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慧仁學校 楊帆
學生在學校上課時,家長往往會限制他們對網絡的使用,學生沒有大量的時間消耗在網上。而在開展網課期間,長時間地使用網絡成為必須。網絡信息豐富多彩,中學生自制力較差,往往容易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沉迷網絡,導致影響學習和生活。“在網絡時代,人人能夠參與信息發布,信息變得豐富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虛假的、不良的信息。”但網絡并非法外之地,中學生的網絡行為也需要引導和規范。
中學思想政治課包含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四個板塊的內容,從七年下冊開始引入法律常識,引導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八年級更是詳細學習法律規則對社會生活的保障和規范作用,和憲法對整個國家的運行方式。法治教育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法懂法不是思想政治課的終極目的,最終能用法律規范自身行為,才是育人的本質目的,思想政治課要引導學生在網絡學習過程中以及今后的網絡生活中依法依規行事。
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有歪曲事實、誤導大眾的信息,也有隨意宣泄情緒,謾罵、重傷他人的信息,更有網絡詐騙信息、暴力、色情和危害社會穩定的信息。”面對形形色色的信息,中學生判斷能力和辨別能力不強,思想政治教育課必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堅定政治立場,引導學生學會辨析網絡信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網絡媒介素養,共同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妨礙才能的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同樣需要好的方法和模式才能發揮其效用,我以為,一節好的網絡思想政治課應該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1.明確目標
明確學習目標,才能有的放矢。在一節網課的最開始,要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此處指的是學生學習后要達到的目標,并非教師的教學目標。學生要在課前知道自己應該掌握的知識有哪些,培養的能力有哪些,形成怎樣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以及學科核心素養。
2.激趣質疑
好的思想政治課一定要在課堂的初期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以與學生生活關聯的真實情境或學生關注的時政新聞作為導入,并設置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有層次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3.布置任務
根據課堂起始的導入情境,設置探究科學合理的探究任務,詳細說明注意事項,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明確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網絡學習可利用的網絡資源有很多,要切實高效地利用起來,例如視頻、網絡新聞鏈接、各種學習軟件、微課資源等。允許學生使用哪些網絡資源,要給予明確的說明。
4.自主探究
給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借助網絡授課軟件、建立學習群和網絡學習小組,盡量讓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可視化或可聽化,使教師了解學習過程是否真實發生,了解每個網絡學習小組的焦點。
5.思維碰撞
各小組展示自主探究結果,可利用網絡的優勢,展示網絡學習小組的聊天記錄作為輔助證明,集中闡明本組觀點,各小組對比小組之間的異同點。
6.答疑解惑
教師適時點撥,解決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和爭論的焦點。形成結論,給出評價和引導。
7.思維遷移
根據結論和基礎知識點,進行變式的練習題強化訓練,學生完成自我檢測,并利用網絡的優勢形成答案分析。
8.總結反思
學生總結本節課收獲,反思自己在探究過程中做得好的地方和做得不是那么好的地方有哪些,從知識、思維方式、能力、價值觀和以后的做法等方面進行反思。
9.目標檢測
再現課前出現的學習目標,讓學生自測自己本節課達到了哪些目標,還有哪些目標有待完善。
10.拓展訓練
根據本節課主題內容,拓展另一種生活情境,讓學生課后進行探究,并將成果展示在班級群中。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場學習的革命,它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只是給出了一種參考的模式,我們的終極目的都是育人為本,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做合格的現代公民。
思想政治課在學校各學科之中,始終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學生常常將思想政治課劃歸為所謂的“小科”,仍有很多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是在向學生說教,講的都是假、大、空,教師的心血與付出往往得不到學生的認可。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突破這一困境,為思想政治課正名,獲得學生認可呢?我以為,最重要的就是講理。在情境設計上聚焦學生生活,讓教學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出發,設計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讓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圍繞學生的現實生活和身邊的真實問題。
比如在講到八年級下冊第三課的《行己有恥》時,我引導學生參與“辨一辨(辨恥)”的活動,讓學生反思下列行為是否發生在自己或身邊人身上。
1.給別人起綽號可恥嗎?
2.同學答錯題,你笑了可恥嗎?
3.古詩詞默寫不及格,嘲笑或者沒打滿分可恥嗎?
4.借給別人抄作業可恥嗎?
5.你覺得還有哪些似乎“可恥”的現象需要討論辨析一下?或班級中有哪些現象可恥,而有些同學卻熟視無睹?
這樣設計的意圖在于引導學生辨別生活中一些似是而非的“恥”,喚醒學生的知恥之心。討論借給別人抄作業,以“愛稱”的名義給他人起綽號等生活中通常被忽略為恥而實際上可恥的現象,引導學生深度思考生活中存在的“恥”的現象,在教學設計時摒棄那些遠離學生生活的名人故事,而是選擇從學生現實生活入手,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身上存在的真實問題,以理服人,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敘理性,以提高思想政治課的信度和效度。
網絡授課,所有學科都面臨同一個問題,即無法全程面對面地觀察學生,無法準確判定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那么,就必須努力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去吸引學生參與課堂,使其“舍不得”離開屏幕。那么如何增加網絡思想政治課的趣味性呢?我以為最關鍵的就是創新。最近看到《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的宣傳,真是眼前一亮,國寶加說唱,古樂加電音,時而搞笑、時而正經、時而文藝、時而酷炫,用不同的方式掀開不同時代的篇章,確實是非常吸引眼球,如果我們的網絡思想政治課也能呈現為讓人眼前一亮的多種形式,那必然吸引學生眼球。
首先就是教學形式的創新,網絡授課方式本身就是新的,居家學習的自由性和彈性也相對較大,那么,在教學過程中也不必拘泥于一節課30 分鐘還是40 分鐘的限制,可以嘗試5分鐘、10分鐘的集中探究加10分鐘、15 分鐘的課后自主探究,具體根據學習的主題而定。其次就是教學資源的選擇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呈現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視頻、動畫、可以是音樂、圖片,也可以是問卷、或網站鏈接,我們要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精選最適合的、最高效的、學生最感興趣的來使用。同時各種軟件的使用也要充分使用起來,如思維導圖工具等高效學習工具。第三是教學情境的設置和探究主題的選取上,也要大膽創新,選擇學生最關心的、與學生生活最密切的話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網絡故事中挖掘育人契機、在網絡生活中守住法律邊界、在各種話題中構筑中國價值等,已經成為中學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務實內容,把思想政治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思想政治課的信度和效度,通過科學的方法、真實的道理、激趣質疑的話題,才能推進中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深入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落實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思想政治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陣地,網絡教育是實現其目的的一種手段和載體,但是不能忽視線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上線下共同發揮作用,才能促進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和道德素質的發展。思想政治課必須深刻意識到這一點,并進一步開發系統的、深入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省市區為單位,系統地打造優質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便于各地各校教師使用,便于各類學生自主學習,讓思想政治網絡教育“領跑”未來網絡教育的新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