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董銘


由流媒體平臺網飛打造的迷你美劇《后翼棄兵》10月底上線后,成為頗具關注度的話題劇。網飛這次不僅把“大女主”劇延伸到較冷門的國際象棋領域,還從社會層面聚焦女性意識的自我覺醒和團結互助,關注女性的獨立與成長,在該劇冷戰的特殊年代背景下頗具預言意義。
《后翼棄兵》升華天才少女
首季只有7集的《后翼棄兵》,改編自沃爾特·特維斯的小說,講述上世紀50年代末,少女貝絲·哈蒙在孤兒院時展現出過人的國際象棋天賦,逐漸成為棋壇新星。然而這位天才少女性格孤僻,在美國國內打敗眾多對手的同時,卻陷入酒精和藥物依賴。在敗給蘇聯世界冠軍和養母去世的雙重打擊下,她陷入沉淪,最后終于依靠頑強意志并在友人鼓勵下重新振作,在莫斯科戰勝世界冠軍。
“天才美少女”“腦中對弈技能”“成長—挫折—崛起”,《后翼棄兵》的成功可以說滿足了一部“爽劇”所需的所有元素和套路,能夠引發巨大關注也并不意外。而作為公認能夠檢驗人類智力水平的體育項目,國際象棋的黑白世界在導演獨特的剪輯和特效下,也不再顯得古板嚴肅,反而頗具懸疑感,即便觀眾對國際象棋一竅不通,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
導演斯科特·弗蘭克上世紀90年代初就拿下小說改編權,當他第一次讀《后翼棄兵》原著時,立刻對故事產生共鳴。導演還找來美國的布魯斯·潘道菲尼和俄羅斯的加里·卡斯帕羅夫兩位國際象棋特級大師,擔任該劇“國際象棋顧問”。開拍前,主演安雅·泰勒-喬伊對國際象棋的知識“基本一無所知”,只能靠布魯斯·潘道菲尼惡補,并為她參加比賽設定具體走法。劇中幾場重要比賽都來自世界名局,劇集不僅通俗易懂地介紹了“西西里防御”“四步將棋”等基本戰術棋理,還借這些術語影射女主心理變化,最后用“棄后”的妙手來完成女性的自我升華。
好萊塢新銳女星安雅·泰勒-喬伊飾演女主貝絲。貝絲的高冷氣質和桀驁性格令人著迷,悲慘的個人經歷更讓觀眾同情,重現當時西方婦女在家庭和社會上承受的不公。貝絲的生母、養母都遭到男性拋棄,母女倆在美國靠比賽獎金為生,而且不被當時由男性主宰的棋壇所認可。貝絲的出現改變了世人對女性棋手的偏見,曾經的男性對手被征服后,成為她的后援團,孤兒院時的好友受她影響,也為了改變黑人女性命運選擇去攻讀法學院。
《后翼棄兵》對時代細節的還原也很到位,冷戰時期的美蘇從軍事到體育各個方面互不示弱,而蘇聯一直是國際象棋領域的霸主,美國女棋手若能戰勝蘇聯世界冠軍,其政治意義不言而喻。主創雖然渲染了這一時代背景,但選擇用和平、公正方式呈現,劇集最后以貝絲在公園里和蘇聯老人安靜地下棋作為收尾,旨在回歸國際象棋本身的魅力。
然而在現實中的國際象棋史上,并未有過女性棋手奪得世界冠軍的先例,女子組第一甚至很難排進男子組前十。中國的諸宸、侯逸凡和譚中怡等都曾拿過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但離卡爾波夫、卡斯帕羅夫等男性大師還有距離。
蘇聯人曾長年占據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寶座,唯一打破壟斷的是1972年的美國人鮑比·費舍爾,但這位天才棋手奪冠后與美國政府鬧翻,最后流亡海外。貝絲古怪的性格部分參考了費舍爾,由前任“蜘蛛俠”托比·馬奎爾2014年主演的人物傳記片《棄卒》就講述了費舍爾的傳奇人生,該片劇情走向與《后翼棄兵》完全不同——象棋天才少年被所有人拋棄。▲
走出家庭校園,進入職場政壇
有顏值、有懸念,還有當下流行的“大女主”風潮壓陣,《后翼棄兵》一開播就大獲好評,觀眾和媒體紛紛給出高分。“爛番茄”新鮮度達100%,爆米花指數高達97%,Metacritic媒體評分也有79分。
《好萊塢報道者》稱,《后翼棄兵》是為充滿好奇的成年觀眾準備的一部充滿智慧的劇集,足以與《王冠》媲美,《名利場》贊揚該劇“流暢而優雅,從敗局中重整旗鼓,最終爆發出驚人力量”。對于泰勒-喬伊飾演的女主,《時代》《華爾街日報》等媒體贊不絕口,稱其為“今年劇集中最吸引人的角色之一”,“表演既真實又富有情感,應該拿獎”。不過,也有《滾石》指出該劇的不足,“劇情一長就暴露出很多膚淺之處”。
在女性意識越來越被社會關注的今天,所謂“大女主”題材也成為美國影視劇制作的熱點,雖然承襲的是上個世紀的肥皂劇和“小妞電影”,但如今的創作者讓女性主角不再局限于家庭或校園,而是到職場、政壇和體壇展現自我價值。《傲骨賢妻》和其衍生劇《傲骨之戰》就讓女性走出男性陰影,在律師事務所里經歷職場風云。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里,原本衣食無憂的家庭主婦在和丈夫離婚后自挖潛力,成為脫口秀明星。而去年由劉玉玲等女星主演的《致命女人》,交替呈現三個不同時代的女性命運,她們選擇用殺戮的方式復仇。
此外還有《副總統》《破產女孩》等喜劇和《殺死伊芙》等懸疑劇等,都是圍繞女性展開。“大女主”題材劇集既可以改編自真實歷史,如《美國夫人》借一位“反女權”的傳奇女性來反思西方女權主義運動;也可以是描述一個完全架空的“烏托邦”,如《使女的故事》探討在虛構的男性極權社會中,女性如何擺脫“生育工具”的身份。不過,此類“大女主”劇集也容易因為一味討好女性,為求“爽”而忽視基本邏輯,例如上月播出的《艾米麗在巴黎》,被批“讓整個巴黎都圍著女主轉,太假”。▲
環球時報20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