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莉

金秋時節,西南政法大學迎來開學季,沉寂了大半年的校園又恢復了生機。校門口掃碼、報到、確認,一切井然有序。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學生家長和外來車輛均不能進入校園,帶有大件行李的學生和家長有些不知所措。
一組貼有“民商法學院歡迎回家”車貼、由教師私家車組成的愛心車隊突然出現在學生和家長面前。原來,在了解這一情況后,民商法學院民法黨支部的黨員在兩個小時之內迅速“組團”,講情況、搬行李,馬不停蹄地穿梭在校園各棟宿舍樓之間,在解決新生實際困難的同時,身體力行為他們上了生動的“第一課”。
看到這動人的場景,家長們紛紛在微信群里表示,“我也要讓孩子加入志愿服務隊伍”、“這樣的教育實在太暖心了”。
作為全國黨建工作樣板黨支部,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民法黨支部的老師們堅持推動黨建和育人全面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育人先育己·增強做樣板的實力
“‘學習強國用起來喲,又增加了雙人對戰這些功能哦!”一大早,民法黨支部書記吳春燕就在支部群里喊了起來。
“平時老師們上課任務重,每個人的行課時間又不統一,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原因無法集中,‘學習強國就成為一個特別好的學習平臺。”吳春燕說道。
如何激勵黨支部成員保持學習動力,不斷增強理想信念,提高學習質量,這是基層黨支部普遍面臨的問題。
育人先育己,民法黨支部堅持每個月的第一個周二下午開展政治學習,第二個周二下午開展業務學習,第三個周二下午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和黨組織生活,同時還通過“學習強國”積分開展內部激勵,實現集中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有效結合,充分讓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
“但問耕耘,莫問收獲。”這是民商法學院青年教師鄭志峰在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法學青年論壇主題征文一等獎時的回答。要想為國育才,首先要苦練內功,不斷提升自我,擁有扎實學識。
3年前入職時,鄭志峰內心充滿忐忑,雖然博士畢業的時候被評為優秀畢業研究生,但是真正站上講臺教書育人,讓他既期待又緊張。
民法黨支部發揚集體備課、以老帶新等延續了數十年的優秀傳統,為鄭志峰配備了科研和教學導師,指導這位青年教師掌握實用的教學和科研方法。
通過老同志的言傳身教,鄭志峰憑借自身的踏實勤勉,不到3年時間,就獲得了“西政金課堂”暨西南政法大學課堂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晉升為副教授,并入選學校優秀學科人才支持計劃和學校“122”人才工程。
“民法是以人為本之法,教會自己常懷愛人之心;民法是市民社會之法,為人處世的必備手冊。”帶著這樣的信念,在今年的民法典宣講活動中,巫溪縣天元鄉吉龍村、武隆區后坪苗族土家族鄉天池苗寨都出現了鄭志峰的身影。日趨成熟的他帶上了其他青年教師奔赴田間地頭開展宣講,一代代民法人就這樣在傳承中實現成長。
育人要正己·讓黨員成為樣板教材
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斷了學生返校的步伐,學校立即對教學計劃和安排作出調整,最后決定進行網絡授課。在行課過程中,學院經排查發現有4名學生因為各種原因無法進行線上學習。
這幾位學生的學業怎么辦?他們落下的課程怎么補?這時候,民法黨支部黨員、學院副院長張力站了出來,通過電話答疑、返校補課等方式承擔起了4名學生的課程指導工作。
5月,被疫情阻隔的返校腳步重啟,湖北籍的學生按照防控要求要先返校進入集中健康觀察區居住14天。
誰去接站?交通如何解決?誰來幫助學生在觀察區安頓下來?
這個時候,民法黨支部的青年教師鄭志峰、李海等站了出來:“接站和安置少不了行李搬運這些體力活,我們男同志去做志愿者吧!”
健康觀察區的住宿樓沒有電梯,經歷漫長寒假返校的學生們行李又多又重,身著防護服的他們一趟一趟地上下樓梯幫助學生把行李扛到了寢室。學生們深受感動:“雖然看不清面龐,但是昔日講臺上的老師今天的付出和汗水讓我們倍感溫暖,倍受教育!”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民法黨支部黨員在面臨重大事件時沖鋒在前、勇挑重擔,身體力行地影響著學生。
育人要創新·拓展做樣板的陣地
為了讓課堂生動有趣富有吸引力,民法老師孫鵬琢磨了不少辦法。無論是時下熱播的各類電視劇,還是深受讀者喜愛的大眾讀物,他都能信手拈來融入教學,學生哄堂大笑的同時又記住了知識點。“故事大王”、“磚叔”、“西政的木心”成了學生對孫鵬老師的愛稱,這些綽號的背后是學生們對他滿滿的尊敬和喜愛。
憑借淵博的學識和“有趣的靈魂”,孫鵬老師在2020年成渝雙城高校“最受學生喜愛老師短視頻挑戰賽”中,獲得最佳口才表現獎,還走進中國教育電視臺“法治天下”欄目錄制特別節目“法律人生之孫鵬”。
在社會服務的舞臺上,民法黨支部的老師們有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積極述學立論、建言獻策。
今年5月28日,民法典通過的當天,學校就成立了以民法教師為主的西南政法大學民法典宣講團。在成立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宣講團先后深入重慶、四川、貴州等各省(市)區(縣)的企業、學校、社區等地開展宣講,讓民法典走近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
為了讓宣講接地氣、有人氣,宣講團的老師們根據不同的宣講對象選擇關聯性的法律問題打造了“一次一課”的個性化課程。
杜江涌在沙坪壩區公租房社區美麗陽光家園選擇了高空拋物、文明養犬、婚姻關系等居民關心的案例;鄭志峰則在武隆天池苗寨以鄰里糾紛為切入點,從與村民切實相關的方面入手,講解撫養、繼承等問題。
民商法學院教授侯國躍應邀為梁平區曲水鎮聚寶村的村民送法進村。為了讓村民聽得懂民法典,讓他們知道民法典與自己息息相關,進村前一天,侯國躍反復修改講稿,一直忙到深夜。第二天,他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宣講,在場的村民聽得津津有味,個個豎起大拇指。
為了不斷提升教育學生的能力,民法黨支部的老師們和互聯網及其延伸出的慕課、直播等較上了勁。
在民商法學院教授譚啟平的帶領下,《民法學》在國家精品課程基礎上被打造成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在線注冊學習人數在教育部主辦的“愛課程網”法學類課程中長期穩居第一。
民商法學院的幾位老師還依托中國大學MOOC平臺推出《民法精神與社會文明》課程,打破傳統民法學教育的時空界限,加大法學院校網絡平臺開放力度,實現區域之間、校際之間優質民法學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