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慌慌
今年的高考狀元似乎不如往年受矚目,但我仍注意到了一個出身于湖南鄉僻的文科狀元——何潤琪。
父親是名普通的鋼筋工人,母親在兩年前意外去世,家里條件清苦,幼年的何潤琪時常與父母在田間地頭度過……即便如此,他依然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總分707分的好成績,位居湖南省文科第一,被清華大學錄取。
在采訪中,我問潤琪:你覺得起跑線重要嗎?
他的回答是:別人到達終點的速度可能比我快,但看過的風景不一定有我多。
這年頭,大家都在說“階層固化”,高舉“起跑線”決定論,今天,就來帶大家了解一個寒門貴子的故事。
自打潤琪有記憶開始,父親就經常從城里買書回來給他。
父親是名普通的工人,每天凌晨四五點出發去工地,天擦黑才能回到家。盡管掙錢不易,對于“買書”這件事卻從不吝嗇,“他給我買很多書,科普、歷史、文學類的都有。”不僅愛給兒子買書,父親也愛看書,看完后還不忘和兒子討論一番,“他喜歡讀歷史,經常在吃飯、洗漱的時候和我說一些歷史故事。”
說到這里,潤琪對父親自小的引導充滿了感激:“在我小的時候,父親首先帶我接觸的是書,往后的很多年里,書于我而言就像‘初戀一般,看書帶來的愉悅感是其他事物無法替代的。”
母親生前,作為一名農婦,除了照顧兩個孩子,日常就是侍弄田里的莊稼,得空了便在家做些手工活兒以打發時間。
相比父親的“精神滋養”,母親帶給潤琪更多的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潤琪就跟著母親下地了,“爸爸忙于工作,田間地頭幾乎都是我和媽媽去的。”每當覺得累時,母親便教導他:要愛每一份勞作,勞作時,不要首先想到它的痛苦。
就這樣,在母親的引領下,潤琪早早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做飯、洗衣服、做農活……統統不在話下,并樂在其中,因為母親就是這樣的人,她熱愛生活,即使是織一件簡單的毛衣,也會用心繡上精美的圖案。
高一那年,母親的意外去世,徹底擊垮了潤琪,那是他人生中至為灰暗的一年。
上課神思恍惚,下課了也不去吃飯,就自己一個人待著,偶爾腦子里還會冒出極端的想法,這時候,是班主任顧老師將他從深淵里拉了回來,“那年冬天特別特別冷,顧老師買了保暖褲親自送給我,并時不時找我聊天”。
“還有一次肚子疼,顧老師不是叫家長來,而是親自把我送去醫院,并和我一起等,等著等著就不疼了……”雖然顧老師只帶了他一年,但如今回憶起來,潤琪的言語間依然充滿了感激。
另外,高三前不久,潤琪突然發燒,燒了幾天都未見好轉,高三的班主任姚老師和數學老師一塊兒去宿舍給他送吃的、送衣服,還給他換了被子。
后來,姚老師無意間得知潤琪宿舍的熱水龍頭壞了,有時就隨便洗個冷水澡對付,便每天在辦公室燒好熱水讓他帶到宿舍,次日再送回辦公室,再燒熱水,再送回辦公室……這樣周而復始,不厭其煩。
老師們像母親一樣無微不至的愛,給了潤琪很大的溫暖和鼓舞,“我高考前幾個月都保持著非常開心的狀態”。
這樣看下來,潤琪似乎是一個特別招老師疼的孩子。有人會說:“當然啦,老師都喜歡成績好的學生。”
實則不盡然。
或許是從小在家和父親討論問題多了,上學之后的潤琪,一旦有什么想法都會主動去找老師談,老師也愿意聊,“如果你不說,老師也不會和你聊,總不能等老師主動把你帶去辦公室吧?”
在聊的過程中,潤琪不僅和老師打成了一片,也逐漸將自己的思考進行得更深入。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潤琪的學習方法——思考。
他說:“老師分享的每一個解題方法,我會把它想透,在實踐中調整。”
我們所認知中的超級學霸,似乎都不是刷題黨,在旁人看來,這些人總能輕輕松松地拿高分,“他們就是智商高啊!”
對于這一說法,潤琪表示是極大的誤解。
“至少我不是天才。我刷題確實刷得不多,一般只有當某個類型的題目做不來,才會選擇性地刷專題,比如雅典羅馬的歷史題。”
“但我會把老師分享的每個解題方法都吃透,很多同學只吸收了部分,我卻是反復地思考再思考,盡量把方法都套用到解題中去。”
潤琪的興趣很多,他愛文學,愛畫畫,愛音樂,愛游泳……
初中時,潤琪向父母提出了一個“非分之請”——想報名學校旁邊的素描課。
對于一個農村家庭來說,上補習班著實算得上一項奢侈的消費,何況這補習班還不是為了提升學習成績,而是為了所謂的“興趣”。
最終,父母卻答應了。
因為那年的期末考試,潤琪再次考了年級第一,父母便以此為獎勵。
自此,每個周末無論晴雨,潤琪都會騎半個小時電動車到鎮上的素描班上課,并堅持了兩年。
他還會吹口琴、彈吉他,“初中時,我對音樂很感興趣,便主動向音樂老師請教一些樂理知識,老師也非常樂意教我”。有了樂理基礎,如今高考結束了,潤琪便在家自學一些簡單的樂器。
至于文學,已然成為他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
“爸爸給的零花錢,我都用來買書了,大部頭巨著、雜志都看,來者不拒。”然而要說最喜歡的作家,他提到了史鐵生,“他書中談到對母親的懷念,我有種同病相憐的感覺。另外,他對生命的態度很激勵我,我想把生命活得像火一樣。”
2018年,潤琪在第十六屆“葉圣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中,獲得了全國特等獎。
不過,興趣歸興趣,當談到未來的專業選擇,潤琪又帶了幾分超乎同齡人的成熟:“我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體,我更愿意把文學當作一個精神的棲息地。我希望是為了生活而寫作,而不是為了生存去寫作。”
談到這里,我順勢問他:你覺得起跑線重要嗎?
他的回答是:“爸爸曾對我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很多人生來就在羅馬。但我覺得路還是得自己走一遍,別人到達終點的速度可能比我快,但看過的風景不一定有我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