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眼中,挖掘機如人手一般活動自如,大到挖土、回填,小到投籃、開瓶蓋,他都信手拈來。
從業十余年來,他刻苦鉆研,總結出一套易于掌握的“三勤四準五穩”操作法,成長為具有頂級技術水平的挖掘機駕駛員;他潛心精進,通過不斷的學習將自己的實戰經驗和理論基礎知識結合起來,在兩米寬的駕駛室施展自己的抱負;他傳承匠心,利用自己的工作室開展以師帶徒活動,培養著一批又一批專業技術人才。他,就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劉二偉。
出生于1986 年1 月,這名80 后工人儼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新一代青年展現了現實版“奮斗”故事。中學時,劉二偉因家庭貧困無法繼續讀書,決定前往東北學習挖掘機技術。然而,劉二偉卻對這個冷冰冰的機器迸發出了超乎意料的興趣,下定決心要將這門技術學好、學精。
年輕的劉二偉已然深知,只有過硬的技術才是工人立足的根本。學習期間,劉二偉像千萬名學徒一樣,吃了很多苦。白天苦練技術,晚上看工地就睡在車里。為了練好一個動作,他反復研究師傅的每一步操作,如何安全高效,如何精準到位。學徒初期,上車機會很少,要得到師傅許可或等師傅休息的時候,才能上去摸兩把。劉二偉非常珍惜這樣難得的時間,利用一切寶貴的實操機會打牢基本功。
2009 年,憑借過硬的技術、踏實的作風,贛榆縣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招錄他為一名正式員工。正式入行的劉二偉依然不忘初心,帶著刻苦學習的韌勁,不斷打磨自己的專業技術,迅速成長為具有頂級技術水平的挖掘機駕駛員。如今的劉二偉敢于自信地說:“基本做到人機合一了,說句實話,有時候感覺比手都好使。”在他的眼中,挖掘機如人手一般活動自如,大到挖土、回填,小到投籃、開瓶蓋,他都信手拈來。
“他的技術的確讓我們佩服,像正常回填綠化土作業,同樣的油耗,一般挖掘機手能平100 米,劉二偉能平130 米。正常裝車,一般人用10 分鐘,劉二偉8 分鐘就夠了。”同事胡艷翔肯定道。
從業十余年來,劉二偉將自己在長期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出了一套工作法。即保養要三勤:勤清潔、勤潤滑、勤緊固;挖掘要四準:位置擺放準、旋轉空間準、深淺判斷準、傾倒高度準;動作要五穩:起步行走穩、坡道重心穩、挖掘傾倒穩、抬臂旋轉穩、剎車停靠穩。該操作法不僅大幅度提高了挖掘機的工作效率,也減少了機械故障和磨損,方便而實用。
通過一步步腳踏實地的努力,劉二偉逐漸收獲了業內的高度認可,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頗具含金量的榮譽。2009 年首屆全國交通運輸行業“廈工杯”挖掘機操作單項個人第一名和挖掘機組第一名;2011 年被省交通運輸廳評選為江蘇省交通行業“100 人才工程”人選;2013 年獲江蘇省總工會五一勞動獎章;2016年1 月榮登“江蘇省好人榜”和“中國好人榜”,4 月獲江蘇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及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2017 年獲中華全國總工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8 年獲江蘇工匠榮譽稱號;2020 年獲評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
但是,劉二偉并沒有就此滿足現狀。在這個兩米寬的駕駛室這一施展抱負的舞臺,一次次超越自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夢想。兩年前,在全國總工會的推薦下,劉二偉進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進修,學習社會工作學。“到北京進行兩年的脫產學習,我很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劉二偉說,“以前沒有機會學習,現在單位的領導又非常支持我,必須要義無反顧地學好文化知識。只有將自己的實戰經驗和理論基礎知識結合起來,一個人的格局才能變大,問題才能看得更加透徹。”
如今劉二偉學成歸來,繼續踏上工程建設第一線,操作起他熟悉的挖掘機。面對當前交通工程建設標準高、時間緊、任務重,劉二偉帶領他的挖掘機施工團隊迎難克險、擔當作為,以恒心鍛造匠人品格,在“高質發展”的新征程中繼續發揮藍領工人的突擊隊作用。
工匠是每個大國的基礎,工人隊伍固然應堅守對技術與品格的追求,精益求精、敬業奉獻、勇于創新。在劉二偉看來,真正的工匠精神,不僅僅體現在一個人技術水平的高低上,更在于專業水平的“薪火相承”。
為更好實現專業技術及專業品格的傳承與發展,公司于2014 年成立了以劉二偉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江蘇省交通廳將其命名為“劉二偉首席技師工作室”。2016 年江蘇省總工會評選其為“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2016 年、2018 年江蘇省人社廳分別授予其“江蘇省技能大師工作室”和“江蘇工匠工作室”榮譽稱號。2018 年,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又將這一工作室引進校園,實現了校企合作。他利用工作室開展師帶徒活動,培訓員工300 多人次,送培50 多人次。
立足新時代,隨著科技創新的發展,現在的機械也趨于科技化、智能化、甚至自動化。劉二偉告訴記者,正因如此,現代的學徒工不僅需要掌握好熟練的駕駛技能,還應該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才能更好地駕駛好、駕馭好新機械新設備。
從工人到工匠,不僅在于知識技能的多少,更在于付出多少,奮斗多少,是否能在小崗位上鉆研創新,是否能有干一流、爭第一的信心和勇氣。劉二偉還談到,現在教徒弟不光是教授操作上技術經驗,更應把我們中華民族這種吃苦耐勞、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精神傳承下去,才能把每一個平凡崗位的力量匯聚到一起。“現代的學徒工,包括我自己的徒弟,希望他們在選擇了機械工程駕駛這個崗位后,能養成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面對風吹日曬的施工場地時依然能堅守住這個崗位,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成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