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星期三在上海開幕,這是今年全球最大的商業博覽會,它能夠例行在上海舉行,釋放出強烈的信號束。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和能力都十分強大,沒有什么障礙能夠在這一根本方向上擾亂中國。
上海進博會至少經歷了兩大沖擊,一是美國對華貿易戰,它考驗的是中國關于對外開放環境的評估,以及對這一路線與我們長期利益關系的認識:我們這樣做究竟是為了追求短期好處,還是要把它作為長期經濟政策的地基加以守護。
第二大沖擊是新冠疫情。今年以來全球貿易因疫情大流行嚴重受挫,上海進博會如果停辦,沒有人會覺得奇怪。中國堅持如期舉辦它,需要克服疫情在中國傳播的風險。這個時候中國只有決心和勇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還擁有切實控制住疫情在進博會期間傳播風險的強大能力。乍一看,這是挺懸的一件事。
然而了解本次進博會的中國人普遍對它能夠成功舉行抱有信心。因為防控疫情在中國已經高度體系化,從將感染者在入境檢測和隔離過程就發現出來到阻止偶發疫情擴大蔓延,中國都形成了完備措施,積累了豐富經驗,這次進博會在防疫方面完全可以做到高度可控。
這種能力不是中國針對抗疫強行生造出來的,它是中國體制性優勢的一次有效發揮,是中國有能力應對任何重大戰略性挑戰的寫照。因此我們相信,在全球深陷疫情時舉辦的這次進博會尤其會增加中國作為世界各國伙伴的可靠感。
盡管美國和一些西方輿論對中國舉辦進博會的動機存有猜忌,但進博會逆著各種不利因素連辦三屆,中國豁達的開放政策和言行相符的大量事實持續釋放出說服力。中國致力于開放,有能力做到開放,并且通過開放與世界形成利益共享關系,這些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商務圈的認識、印象和直覺。過去幾十年擁抱中國市場、信任中國國家信譽的外部商業力量都贏了。中國的政治體制與西方不同,做事風格有中國自身特點,但中國對外開放互利合作的意愿很真誠,雙贏的處世哲學很堅定,而且中國的發展在每一個時期都比外部唱衰者描述的更加強勁,因而周期越長,看好中國的收效越大。
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是中國力量的源泉之一。對外開放以來,中國的重大政策相當穩定,一些調整都有國際規則的出處,或者有國家關系很清楚的來龍去脈。中國從沒有對任何一家外國公司進行過美國對華為等中國公司式的打壓,一些人指責中國在對外關系中使用經濟杠桿,事實是,作為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中國對外實施經濟懲罰的頻率要比美國小得多,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中國是國家出面舉行進口博覽會的唯一大型經濟體,它除了促進實際進口業務,還制造了一種儀式感,這種儀式感在中國具有很強現實意義。我們希望外界了解這一點,并且增加對與上海進博會積極互動的重視。
客觀看待中國,拋棄各種成見,一個14億人民的福祉不斷得到增進的國家,一個與外部世界進行著最大規模商品交流的國家,不可能是少數西方人描述的極端異類。上海進博會又一次對外張開雙臂,世界需要相互擁抱,這是中國人的信念,希望它也是各國共同的?!?/p>
環球時報20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