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振鋒
前不久,騰訊與老干媽之間幾經反轉的糾紛成為輿論熱門話題,三名不法人員的合同詐騙行為,讓涉事各方陷入有苦說不出的境地。
對于騰訊而言,根據“協議”“推廣”老干媽卻顆粒無收,憤而起訴并且為防止債務人在訴訟階段隱匿、轉移財產而申請訴前財產保全,應該說是合理合法的,而且它還提供了擔保;對于老干媽而言,官方微信、微博幾乎不更新,好像的確是一個很少觸網的“硬核”公司,它從騰訊的推廣中受益多少目前尚不清楚,但千萬財產被凍結卻是實實在在的損失,而且與騰訊的所謂“推廣協議”是騙子簽的;對于深圳市南山區法院來講,無論是根據民事訴訟法還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財產保全的司法解釋,在騰訊提出申請和擔保之后,裁定同意也是符合常規的操作。實事求是地講,雖然財產保全是個烏龍,但就目前已公開的信息看,三方在法律上并無明顯問題。
對于一個市值數萬億、員工數萬人的互聯網巨頭而言,騰訊合同被騙的確不同尋常。其中有一個關鍵細節值得深思,那就是“假公章”。我國社會對公章太迷信了。確認法律行為、識別行為主體、區別主體身份、代表代理權限,靠“人”不行,都得靠“章”。鬧離婚的夫妻搶公司得先搶公章,街頭私刻公章的小廣告生意不錯,甚至還有一些公司法人私刻公章,簽協議時真人蓋假章,事后再耍賴。騙子加上假公章,協議后果當然更加“辣眼睛”。
究其實質,是營商法治環境問題。首先是信任機制。由于去農業社會未久,從傳統社會向商業社會轉軌中不可避免的混亂以及市場機制的不健全,法律體系的不完善,人與人之間、市場主體之間建立信任的機制不順暢、環境不友好,公章所代表的儀式感和公信力因此成為極其典型的現象。認章不認人,也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蘿卜章”、假公章的盛行。
其次是企業的經營處境。由于誠信機制不完善、市場誠信缺失,市場上形成了一種債務人欺凌債權人的怪現象。欠債的是“爺爺”,出借的成了“孫子”。為了躲避債務,債務人隱匿財產、轉移財產、故意惡化自身財務,甚至惡意破產等狀況頻發,這就導致為了能夠順利收款,債權人不得不求助于法律進行財產保全。而為了防止錯誤保全給債務人造成的損失,法律又不得不設計財產保全的擔保制度。然而,法律上的閉環,卻成了市場環境的惡性循環。
正是在這個基礎上,2020年1月1日已經生效實施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特別強調“國家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當然,良好的營商環境不僅要靠健全的法制,還需要市場上具有強大實力、影響力的大公司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選自《環球時報》)
?小編有話說
騰訊被騙引發關于營商法治環境的反思,過于迷信公章并不能一勞永逸,企業應建立誠信機制來營造更好的市場環境。為了讓“鵝”不白白被逗,讓“媽”不再蒙冤,還需要法律為兩方撐腰。
適用話題
市場;營商環境;誠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