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秋風過處,五谷飄香。10月中旬,吉林省大安市秋意漸濃,金黃的稻田一眼望不到頭,數十臺收割機一字排開,又到一年一度的“開鐮”時節。
與其他地方秋收不同的是,大安市現代農業的蹤跡遍處可尋:5G無人駕駛收割機大放異彩,物聯網傳感器全面監控稻田狀況,AI監測病蟲害、智能噴藥、智能供斷水、聯網無人機飛防等等新技術的應用,展示出一幅不一樣的秋收畫卷。
“我十分關心糧食生產和安全。”今年7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時指出,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
面對農業振興的時代邀約,吉林省大安市如何實踐?
我國是不折不扣的農業大國,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而要實現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過渡,信息化是有力抓手。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年,又是十四五規劃即將開啟的特殊年份,十四五即將開啟的“數字經濟”模式,在加大信息產業的迭代速度、占據高精尖領域自主可控的同時,還強調用信息技術賦能傳統行業,農業關乎國計民生,是新技術賦能的重中之重。
農業部指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鄉村振興離不開科技支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農業科技創新瞄準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效益優先,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進改革創新、科技創新和工作創新。
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戰略,根本目的就是要真正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近年來,我國從兩個維度實現了糧食的增產增收,一方面聚焦存量農田,增加單位農田的經濟價值產出;另一方面則更具難度,如何在保證城鎮化進程不變的情況下,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這就要求我們向未開墾的“處女地”進發……
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的中科佰澳格霖農業基地,正是在鹽堿地上展開的水稻種植實踐。
地處東北的吉林省是中國的農業大省和商品糧基地,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吉林省糧食種植面積達到8500萬畝,較往年增加30多萬畝,鹽堿地改造是重要的新增耕地來源。
鹽堿化耕地具有含鹽量高、土壤板結、通氣性不良、肥力水平低、保水保肥能力差的特點,不利于作物捉苗和正常生長,經濟效益差。吉林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全省1/8,而大安市目前有13萬多公頃未利用地,其中絕大多數為鹽堿地。
改造鹽堿地,一方面要研究鹽堿地土壤堿化過程和機理,研發蘇打鹽堿地生態恢復與重建的理論與技術;另一方面要選育水稻抗逆品種,研發鹽堿地以稻治堿、改土增糧技術。
中科佰澳格霖改造蘇打鹽堿地一次性成功,水稻產量達到600-800斤/畝,最高達到1000斤/畝。其所實踐的蘇打鹽堿地改良與種植技術流程共分六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水稻育苗、水稻插秧、田間管理以及收割。
其中,土地平整是為了達到水耙地標準;土壤改良過程中加入有機肥和改良劑,三年內水稻產量達到穩產高產水平;水稻育苗采用膨化沙和秸稈基質,流水線統一育苗,育苗前要曬種和浸種,苗棚管理控制好溫度和水分;培育好的水稻苗在施肥、耙地之后插秧,施肥主要以有機肥為主,配合生物菌肥,耙地要求深淺均勻,薄水插秧;田間管理是為了保證水肥供應,減少病蟲害,主要操作是施肥、水層管理和病蟲草害防治;9月下旬開始排水,待到10月初至中旬即可收割。
農業信息化,在鹽堿地改造的每一個流程都有用武之地,物聯網信息的收集、無人機監控監測、5G網絡的部署等一系列元素融入,你很難想象這是在田間地頭。

吉林省佰強科技是中科佰澳格霖旗下,以自主研發互聯網平臺運營、Web 應用、各項軟件開發、大數據分析、移動互聯網通信技術、云計算、PCB 電路板研發、IoT 通訊技術研發等技術為核心的全資科技子公司。
圍繞農業新發展、信息化、智慧化農業新模式,佰強科技自主研發的智慧農田管理系統,整合了物聯網等大數據進行收集、分析、處理及可視化展示,與硬件研發灌溉設備、各項傳感設備等相結合,使農業向更科學方式轉型,幫助農業經營者最大化產值和利潤。
在大安市的中科佰澳格霖基地,已經落地的項目實踐包括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農業5G物聯網應用”、“5G+AI 技術”檢測病蟲害、“5G+4K”超高清視頻傳輸、“5G+智能農機”示范應用等。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現代農業不是過去的農業,現代農業是高科技的農業,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是機械化、電氣化、智能化的農業。青年農民是國家的希望,現代農業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識青年。”
以“5G+智能農機”示范應用為例,管理者通過5G信號遠程下達指令后,無人駕駛收割機迅速進入稻田,在稻浪中自動規劃路線、自動轉彎、自如進退、精準作業,嫻熟高效地完成一塊塊稻田的收割。
5G網絡大帶寬、低延時等優勢充分發揮,網絡時延可以控制在20毫秒以內,讓無人駕駛農機的穩定性、安全性大幅提升。中科佰澳格霖未來將實現農機全方位、高速度地探查周邊環境,將提升智能農機的安全性與可操作性,實現更精準的定位服務,逐步實現對全區所有納網農機的高效運行管理。
中科佰澳格林在田間地頭開展的科技實驗,充分說明了未來農業的無限可能。
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極為重視農業發展,每年年初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及年末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均聚焦農業發展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聲聲在耳。

懷抱振興農業最樸素的理想,中科佰澳格霖董事長潘修強在鹽堿地上開始了他的創業之旅,從無到有搭建團隊,從小到大擴展農業試驗地,昔日鹽堿地已經被中科佰澳格霖改造成今日的萬畝良田,助力大安市農業實現增產增收,更重要的是,其也為全國其他地區的農業振興起到了示范作用。
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在實地探訪中科佰澳格霖農業基地時表示,用數據替代經驗,用設備替代人力,使農業變成高科技含量行業,昭示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市政府要認真總結企業的成功做法,堅持科技引領、資金保障,積極探索“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注重引進工商資本下鄉,加強新農人團隊建設,努力創造更多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帶動更多農民致富。
農業亟待形成產業閉環,目前我國還缺少可規模復制的農業閉環商業模式,從種植到深加工,從冷藏到物流,從外包裝到形成主打品牌,從自產自銷到帶動一市一省農產品走向省外甚至全國,不同地區的農業都在實踐當中。
中科佰澳格霖正走在相似的路上,在大安市聚集專家和人才資源,建立技術和渠道網絡,拉長了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也可對外輸出全面、專業、高效的現代化農業服務,目標也是為了打造農業全產業鏈閉環,實現農業振興。
目前,中科佰澳格霖產出的水稻直接以批發形式出口國外或其他渠道,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大力推動水稻及衍生品的銷售,普及、孵化農產品品牌,從而推動從單向生產到產銷一體化的閉環,中科佰澳格霖在銷售環節還有很大的增值空間。
類似直播電商的新方式或許是一個答案,習近平總書記也曾親自點贊電商直播對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性。
“歷覽各國產業發達之順序,皆以農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