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因為在養殖水貂體內發現變異新冠病毒,或可向人類傳播,丹麥政府4日宣布將捕殺全國1700萬只水貂。更讓人擔心的是,丹麥政府表示,變異的新冠病毒可能導致研制中的新冠疫苗無效。此前全球已有多個關于哺乳動物受新冠病毒感染的報告,但病毒變異并威脅到疫苗效果的情況尚屬首次。在阻擋全球新冠感染患者傳播鏈還力有不濟的當下,人類會面臨身邊動物也是傳播者的更險惡局面嗎?
需要捕殺1700萬只水貂
據路透社4日報道,丹麥在全國5個養殖場檢測出水貂體內存在新冠病毒并已發生變異,感染這種變異病毒的人數已達到12人。丹麥衛生部部長希尤克4日表示,盡管這些患者的病情并不嚴重,但他們體內的抗體對變異病毒的反應并不積極,“研究表明,這些變異病毒或會影響到目前的疫苗,并對疫苗的研制形成威脅。”
丹麥總理弗雷德里克森也表示,“由于在水貂中發現突變傳染,削弱了形成抗體的能力,因此需要我們采取果斷行動,有必要捕殺所有水貂”。丹麥是全球最大的貂皮生產國,丹麥超過1000家養殖場中的1700萬只水貂將被捕殺,政府因此向水貂養殖戶支付的補償金額或將高達50億丹麥克朗(約7.9億美元)。
人與動物到底“誰傳染誰”?
尤其讓人擔憂的是,此前全球多地都曾在水貂體內檢測到新冠病毒,但發現病毒變異尚屬首次。
根據公開報道,早在今年4月,荷蘭兩個水貂養殖場就在水貂體內檢測到新冠病毒,當時專家認為水貂可能是被感染病毒的養殖場工作人員傳染。6月,丹麥首次在一家養殖場發現水貂體內有新冠病毒。7月,西班牙一家養殖場內90%的水貂被檢測到感染病毒。為謹慎起見,三個國家捕殺了近180萬只水貂。8月,美國兩個大型貂養殖場中發現5只貂體內有新冠病毒,為美國首次。當時的調查顯示,這些養殖場內均有員工感染了病毒。但研究人員沒有明確證據證明,到底是人類感染病毒后傳染給水貂還是存在雙向傳播。世衛組織稱,養貂場的病毒傳播途徑可能是雙向的,但這種病毒傳播方式“很少見”。關于新冠病毒如何在人類與水貂之間進行傳播或者雙向傳播,學界并沒有定論。
新冠病毒今年初在全球傳播后不久,便陸續有動物被感染的報告。早期的研究報告認為,中華菊頭蝠和穿山甲是新冠病毒的宿主,病毒可能是由它們傳染到人類。隨后相繼出現水貂、香港的寵物貓、美國動物園的老虎被感染的消息。根據國外研究,已知易感染新冠病毒的動物大約有十余種,在實驗室環境中,倉鼠、兔子和普通狨猴易感新冠病毒,豬、鴨和雞則不易感染,目前尚無關于牛羊馬等常見家畜在此方面的研究。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原院長、流行病學家姜慶五5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冠狀病毒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只有少部分病毒才會致病。所以需要對水貂攜帶的新冠病毒進行基因測序,判斷其與人體感染的新冠病毒的親疏遠近,以及關聯度的強弱。姜慶五認為,病毒無時不在變異,丹麥需要通過基因測序才能給予客觀判斷。“如果兩者之間關系較遠,則不必太緊張,只需要密切觀察。否則,丹麥政府確有必要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
后續影響有多大?
武漢大學病毒研究所教授楊占秋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自然環境中,病毒為繼續在宿主身上生存會不斷變異,因此新冠病毒為適應水貂體內環境而變異是有可能的。楊占秋表示,目前學界還沒有關于為什么全球范圍內如此多水貂體內都被檢出病毒的定論。但水貂大規模感染新冠病毒為全球學界打開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為新冠病毒的溯源提供了新的啟示,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楊占秋說,“之前我們懷疑蝙蝠是新冠病毒的宿主,但現在可以把懷疑的目標擴大到水貂身上。如果存在病毒由水貂向人體傳染的證據,那么水貂是新冠病毒宿主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為堵截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鏈,各國都已竭盡全力。如果身邊的動物也成為傳染源呢?丹麥捕殺全國水貂的做法,顯然不可能推廣。楊占秋認為,考慮到水貂感染病毒的可能性高,養殖場工人接觸水貂后可以考慮進行消毒隔離,但丹麥將水貂全部捕殺的做法或有些過于決絕,值得商榷。
幸運的是,目前新冠病毒由動物傳染人的情況還比較罕見。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此前曾表示,很多動物都可以從人類身上感染新冠病毒,但反過來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證據很少,家養動物傳播風險很小。姜慶五表示,目前人類唯一研究清楚的是流感病毒在人與動物之間確實存在雙向交流,而新冠病毒在此方面的研究還存在很多空白。他提醒說,家養寵物與人類共處歷史很長,自身野性已經消減,因此注意衛生、保持適當距離,問題應該不大。而對于那些與自然族群接觸緊密的動物,應該保持相當的警惕,尤其不應該接觸、獵捕或者食用野生動物。
至于這次變異病毒對疫苗的影響,楊占秋認為,需要對變異病毒進行基因測序并通過比較后,才能確認是否影響疫苗效果。“病毒變異后,致病性和傳播力可能會增強,也有可能變弱。如果病毒變異程度較小,不會影響疫苗效果;如果變異明顯或者出現新的基因型,則可能對疫苗效果產生較明顯的影響。”▲
環球時報20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