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華
(廣東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珠海發電廠,廣東 珠海 519050)
某700 MW燃煤電廠廢水排放面臨的主要環保風險是氨氮超標。凝結水精處理系統再生時,將產生含氨氮濃度較高的廢水,這部分廢水直接排放或者與其他工業廢水混合稀釋后排放,都易導致外排廢水中氨氮濃度超過排放標準15 mg/L。為徹底杜絕環保隱患,該廠進行了含氨氮廢水的處理研究[1],以實現氨氮達標排放、廢水綜合利用的目標。
某電廠2臺700 MW火力發電機組,分別于2000年4月和2001年2月投入商業運行。該廠凝結水精處理系統的高速混床采用除鹽水稀釋的高純鹽酸、氫氧化鈉進行再生。陽樹脂再生廢水中含有大量的Cl-、NH4+,少量的硬度離子及鐵的腐蝕產物;陰樹脂再生廢水中含有大量的Na+及少量的硬度離子;二者混合后成為主要含氯化鈉和氨氮的再生廢水,再生廢水量約為2 000 m3/月。
電廠精處理再生廢水原設計采用中和法進行處理,如圖1所示。精處理再生廢水首先收集在中和池內,用噴射器加入酸或堿,并通過鼓風充分混和。當pH值調整到6~9后,排至大海。該工藝僅解決了廢水酸堿度的問題,未考慮存在氨氮超標的風險。

圖1 精處理再生廢水原設計處理工藝
1.2.1精處理再生廢水水質
精處理再生廢水水質見表1、表2。

表1 中和池精處理再生廢水水質

表2 中和池精處理再生廢水水質連續監測情況
由表1、表2可以看出,精處理再生廢水中Ca2+、Mg2+等離子含量較低,電導率、Cl-含量和氨氮含量波動較大。電導率在2 660~22 800 μS/cm范圍內;Cl-含量在940~5 100 mg/L范圍內;氨氮含量波動范圍為2.4~510 mg/L,波動幅度極大。
據統計,電廠鍋爐系統全年因爐水加氨處理,需消耗25%的濃氨水約40 t。不考慮氨逃逸損失,這些氨最終進入精處理再生高鹽廢水中,全年水量約為24 000 t(每月約2 000 t),因而算出該廢水氨氮含量平均為312 mg/L。運行試驗表明,氨在凝汽器和除氧器中的損失率約為20%~30%。據此,推算出電廠精處理廢水氨氮含量平均約為230~ 250 mg/L。
1.2.2 電廠渣水水質
分別取1號、2號撈渣機溢流池中的渣水進行監測,渣水水質指標見表3。

表3 電廠1號、2號撈渣機溢流池中的渣水水質指標
從表3知,電廠渣水水質較為穩定,電導率在3 530~4 650 μS/cm范圍內,氨氮含量變化較小為3.65~6.05 mg/L,COD 含量僅為4.4~10.2 mg/L。
脫氣膜技術是一種利用微孔疏水性膜將氣、液兩相分隔開來,并為氣、液兩相間的傳質提供接觸面積的新型高效膜分離技術,可用于水溶液中揮發性、反應性溶質如 NH3、CO2、SO2等的脫除[2]。
由于電廠精處理再生廢水具有結垢離子極少,氯化鈉含量高的特點,因此,可以采用電解原理去除氨氮。一方面,在電極表面直接進行氨氮氧化降解過程;另一方面,電解過程中,水中的氯離子會在陽極發生反應,生成氧化性很強的活性氯(C12,HClO,ClO-等),活性氯再與氨氮反應,去除廢水中的氨氮。因此,可通過電化學作用去除全部氨氮,同時可充分利用其中的Cl-資源來制取品質合格的次氯酸鈉[3]。
吸附法是去除廢水中氨氮的一種常見方法,具有工藝簡單、效果穩定、操作方便、成本較低的特點。目前常用的吸附劑有活性氧化鋁、廢石、活性炭和爐渣等。爐渣是燃煤鍋爐煤炭燃燒后的融熔產物,含有二氧化硅和大量鎂、鈣、鋁、鐵等的堿性氧化物以及吸附能力較強的殘炭,其化學組成見表4;同時,爐渣還具有結構疏松,表面及內部孔隙極多等特點,因而可用作吸附劑來吸附廢水中的氨氮、COD等污染物。由于爐渣是燃煤電廠生產過程中產量很大的副產物,十分廉價易得,用它來吸附廢水中的氨氮后綜合利用,無二次污染產生,可以達到“以廢治廢”的效果[4-5]。

表4 爐渣化學成分
研究表明,影響爐渣吸附氨氮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爐渣化學組分、爐渣量、廢水 pH、溫度和吸附時間等。爐渣化學組分中,SiO2及Al2O3等活性物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氨氮的吸附;爐渣量越多,提供的吸附活性點位越多,吸附氨氮越多。
對脫氣膜技術、電解制氯技術、渣水吹脫綜合利用3種處理工藝進行比較,比較結果見表5。

表5精處理含氨氮廢水處理方案比較
從表5對比結果可知,渣水吹脫綜合利用方案工程改造量小,操作簡單,投資和運行成本最低。因此,選定此工藝方案。
按渣水吹脫綜合利用方案,進行精處理再生含氨氮廢水灰渣吸附和氨氮吹脫試驗驗證。
3.1.1 灰渣吸附試驗
將電廠多次精處理再生廢水水樣混勻,得到混合后的水樣總計10 L。測得混合水樣pH為12.06,氨氮含量為197 mg/L。取上述水樣各1 L分別置于3個燒杯中,均調節pH 至9.5,隨后依次加入從電廠取來的濕渣[1]20 g、50 g 和 100 g;水浴加熱保持溫度 45 ℃,吸附時間為3 h。試驗結束后,所得試驗結果見表6。
從表6可以看出,灰渣對氨氮有一定的吸附去除效果,氨氮去除率約為25%~30%。但是在該試驗條件下,氨氮去除率隨著灰渣量的加大幾乎沒有上升。

表6 精處理含氨氮廢水灰渣吸附試驗結果
3.1.2 氨氮吹脫試驗
氨氮吹脫試驗裝置由曝氣鼓風機、可調節流量的轉子流量計、恒溫水浴鍋、容積為2 L 的燒杯及圓盤曝氣頭等主要設備組成。試驗時,取 2 L混合水樣置于燒杯中,通過水浴加熱控制溫度為 45 ℃,曝氣流量控制為 30 L/min;吹脫過程中每隔 15 min 取樣一次分析測定氨氮。試驗結果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隨著吹脫時間的增加,氨氮含量逐步下降。吹脫時間為30 min,此時氣液比為450,廢水氨氮含量降至 92 mg/L,氨氮去除率為53.5%;至吹脫時間90 min 時,氨氮含量降至30 mg/L;吹脫 2.5 h 后,廢水氨氮含量降至 11.4 mg/L,滿足排放標準15 mg/L。上述灰渣吸附和氨氮吹脫試驗結果表明,精處理再生廢水渣水吹脫綜合利用方案成熟可行,可實現廢水氨氮達標排放。
3.2.1 渣水吹脫綜合利用工藝流程
精處理再生廢水渣水吹脫綜合利用工藝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精處理再生廢水渣水吹脫綜合利用工藝流程
精處理再生廢水直接用泵輸送至新建的均質調節池,進行水質、水量調節,減小廢水pH 和氨氮含量波動(據監測,廢水pH 通常可達11.5 以上)。調節池容積為400 m3(兩座),廢水平均停留時間可達14天。調節池出水進入氨氮吹脫塔中進行吹脫,使其氨氮含量降至100 mg/L 以下。經過吹脫的含氨氮廢水被泵至撈渣機補水處,再與除灰水箱的來水混合,在渣水系統的內部循環。在沖渣過程中,廢水中的一部分氨氮被灰渣吸附,另一部分被渣水帶走,收集至1號、2號普通廢水池和1號酸堿廢水池,經工業廢水系統處理后進入工業廢水清水池,大部分仍回用至渣水系統。其余一部分回用至脫硫和煤場沖洗系統,剩余的廢水作為末端廢水,與脫硫廢水一起排入2號酸堿廢水池。由于脫硫廢水氨氮含量極低,經混合后可確保氨氮達標排放。在2號酸堿廢水池出口安裝氨氮在線監測儀,實時監測外排廢水中氨氮濃度。經吹脫塔吹脫的含氨廢氣采用吸收塔吸收,并選擇質量分數15%的稀磷酸作為吸收液;經吸收后的尾氣安全排放。吸收液吸收氨氣形成的銨鹽可作為肥料用于廠區綠化。
3.2.2 氨氮廢水循環吹脫工藝流程
氨氮廢水循環吹脫工藝流程如圖4。

圖4 氨氮廢水循環吹脫工藝流程圖
由圖4可以看出,空氣的循環同廢水的傳輸過程是相反的。風機和吸附塔循環泵啟動后,均質調節池中的含氨氮廢水輸送至2號吹脫塔內,含氨氮廢水首先經過吹脫塔內的噴頭,在噴頭的擴散噴灑作用下噴灑到2號吹脫塔內,再經過塔內填料的分流擴散作用,極大地擴大了流動的空氣和廢水之間的接觸面積,使得含氨氮廢水內的大部分銨離子變為氨氣,在2號吹脫塔內被吹離出廢水。吹離了大部分銨離子的廢水,在2號吹脫塔塔底匯集,達到一定液位高度后,通過2號塔輸送泵輸送至1號吹脫塔。廢水在1號吹脫塔內經過同2號吹脫塔相似的處理,使得廢水內絕大部分的銨離子已經變為氨氣從廢水中吹離。
3.2.3 渣水吹脫綜合利用的主要系統
渣水吹脫綜合利用主要包括如下系統。
1)均質調節系統:均質調節池400 m3,兩座,可容納14天的再生廢水量,待水質均勻后通過廢水泵輸送至吹脫塔。
2)加藥系統:為保證系統的處理效果,提高氨氮的脫除效率,需要調節廢水pH至11.5以上。本系統用隔膜計量泵把堿液加入混合器中,能夠做到精準加藥。
3)吹脫系統:采用兩級吹脫工藝,吹脫塔內部填充聚丙烯拉西環填料,每級吹脫效率可達80%以上,兩級綜合吹脫效率可達95%以上。根據現場實測數據,入口氨氮為302 mg/L,出口氨氮為0.6 mg/L,去除效率超過99%。
4)吸附系統:采用磷酸作為吸附劑,吹脫塔內吹離的氨氣在吸附塔內最終生成磷酸銨,用于廠區內綠化灌溉。
3.2.4 渣水吹脫綜合利用工藝優點
1)去除率高,在理想條件下,效率可以達到99%,日常可保持在90%以上。根據2019年2月26日現場實測數據,入口氨氮為302 mg/L,出口氨氮為0.6 mg/L,去除效率達99.8%。
2)封閉循環系統,空氣在兩級吹脫塔和吸收塔內形成循環,有效地避免了氨氣外排造成的異味和污染等。
3)處理后的廢水回收作為沖灰渣水,節約水資源。
4)氨氣通過磷酸吸收后生成銨鹽,與生活廢水混合后可用于園林綠化灌溉。
5)由于設備運轉和化學反應會引起溫度升高,采用循環方式具有一定節能效果。
含氨氮廢水經渣水吹脫工藝處理后,出水回收用于沖灰渣,可節約生水用量約24 000 t/年,節省費用1.44萬元。系統產生的銨鹽可用于廠內園林綠化灌溉,每年產生銨鹽約40 t,節約氨肥成本 8萬元。系統的投運可有效避免廢水外排帶來的環保風險,避免氨氣逃逸對環境造成的異味和二次污染。 此次改造可降低電廠的環保壓力、改善當地的水環境質量,環保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