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云
“布谷——布谷——”麥子的氣息還殘留在農田里時,布谷鳥又呼喚著爺爺插秧了。
稻田像一個寬闊的舞臺,爺爺用三輪車馱著秧苗上場了。舞臺在前一天已搭建完成。爺爺將田塊犁了兩遍,耙了兩遍,放上水,潤了兩個時辰,又用耙蕩了兩遍,捧起一團泥,揉了揉,說:“地有力,可以了。”脫去膠鞋,挑起秧擔,爺爺的身子晃了幾晃,一只腳先下水,適應一下水溫與泥的深淺,另一只腳就跟上了,“嘩——嘩——”爺爺在水里如履平地。
看見爺爺走得輕松,我早已按捺不住對水的渴望,扔掉涼鞋,探入水中,一陣涼意從腳底往上滲,剛想拔腳,卻發現淤泥已緊緊地吸住了腳。“爺爺,我的腳被‘焊住了。”我望著爺爺的背影求救。“將腳晃一下,一只腳一只腳地挪動。”爺爺頭也不回地說。只能靠自己了,我抬起左腿,左腳卻不聽使喚,怎么回事?我忽然想起爺爺的話“將腳晃一下”,我試著一晃,頓時,一股水流滲入腳底,腳沒有被吸住了,我連忙再試另一只,嘿,效果不錯!腳一晃一抬,一抬一放,“撲通——撲通——”我踉踉蹌蹌地想追上爺爺,“把腳放低點,和平時走路一樣,不要把腿抬高了,瞧你身上濺的。”爺爺扭頭望了我一眼說。
太陽越升越高,汗水不知不覺滲上額頭。直起身,抹一把汗,望向爺爺,黝黑的皺紋里也布滿了汗珠。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后悔未聽爺爺的。早上爺爺讓我在家做作業,說怕耽擱我學習,可我偏說要體驗生活。這下可好,望著一望無際白茫茫的一片,真不知要堅持多久。爺爺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說:“手把青苗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我愣了一下,爺爺是在教育我呢。真沒想到爺爺還能說出這么詩意的話,我一下子明白了爺爺對我的鼓勵。爺爺知道我平時學習基礎薄弱,幾次退步后,我都想泄氣了,總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只要碰到學習就想逃避,可爺爺總是說:“天下哪有那么多容易的事,退一時可以,但當你無路可退時,就要前進了。”
望著新栽的稻田,有了秧苗的襯托,水面愈發的熱鬧,這些幼小的生命,將在這里生活三四個月,要經過陽光的炙烤,在最熱的夏季孕育沉甸甸的果實,直到走向秋的成熟。在生長的過程中,會有雨水的滋潤,泉水的澆灌,風的撫摩,但也會經受各種打擊,狂風要來壓它,雷電要來襲它,病蟲要來啃它……一粒稻子的長成,要歷經多少磨難啊!一碗米端上飯桌,又是多么不易啊!我挪動著腳步,邊插秧邊陷入沉思。
日頭快到頭頂了,爺爺喊我先回去吃飯。我說:“都回去吃了再來吧!”
“你回去吃吧!我栽一行少一行。”爺爺頭也不抬地說。
我的眼睛有點刺痛,不知是汗水還是淚水,鼻子酸酸的,我大聲地對爺爺說:“您等一下,我快去快回。”
我大步向家的方向跑去,默默地在心里做了個決定:對于學習,我也要奔跑。
“布谷——布谷——”一只鳥從樹枝躍起,向著遠方,越飛越高。
(指導教師 ?曹明雄)
【評點】
文章描繪了“我”與爺爺在稻田里插秧的情景,由秧苗的栽種過程聯想到“我”的成長歷程和學習經歷,于渾然天成、共生共育之中,寄托了“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觀察細致,精于細節”是本文的突出特色,文中刻畫爺爺犁地、耙地、潤地等一系列動作時,生動形象,尤其是爺爺那一番耐人尋味的話語“手把青苗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啟迪人心的同時,又起到破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