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夏雪 陳洋 羅曉汀



編者的話:在日韓影視作品中,“妖怪文化”是無法忽視的重要題材和類型。正不斷打破日本票房紀錄的動畫電影《鬼滅之刃:無限列車篇》,以及在韓國引發話題的劇集《九尾狐傳》,都體現出這種文化對當地受眾的吸引力。而在中國,《山海經》《西游記》《聊齋》《白蛇傳》等文學著作中,就有許多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妖怪。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帶有妖怪元素的中國影視作品也相繼問世。中日韓“妖怪文化”各自有何特點?受到日韓觀眾青睞的本土作品又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怎樣的聯系?
《鬼滅之刃》再現日本妖怪傳統
《鬼滅之刃》原著漫畫背景設定在日本大正時期,主人公灶門炭治郎在家人遭惡鬼襲擊后,在獵鬼人的指引下學會對抗鬼的呼吸法和劍術,一路斬鬼……實際上,《鬼滅之刃》中的妖魔鬼怪并不是漫畫作者吾峠呼世晴原創,而是來自日本傳統的妖怪原型。比如原著漫畫中留著黑色高馬尾、長了六只眼睛的劍士“黑死牟”,原型來自日本兩個傳統的鬼神,即“牛鬼”和“月讀命”。
“牛鬼”出自日本畫家鳥山石燕的《畫圖百鬼夜行》。《畫圖百鬼夜行》收錄范圍包括鬼、妖、靈和怪,其中很多是鳥山石燕根據日本文學作品、民間傳說以及傳統藝術而創作,對后來日本妖怪文化影響深遠。根據《畫圖百鬼夜行》中的描繪,“牛鬼”的頭是牛的形狀,而身子則仿佛巨型蜘蛛或螃蟹。“牛鬼”擁有“兇眼”,只要有人被它凝視,這個人就會產生樹落葉、石流動、牛嘶叫、馬吼嚎的幻覺,之后不久便七竅流血而死,這也被看作是牛鬼的詛咒。“月讀命”(又稱月讀)則是日本三大尊神之一,為掌管黑夜的神明,在日本記錄神話傳說的《古事記》中有所記載。在《鬼滅之刃》中,“黑死牟”的造型可以說結合了“牛鬼”與“月讀命”。再如《鬼滅之刃》中的惡鬼“半天狗”,原型被認為是來自日本傳統妖怪“般若”。根據日本傳說記載,“般若”是由于女人強烈的妒忌和怨念所形成的惡靈。由于“般若”本身又是佛教用語,其鬼怪的起源本身也與佛教有關,所以漫畫中“半天狗”的分身就包含了一個身著袈裟的形象。
除了《鬼滅之刃》外,日本還有很多以妖怪為題材的動漫和影視作品。動漫類中,包括在中國同樣頗具知名度《夏目友人帳》《犬夜叉》《鬼燈的冷徹》《滑頭鬼之孫》等。其他影視作品有堺雅人主演的電影《鐮倉物語》、日本知名導演中川信夫的《鬼貓兇宅》等。此外,2017年上映、由陳凱歌導演的電影《妖貓傳》也是根據日本妖怪魔幻小說改編而成。
在日本,有關妖怪的傳說種類繁多,貫穿整個日本歷史。相關文化習俗發展最為繁盛的是日本平安時代(794年至1192年),如今很多動漫、影視作品中妖怪的取材,也是來自該時期。至于為何平安時代的“妖魔鬼怪”最為繁盛,主要在于當時日本發生了遷都平安、恒武天皇改革、平將門之亂、藤原純友之亂等重大歷史事件,這些重大歷史事件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現狀:時局動蕩,民不聊生。再加上當時日本京都遭遇大地震、火災以及洪澇等天災人禍,因此不論是普通百姓還是統治階層,都會把難以解釋和解決的事情歸結于“妖怪”,甚至當時日本統治階層還專門設立處理“妖怪”問題的官方組織——陰陽寮。從文化根源和歷史來看,日本的傳統宗教為神道教,神道教是典型的多神靈信仰。在日本一些動漫和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家用電器通靈性“說話”,甚至一些被長期擱置不用的家具有了怨氣的故事。
據民間組織日本妖怪研究協會統計,日本70%的妖怪原型來自中國,剩下20%來自印度,10%來自日本本土。比如,天狗的原型來自中國《山海經》中的犬怪,傳入日本后逐漸與佛教中的天魔、神道教中的山神等結合起來,形成現在的模樣。如今每到春分時節,日本人進行的“撒豆驅鬼”活動,則起源于中國古代“追儺”禮儀。《鐮倉物語》中,堺雅人剛到鐮倉家時,就有小河童在院子里穿過的畫面。如果追根溯源,河童其實來自中國,并被稱為水虎。根據《水經注·沔水》記載,水虎是經常出沒在黃河流域上游的妖怪。在日本文化中,河童則變成居住在水中的靈物,類似中國的河神。▲
韓國大IP九尾狐源自《山海經》
九尾狐可以稱得上最受韓國影視作品青睞的鬼神形象,每隔幾年就有相關的作品面世。九尾狐最早出自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編纂的《山海經》。而后傳至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日本、韓國、越南等東亞國家。《山海經》云:“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韓國流傳著多種關于九尾狐的傳說,關于狐貍變成人的故事最早可追溯至高麗王朝時代的《三國史記》或《三國遺事》。
傳說中,九尾狐由狐貍長期修煉而成,擁有九條尾巴,法力高強,經常幻化為美麗的女子去誘惑和捕食人類。因為按照規矩,九尾狐想要成為人類,就必須要吃掉100個人類的肝臟;也有傳說,如果它和人類男性結婚100天,都不被發現真實身份的話就可以成為人類。傳說故事中還會出現狐貍珠,狐貍珠是狐貍修行幾百年后取得的成果,據說可以通過它們來移魂攝魄。雖然九尾狐經常出現在韓國恐怖故事中,但在大部分作品里會被塑造成純潔善良的形象。比如,在即將大功告成之際,九尾狐往往為心愛之人而犧牲自己,成為人類的愿望也通常以失敗而告終。
正是因為九尾狐被刻畫成亦正亦邪、個性立體的形象,它在眾多鬼神中獲得韓國人的鐘愛。1969年上映的恐怖電影《千年狐》是韓國九尾狐影視化作品的開山之作,隨后《九尾狐》《九尾狐外傳》《九尾狐家族》《我的女友是九尾狐》《九家之書》等一系列以九尾狐為素材的作品接踵而至,題材豐富多元,從古代到現代,從恐怖玄幻到搞笑愛情。韓國著名恐怖系列欄目《傳說的故鄉》中經常會設置九尾狐單元,每次九尾狐的角色由哪位演員擔任都會成為熱門話題。因為九尾狐的角色極具魅力,所以也成為女演員走向成功的跳板。九尾狐可謂韓國當之無愧的大IP,在漫畫、游戲等多個領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近年來,鬼神、靈魂、轉世等奇幻類題材的韓國影視作品受到觀眾追捧。除了九尾狐外,在韓國影視作品中最常出現鬼神形象就是鬼怪了。在韓國民間傳說中,鬼怪多以男性形象出現,性格溫順,可愛淳樸,喜歡人類并想和人類一起生活,也是人類信仰和崇拜的對象。鬼怪在韓國各類小說、漫畫、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16年播出的愛情奇幻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該劇以東方傳說為主題,講述“永生”的鬼怪與自稱是“鬼怪新娘”的少女的奇妙同居生活。該劇充滿東方奇幻色彩,一開播就啟動“刷屏”模式,人氣頗高。▲
找回“中國妖怪”
中國第一部神怪元素電影,是1927年由上海影戲公司出品、杜宇導演的默片《盤絲洞》。這版《盤絲洞》成為當年上海最賣座的電影,也影響了隨后的港產電影。到了上世紀40年代,中國第一部神怪類動畫《鐵扇公主》又呈現中國動畫的一個小高峰,該作品是中國第一部長篇有聲立體卡通,當時一位14歲的日本少年在電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便決心投身動漫事業,他就是后來創作了《鐵臂阿童木》的手冢治蟲。進入上世紀60年代,香港《聊齋志異之畫皮》中的妖精形象成為一代人噩夢,在內地公映時甚至還發生過當場嚇死觀眾的事件。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妖怪”開始迎來自己的“巔峰期”,尤其是86版《西游記》中的女妖怪,開創
國產妖怪設定的一大特色:妖怪如果以女性面貌出現,通常美麗異常;而如果作為男性出現,則幾乎是丑陋的獸類形象。同期在香港公映的電影《倩女幽魂》更是將女妖形象推向極致,王祖賢飾演的小倩迅速紅遍亞洲。
這一階段妖怪的另一大特色是人性的注入:從《大話西游》中的蜘蛛精和白骨精,到《青蛇》中的白蛇和青蛇,妖怪們的性格越來越多樣化,甚至出現了1992版《新白娘子傳奇》中趙雅芝飾演的賢妻良母式白蛇。眾多演技派的表演為“中國式妖怪”注入更豐富的個性,2008年的《畫皮》中,周迅讓狐妖小唯成為新世紀以后銀幕經典女妖怪形象之一。
近年來,此類題材具有代表性的影視作品《捉妖記》系列中,妖怪外形既結合了《山海經》元素,又融入《怪物史萊克》之父許誠毅擅長的西方動畫角色形象。這些改變一度讓觀眾眼前一亮,不過這種中西結合的妖怪形象被影視創作者迅速借鑒后,又很快引發觀眾審美疲勞。此后許多大量借鑒西方妖怪元素的國產奇幻特效大片,開始紛紛遭遇票房滑鐵盧。對此有影評人分析稱,不是中國影視人不想創造“中國式妖怪”,而是受到成本制約。由于此類題材作品需大量美術和后期特效支撐,如果目標放在院線銀幕,“中國式妖怪”不僅成本容易捉襟見肘,更難以保證上映時間,投資人很難有信心將大量資金投入到這類作品中。
周星馳《西游》系列中的妖怪視覺設計被公認做出本土特色,許多影評人認為周星馳版本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這些形象更接近《西游記》原著描寫,然而也有觀眾反映過度黑暗,并不喜歡。如今,隨著中國影視進入工業化時代,中國妖怪題材上的優勢必然被釋放出來,比如《山海經》中的各種怪獸記載,神農架野人、喜馬拉雅雪人、天池巨怪,以及《西游記》《聊齋》中獨具東方特色的女性妖怪設計,這些“中國妖怪”都是創作富礦。再加上中國特效技術人才的專業水平不斷提升,也到了突破西式妖怪視覺設定、打造出具有本土妖怪影視作品的新關口。接下來,完全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中大量的妖怪元素與中國神話、古典文化相結合,融入奇幻、喜劇、探案等元素,形成獨特的中國影視類型。▲
環球時報20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