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荒耘 楊 俊 劉 星 鄒金標
上海建工五建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 200063
目前水池裂縫控制常采用的辦法包括補償收縮混凝土、設置施工后澆帶、選擇合適的材料和級配等,但是,超長超深水池相關的應用研究較少。因此,有必要對池壁和池底混凝土結構裂縫的控制工藝進行探究,以滿足施工要求。
航運技術與安全科研設施及基地建設項目,位于上海市崇明區長興鎮09CM-0601單元E3-05地塊;深水拖曳水池實驗室建筑物呈細長條塊形(東西走向),占地面積12 250.99 m2,建筑面積16 985.42 m2(圖1)。深水拖曳水池的基礎為樁+承臺形式,長398.7 m、寬18.0 m、深10.3 m,采用半埋式結構形式,水池底板板面標高為-3.90 m,池壁頂標高為+6.4 m,水池頂設跨度為18.8 m的拖車。深水拖曳水池結構屬于超長結構,水池結構分為9段進行施工(圖1),每段分多層澆筑混凝土(圖2),分縫寬度為20 mm。由于水池有結構超長、面積超大的特點,滿水后會對池壁和池底的施工縫形成較大的壓力,因此對水池結構的施工質量和抗滲漏要求較高。

圖1 項目分段施工布局

圖2 深水拖曳水池剖面
查閱相關資料文獻[1-5]可知,鋼筋混凝土結構產生裂縫的原因較多,主要包括:混凝土配合比設計不當;結構設計不當,比如配筋率不足、鋼筋保護層過厚、變形縫設置不合理;澆筑養護工藝不合理,比如混凝土澆筑施工不規范,混凝土養護措施欠缺,水化熱控制不當產生裂縫。
本文主要從選用最佳配合比的混凝土、合理設置施工縫防水結構等方面進行研究。
為了更好地滿足水池對混凝土坍落度、抗滲、抗裂和流動性等性能的要求,開展系列混凝土配比試驗研究,最終確定一組綜合效果較佳的配合比混凝土。
在混凝土的質量配合比方面,確定各組分范圍:P·O 42.5水泥180~260份,S95礦渣為70~80份、II級煤灰70~80份,中砂680~750份,粒徑為5~25 mm的碎石1 000~1 100份,SH306聚羧酸系高性能減水劑為4.5~6.0份,自來水170~190份。同時,在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摻加0.6 kg抗裂纖維。抗裂纖維為聚丙烯纖維,類型為SD-A3混凝土纖維,纖維直徑20~30 μm,長度12 mm±1 mm,抗拉強度≥500 MPa,彈性模量≥5 000 MPa,斷裂伸長率≥20%。
超長水池施工所用的復合混凝土制備的具體步驟如下:首先依次將碎石、中砂、P·O 42.5水泥、S95礦渣、II級粉煤灰放入干混,然后加入水混合,接著加入減水劑和抗裂纖維,攪拌均勻,最終得到超長水池壁施工所用的復合混凝土。
按照GB 5150—2017《水工混凝土試驗規程》測定復合混凝土的28 d抗壓強度、坍落度、抗滲透系數等,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由于采用了SH306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和SD-A3抗裂纖維,它們與P·O 42.5水泥、S95礦渣、II級粉煤灰、中砂、碎石等協同作用機理,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動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熱,推遲熱峰的出現時間,最終減少混凝土用水量5%以上,增強了超長水池施工所用的復合混凝土的抗滲能力和抗拉強度,其強度符合C30混凝土等級要求,抗滲能力符合設計要求達到P8。經檢測,4組配比的復合混凝土R7標養強度范圍為21.8~28.6 MPa, 28 d抗壓強度范圍為33.1~43.4 MPa,坍落度保留值范圍為145~150 mm,抗滲等級達到P8級,表觀密度為2 320~ 2 340 kg/m3。

表1 混凝土試驗方案及測試結果
經綜合考慮混凝土具有較強的抗壓、抗滲抗裂性能、流動性較好以及現場效果好,最終選擇了方案4作為該工程最佳混凝土配合比。
由于水池主體結構采用了分段分層施工工藝,水池池壁墻體分9段施工,每段分3層,導致形成施工縫,這是防滲關鍵點。
為了更好地滿足水池結構的抗滲漏要求,水池池壁采用內外層同時防滲工藝,即在水池內壁外表面設置保護層、外墻主防水層、附屬防水層等3道保護層,在施工縫處的水池墻體內設置2條止水鋼板帶。止水鋼板邊緣折邊,兩塊相向布置,通過圓鋼和內外墻主筋焊接為一體,確保止水鋼板的固定和定位準確(圖3),澆筑混凝土過程中要注意對其的保護,施工縫下部混凝土澆筑要確保振搗密實。上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加強縫面處理,在澆筑前對混凝土表面進行鑿毛、清理干凈,并灑水濕潤,澆筑上層混凝土時,先鋪設厚50~100 mm與混凝土同強度等級的水泥砂漿接槎。對于伸縮縫,嚴格控制止水帶的質量和各項性能指標,止水帶的安設,要嚴格按照設計圖紙規定,設置橫向固定筋,同時采用縱向固定筋和專用卡扣,使用綁絲將止水帶兩端固定,消除止水帶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的豎向位移和變形。另外,在池壁混凝土澆筑后2~3 d,混凝土內部溫度達到峰值,為避免池壁內外溫差過大出現裂縫,現場進行帶模養護,養護時間不少于5 d,最好達到7 d。同時,對池壁混凝土進行測溫,以內外溫差不大于規范要求為拆模標準[6-9]。

圖3 池壁施工縫的防滲結構
在水池池底防滲施工工藝中,關鍵的一環是底板結構分縫的防滲處理,本工程池底施工縫采用復合層防滲工藝,由下到上順序設置C15混凝土墊層、底板防水層、寬1 000 mm卷材防水加強層、φ30~φ60 mm泡沫塑料棒、外貼式止水帶、聚苯板填縫、中埋式止水帶、聚苯板填縫、密封膏填縫等保護層,如圖4所示。
在混凝土底板施工過程當中,除了采用上述底板結構分縫防水結構以外,還需采用以下施工工藝提高池底防滲效果。

圖4 底板結構分縫防滲結構
1)對于施工縫,關鍵是保證施工縫部位混凝土的密實和接縫質量。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安排專人在此部位加細操作,在下一層混凝土初凝之前,澆筑上一層混凝土,混凝土振動棒插入下層混凝土5 cm以上,同時澆筑下一層前,應對前一層進行二次振搗,保持良好接槎,避免出現冷縫。混凝土振搗應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則,振點呈梅花形布置,兩點間距不大于500 mm,逐點移動,做到均勻振實,直到未出現氣泡和混凝土沉陷,最終保證該部位混凝土澆筑密實。
2)上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加強縫面處理,在澆筑前對混凝土表面進行鑿毛、清理干凈,并灑水濕潤,澆筑上層混凝土時,先鋪設厚50~100 mm與混凝土同強度等級的水泥砂漿結合,確保伸縮縫處的表面處理得當。
3)在混凝土澆筑之后,做好混凝土的保溫保濕養護,及時覆蓋塑料薄膜和外蓋土工布進行養護,避免溫差變化過大,最終有效控制裂縫的出現。
超長深水拖曳水池結構表面的裂縫檢測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以進一步加強對工程質量的管控,也可以進行提前預判結構的防滲效果。目前,對混凝土結構裂縫的檢測,常采用肉眼目測,依賴人工判斷,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個人的視力、精力、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帶有很大的主觀性,難以保證檢測標準和檢測質量的統一。為了克服上述人工檢測的不足之處,保證裂縫檢測的科學性、客觀性和準確性,采用了裂縫儀對水池池壁表面進行檢測。裂縫儀主要用于檢測并記錄、計量混凝土橋梁、隧道或墩臺、墻體等裂縫的寬度,及被測裂縫圖像存儲,該儀器符合JGJ 125—1999《危險房屋鑒定標準》、CECS 21:2000《超聲法檢測混凝土缺陷技術規程》的要求。裂縫儀的主要技術指標如下:在寬度上測量范圍0~6 mm,測量精度≤0.01 mm;在深度上,檢測范圍5~500 mm,檢測精度≤5 mm;具有彩色液晶屏可實現觸摸屏操作。使用精密裂縫儀對池壁表面裂縫進行測量,查驗寬度及深度。結果表明,池壁和池底整體外觀表面良好,局部出現極少量的淺表微裂縫。可通過作業平臺修補這些表面,直到符合規范及設計要求。
通過對水池用混凝土配合比和防滲工藝的探究和工程實踐,豐富了超長深水拖曳水池裂縫控制的選項。工程選用了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混凝土的28 d抗壓強度超過35 MPa。在結構施工縫控制方面,采用內外層同時防滲工藝,對深水拖曳水池池壁的施工縫進行處理;使用復合層防滲工藝對池底施工縫進行處理。實踐效果顯著,最終保證了工程的P8抗滲要求,有效控制施工過程中出現的裂縫,對于類似工程控制裂縫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