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蘊含了豐富深刻的生態思想,包含人與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辯證統一的有機體,資本主義條件下產生的異化勞動是生態危機的發生根源,共產主義社會中人與自然、人與人“兩個和解”的實現是生態危機的解決路徑等重要觀點。這些思想為當前中國面臨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寶貴的思想啟迪,為貫徹落實綠色發展觀、繪就美麗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藍圖提供了科學的行動指南,從理念和實踐兩個層面為現實環境問題的解決給予了有力的理論支撐與方法啟示。
[關鍵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生態思想;啟示
[作者簡介]楊柳(1994-),女,漢族,河北省石家莊人,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基金項目]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科研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意識形態工作重要論述的研究”(項目編號:2019YB003)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 A8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0)09-0029-02
人與自然關系日益緊張,由此衍生的生態問題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這是當前整個人類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而重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能夠發現其中內蘊的生態思想為解決這個難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這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推進和美麗中國宏偉藍圖的實現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一、《手稿》中生態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自然是人類繁衍生息、成長發展的物質基礎。人也生活于自然中,依靠自然提供的各種資源得以生存和發展,不能脫離自然單獨存在。自然“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①馬克思對于自然的定義點明了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自然雖不直接構成人體,但是卻是人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狹義上說,自然提供的各種資源構成了人類的生存資料;廣義上講,自然構成了人類存在的外部空間和環境,為人類通過勞動謀求生存、獲得物資、實現價值提供了機會和平臺。
(二)生態危機的產生根源。人與自然之間是互為對象、互相確證本質力量的關系。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本應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是在人們自內向外產生的強烈內驅力的驅動下發生的行為,人們能夠在這種自己樂于從事的勞動中獲得幸福,并借由勞動實現人生價值。然而,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后,勞動成為工人為滿足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的謀生手段。這種異化了的勞動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工人在工廠進行了無比繁重、沒日沒夜的勞動,創造了巨大的剩余價值和源源不斷的利潤,作為財富創造者的他們卻無權擁有財富,反而成為被資本家壓迫和剝削的對象。“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癡呆。”②馬克思在《手稿》中對異化勞動這一概念進行了深刻剖析,指出異化勞動的產生根源——資本主義,由此得出異化勞動是造成人與自然對立、生態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
(三)生態危機的解決路徑。通過考察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結論:深究人類由崇敬、尊重自然變為駕馭、戰勝自然的根源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產生和發展,這種私有制造成了人與自然的尖銳對立與嚴重分離。因此,馬克思在《手稿》中對資本主義私有制進行了深刻地剖析和尖銳地批判,并指出若想消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帶來的諸多弊端,根本方法就是要對其進行徹底摧毀,從而打破人與自然之間的異化狀態,使人獲得解放、成為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因此,馬克思對推翻資本主義舊世界之后建立的新世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全面的構想:使當前人與人、人與自然這種對立狀態得到徹底化解的根本途徑是實現共產主義。它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人的完全復歸,是生態危機得以解決的正確路徑。在共產主義社會這一“自由人的聯合體”中,人們會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不再有身份之別、地位之差,在基本的生存發展需要無憂、社會物質財富極其充裕的前提下遵從自己的意愿和興趣從事自己所熱愛的勞動。因此,共產主義才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③
二、《手稿》中生態思想的時代價值
(一)為實現全面協調的綠色發展提供思想資源。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這是黨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又一次飛躍,同時也是《手稿》所闡發的克服人與自然之間對立狀態的基本理念。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是對嚴峻的生態環境現狀的回應。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決策后,時至今日,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令世人為之驚嘆的矚目成就。在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同時,眾多生態問題的出現促使人們對原有的發展理念進行深刻反思。習近平在2018年5月18日、19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再一次強調了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基本原則的現實迫切性和極端重要性。“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④而五大發展理念正是解決生態問題的良方良策。
(二)為繪就美麗中國的現代化藍圖提供行動指南。中國共產黨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決策,十九大報告又明確將“美麗”作為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并且對實現這個目標作出清晰具體的規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手稿》中闡釋的生態思想,為美麗中國的構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實現提供了行動指南。
三、《手稿》中的生態思想對當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啟示
(一)理念層面:正確認識、把握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手稿》中關于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闡述,是將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性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在一起展開的。這表明,馬克思既不認同自然為先的生態中心主義,也不推崇人類為先的人類中心主義。中國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從觀念上徹底消除“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這兩個極端“中心主義”的觀念,正確定位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的優化也是發展生產力的關鍵層面,因此要將重視環境效益擺在發展的重要位置,力求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存。
科學技術對于人與自然之間共生共榮關系的形成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條件下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發展發揮的巨大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資本主義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⑤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生產的效率大大提升,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創造和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這使得人類中心主義觀念成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主導理念。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科學技術在彰顯了對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巨大的推動力時,也不可避免地表現出一些負面效應。“科學發展產生的許多新現象有時不僅表現為財富,而且也表現為嚴重的威脅,并且在今天給人和人類、給人的現在和未來以極其重大的影響。”⑥對待科學技術,不能因噎廢食,應該揚長避短,為我所用。必須正確運用科學技術,在發揮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時,還要減少科學技術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將為大眾謀福利、提升民眾幸福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科學技術為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服務。
(二)實踐層面:積極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世界人民共同呵護人類共同家園。為了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帶來的不良影響、切實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生產方式的轉型、增長動能的轉換順利進行,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樣才能形成發展合力,最大程度克服生態問題這個“發展短板”帶來的“木桶效應”。因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⑦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五位一體”整體發展戰略的有序推進。
在《手稿》中,馬克思高瞻遠矚,從關注人類未來發展的高度歷史站位出發,深入論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存共榮的重要性。進入新時代,實現和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具有極端重要性和現實迫切性。只有率先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才能建立起人與自然之間的融洽關系。馬克思的深刻洞見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了有益啟示,發展必須遵循自然演化規律、經濟建設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注釋]
①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頁.
②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頁.
③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頁.
④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求是:2019年第3期.
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頁.
⑥弗羅洛夫.王思斌等譯.人的前景[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頁.
⑦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