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華
遼寧省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 遼寧沈陽 110034
地理國情監測的概念比較復雜,一般從廣義上來講主要是指對于所有的地理國情信息進行監測和分析的工作,而從狹義上面則是指監測當中與經濟發展中有密切聯系的地面信息以及人文信息,通常會全面地利用現代化的測繪技術,將地球上的地表形態,冰川、土系、水系、城鎮建設、沙漠等地形的各種基本情況進行詳細的記錄,并且根據這些監控的情況,制定成地理國情的檔案,從這些檔案中能夠對于地理國情情況的變化進行具體的分析。
基礎測繪是指利用專業測繪提升基礎地理信息,這項工作一般是國家統一進行規劃或者按照國家的統一技術標準進行的,通常是航空攝影來獲取地理信息的遙感資料,在進行應用時會詳盡地記載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地形、地物和地貌等,從而真實地反映出國土資源的分布情況[1]。
地理國情監測通常應用的技術有全球導航定位技術(GNS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及航空航天遙感技術(RS)等現代高科技的測繪技術,通過各個時期的工作已經形成了測繪成果檔案,這些檔案資料反映了各類生態、環境、資源以及經濟要素的空間分布情況,同時,能夠反映這些地形發展變化規律的地圖圖形、監測數據資料和研究報告等,主要是從物理空間的角度來對國情國力進行客觀的、綜合的了解。基礎測繪是指全國統一執行的測繪系統及測繪基準,一般會進行基礎航空攝影來獲取基礎地理信息的資料來對地圖、影像圖以及數字化產品進行測制和更新,或者是建立、更新基礎的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國情監測工作是了解國情詳細情況,把握好國事,制定好國策的重要基礎信息。李克強總理曾指出,地理國情是重要的基本國策,同時也是搞好宏觀調控,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決策依據。這也是要建設一個責任政府、服務政府的重要支撐。做好地理國情監測工作,不僅僅能夠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前瞻性,同時對于證據考核和國家重大工程的績效評估工作能夠提供科學、直觀、客觀的依據,促進政府在管理工作方面的規范化及科學化,同時對于落實廣大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都是十分有利的。如圖1是某個地區對于地理國情研究的詳細過程圖,主要是對于地理國情的監測指標體系進行設計,首先是對地理國情的背景進行了解,然后根據實際的需求結合背景情況,并對現有的各種數據進行收集與分析,再充分考慮服務對象的實際需求,兼顧各行業及各部門對地理國情統計分析的指標及分類標準來構建指標體系的整個方案。這個方案體現了要建立地理國情監測指標體系,就必須要了解監測的全部內容體系以及技術體系,并且需要考察指標體系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充分體現了地理國情監測工作的特點[2]。
開展地理國情信息綜合分析統計,做好基礎測繪工作,設置測繪的基準及相應原系統,并且建立地理國情的數據庫,結合統計分析報告,對于地形改建的情況做深入的監測,比如曾被人民日報關注的陜北地區綠植覆蓋率由31%提升到53%以上。由此分析,基礎測繪具有專業性、標準性、靜態性和全面性的特點,而地理國情監測更多的具有靈活性、通俗性、動態性的特點。二者同屬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各自具備各自的優點。
大力開展地理國情監測工作也是基礎測繪工作發展的機遇,做好這些工作,基礎測繪及地理國情信息在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會有飛躍性的發展。要做好這些首先就必須要能夠掌握到地理國情監測與基礎測繪工作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認識到地理國情監測事業的詳細內容,其包含的戰略及其系統的組織形式,研究新的技術方法并且制訂出新的技術標準,努力培養人才。
要做好地理國情監測工作,離不開完善的體制機制,建立好內部的任務機制、責任機制、協同機制、審核機制,把握好與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加強協作,在多方面渠道進行多層次的溝通做好資料提供與成果共享,同時擔當起責任部門的作用,調動各個部門的積極性,努力探索各種業務的多種研究方式[3]。
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對于各個地區各個不同時期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進行全面的整理、歸類工作,并且做好深入地挖掘,盡可能地應用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對相關資料進行收集和鑒別,通過全面地整理和深入地挖掘,針對國民經濟情況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為保護生態、改變環境等設計出地理國情變化和趨勢的體系,讓國民百姓受益。
地理國情監測工作以及基礎測繪工作作為新型基礎測繪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二者的工作,能夠讓國家在做好地理國情監測的同時也重視基礎測繪的功能,大力發展基礎測繪的事業,讓國家在對全國范圍內的總體計劃以及制定各種科學合理的方案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整個地理國情監測行業也會不斷地發展,基礎測繪技術就需要更進一步深入探索,不斷地更新換代,緊跟時代的發展,做到與地理國情監測技術的相互配合和協調,共同推進我國的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