規范,但是用這種生化處理工藝的方式處理污水過程相對緩慢,并且需要的人員或者區域相對較廣泛,因此適用于污染程度一般,且需要長期進行污水處理的區域使用。
水生植物是一種對河道污水進行清潔的手段,被譽為出色的“游泳運動員”,它可以保證水體的自清潔和保障,是一種高效的環境治理方法。水生植物可以在生長過程中有效減少水中存在磷、氮等一系列營養成分。一旦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質,就會使水中的藻類大量繁殖,從而嚴重損害水中生態平衡。利用水生植物吸收營養物質,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藻類在水中的繁殖,同時還能對水沉降物發揮一定程度的阻攔和凝結作用,改善水資源的渾濁狀況,同時作為生物水中的原料,使河道內的生物多樣化發展起來。
綜上所述,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但卻要付出環境代價,為轉變該種經濟發展模式,需要秉承生態理念,改善環境治理工作。政府相關部門著重開展水資源治理,對河道環境進行整治,選擇恰當污水治理方式,制定科學治理方案,在相關部門的共同配合下,改善河道環境,促使河道污水的得以凈化,遏制河道水體污染,實現經濟發展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