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嘉
在金融學上,有一種理論被稱為“自我應驗預言”,就是當大家都以為某些事情會發生,事情最終也會朝那個方向發展。最典型的事件就是“丁蟹效應”:每次上映鄭少秋的影視劇,股市就會莫名其妙地下跌。其原因就是部分投資者迷信這種現象,生怕相關效應靈驗,進行非理性的減倉,結果使得證券市場出現暴跌。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碰到這種現象,比如某大師說你會和老婆離婚,你開始忍不住偷看老婆的短信,越來越不自信,最后,一切如大師所料……同樣,在足球比賽中,球員越是害怕魔咒的出現,越是手腳不能放開,動作變形,于是事情就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
關于“冠軍魔咒”,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有著另外的解釋。他說,凡是登上《體育畫報》雜志封面的運動員,在接下來的比賽中就會成績欠佳,這也稱為“體育畫報的詛咒”。原因說起來很簡單,凡是能成為封面人物的運動員,在前一賽季一定表現極為出色,也許這種出色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源于運氣,但運氣是善變的,接下來可能就沒這么走運了。

這個簡單的解釋背后有更深刻的原因,那就是“均值回歸”。高爾頓爵士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學者,也是達爾文的表兄,他發現并命名了均值回歸的現象(卡尼曼稱發現這一規律的意義不亞于發現萬有引力)。在對植物種子的研究中,高爾頓發現,子代的高度和母本的高度似乎并不相關,植物的高度總是向均值靠攏。最讓高爾頓驚訝的是,這一規律隨處可見。
用“均值回歸”很容易解釋“冠軍魔咒”或者“體育畫報的詛咒”:運動員取得冠軍或者登上封面,是因為他們不同尋常的優異表現。他們隨后的成績,雖說還是比平均水平高,但幾乎不可避免地低于贏得榮譽時的巔峰狀態。
不要以為這種事情只有冠軍才能碰到,老板們在你業績不佳時向你咆哮,等你業績回升時以為咒罵起了作用;當你表現特別出色時表揚你,接下來你的業績卻開始下滑,老板又會覺得你經不起表揚……其實這一切都是業績在向均值靠攏的客觀規律,咆哮起不到任何作用,問題是你敢不敢把這篇文章放到他的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