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瑞昕 庫瑞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重大疫情,會造成社會大眾心理恐慌。文章對重大疫情中的社會心理產生與表現進行分析,提出應建立心理支持體系,對社會公眾心理疏導和干預;建立健全社會公共衛生預警和干預體系;增強政府公眾影響力;加強科普教育;宣傳正能量,傳達樂觀心態;社會成員也應保持理智,積極調整心態。以確保社會穩定和社會成員的心理健康,樹立戰勝疫情的信心。
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社會心理
所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就是指已經發生或者是可能發生的,對公眾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的傳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以及食物中毒、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發公共事件。這次新型冠肺炎屬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概念界定中顯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很強的急劇性和突發性,因此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到來的初期,人們往往因沒有事前心理準備而出現緊張、慌亂的情緒和不知所措甚至過激的行為表現,這些心理和行為表現有時會一直延續到突發危機事件結束后的一段時間。
二、社會焦慮和恐慌的形成
社會焦慮(social suspense),是指由于社會中的不確定因素而在公眾中產生的壓抑、煩躁、不滿、非理性沖動等緊張心理,這一緊張心理集聚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社會張力,最終以社會沖突或其他方式釋放出來。這是一種社會心理病,又稱群體性焦慮,主要是指社會成員當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緊張不安的心理狀態。社會焦慮是因社會不公、正義不張、溝通不暢等因素而導致的社會心理疾病,表現為群體的緊張不安、心神不定、騷動不安,需要社會共同破解。人類對于行為結果或事件“不確定性”會產生本能的焦慮,即便是對于有著不確定性的美好結果,人們也會在等待期有焦慮反應;對于可能面臨的消極后果、危及生命健康的不確定事件,當事人肯定會產生焦慮擔憂。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恐慌是人們對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產生的強烈的害怕情緒。恐慌心理出現時,明明知道沒必要那樣恐慌,就是不能自我控制,嚴重時還伴有煩躁不安、焦慮、呼吸急促、頭昏、惡心、嘔吐,甚至休克等生理癥狀。當人們感知到無法控制和無法預計的危險的時候,就會產生這種害怕的情緒反應。
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是社會焦慮出現的重要原因,包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內的各類危機事件的出現,勢必會導致社會部分甚至整體環境的變化。由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人們對于新情況的把握和認知難以達到自身的需求,導致安全感急劇下降,這就為社會焦慮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完全消除恐懼,就必須消除恐懼源。這次疫情人們擔心的是自己和親人會不會被感染,擔心感染之后出現危及生命的情形。人們出現了普遍的心理緊張、焦慮現象,疫情初期,年輕人因大量接觸互聯網,比如:看到不斷增加的感染人數,有人轉發“某人”被隔離觀察,超市生活物品短缺的信息等,產生恐慌心理,大量囤積口罩和消毒用品,囤積食物和生活用品;隨著疫情蔓延,開始頻繁測量體溫,稍有波動便懷疑自己感染,產生煩躁不安的內心體驗,出現明顯的無助感;無緣無故頭痛或肌肉痛、睡眠障礙、體溫波動大等軀體化反應,情緒低落、無意與周圍的人進行溝通;反復洗手、擦拭物品,頻繁地進行消毒,仍覺得不放心等;由于假期延長和防控隔離的要求,原先的計劃被打亂,在特殊時期,突然減少社交及活動,人人都難免會感到被孤立或者無聊,家長容易將焦慮的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對孩子投以過多的關注;隨著疫情逐漸控制,復工復產提上日程,擔心上班被感染,就覺得很心煩。這些心理特征及行為表現是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過程中不能忽視的問題,必須對其予以高度重視。
三、積極引導和調整社會心態的建議
(一)政府要增強抵抗危機的預警能力和干預能力
在把握新冠肺炎危機中大眾心態的基礎上,政府要盡可能早做準備,盡快出臺相應的行政、法律、輿論等應對措施,把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防患于未然,減少危機給社會帶來的危害和損失。否則,如果政府的各種應對措施滯后,等麻煩出來以后再尋找補救辦法,將會貽誤時機,給社會和大眾帶來更大的危害和損失,在這方面我們要總結經驗和教訓。
(二)提高政府影響力,及時準確公開發布疫情信息
突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對公共衛生應急機制的考驗,也是對政府信息發布能力的檢驗。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地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強調,要正視存在的問題,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回應群眾的關切,增強及時性、針對性和專業性,引導群眾增強信心、堅定信心。政府網站作為發布權威信息的“第一平臺”,需要認真傾聽群眾呼聲、聚焦群眾關切。
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準確及時準確和客觀公正的報道,在輿論上積極引導大眾心理,抵抗各種謠言和流言的消極影響。在新冠肺炎危機中,大眾的心理不同以往。這時,許多人可能對政府的言行持一種不信任和懷疑的態度,害怕政府官員瞞報或謊報疫情,擔心媒體不敢說真話,有些人還可能懷疑政府或媒體是否對老百姓封鎖了某些真實信息。同時,由于官方正式媒體的信息報道缺乏或不及時,就更可能導致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言四起,小道消息滿天飛,進一步加重大眾的恐慌心理,造成人心惶惶和許多非理性行為的出現。因此,在應對新冠肺炎危機時,政府和媒體應盡一切努力不斷提高工作和信息的時效性和透明度,消除公眾心理上的懷疑和不信任感。
(三)建立健全社會心理支持系統,積極開展心理輔導和援助工作
在新冠肺炎事件中,雖說相對于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而言,染上新冠肺炎的人只是極少數,但是新冠肺炎事件幾乎對每個人的心理都造成了或大或小的創傷,而且這種創傷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愈合的。為了進一步方便公眾及時得到咨詢服務,盡快進行心態調整,各省市應在原來已有的心理熱線的基礎上,統籌協調好多部門、多方面資源的心理熱線服務,一些城市將原來分布在教育、民政、社會組織、社工組織的心理援助熱線都組織起來,并且加強對這些熱線人員的培訓和督導,積極地為公眾提供規范化的心理援助服務。
對于大中小學生也要進行心理輔導,例如陜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面向全省師生和人民群眾開通了“陜西教育系統疫情心理援助平臺”,各高校積極響應、迅速行動,在做好社會民眾網絡心理支持和輔導的同時,重點抓好了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全省共有71所高校開通本校心理援助熱線和網絡支持輔導工作平臺,教育引導學生理性認識疫情、加強自我調適、科學防護開展防控,重視防控而不恐慌。
(四)保持理智心態,提高理性判斷力
當人們引起心理困惑難以獨自承受時,應及時尋求心理咨詢機構專業人員的幫助。平和良好的心態更有利于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的工作,可以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對新冠肺炎疫情在心理上不能麻痹僥幸,掉以輕心。尤其是在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范圍內已呈明顯減緩趨勢的情況下,更不能忽視僥幸麻痹心理的潛在危害性。在新冠肺炎危機中,由于過度恐慌使不少人的行為受到非理性因素的支配,行為的盲目性和從眾性突出,做出了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因此,人們在新冠肺炎危機中要多冷靜分析和理智思考。
(五)加強對公眾的科普宣傳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疫情防控正處于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就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科學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媒體需要充分發揮科普的作用,增強疫情防控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張貼科普宣傳單、電視宣傳、LED屏投放、社交軟件推送等,大力宣傳新冠肺炎防控知識,讓大眾能夠更多的掌握防控知識,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
可以通過專業途徑宣傳教育,如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編寫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聚焦公眾個人與家庭防護、居家醫學觀察、理性就醫、心理疏導等防治細節,通過問答形式解讀新型冠肺炎有關問題疑惑。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微信號“健康中國”,及時推送疫情防治政策信息和科普知識,連續刊發“新型冠狀病毒科普知識”,滿足了公眾獲取疫情防治科普知識的需求,取得較好的效果。
(六)宣傳正能量,傳達樂觀心態
重大疫情之下,國難當前,媒體理應承擔起傳播正能量、發揮輿論的導向作用。要宣傳報道在抗擊疫情中,涌現出的先進黨組織和先進個人典型事跡,激發全面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決心和斗志。
一是要宣傳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控制疫情的重要部署和指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中央成立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向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派出指導組。國家相關管理部門相繼出臺防控措施等。
二是宣傳全國總動員,二十多個省市及時調配防護醫療物資、醫護人員、后勤保障等支援湖北和武漢。截至到2月28日,全國有330多支醫療隊,超過4萬名醫護人員從各地出發馳援湖北。同時,陸海空三批次4000余名軍隊醫護人員支援武漢抗擊疫情。
三是要宣傳為了支持武漢抗疫的勝利,國內無數愛心人士捐款捐物,無數志愿者自愿承擔急需而危險的工作,而在海外的華人華僑,也自發組織為武漢抗疫捐款捐物,彰顯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民族超強的凝聚力。
總之,焦慮、恐懼等社會心理及其帶來的后果,往往比突發危機事件本身對社會和人們所造成的危害還要大,影響還要深遠。因此,只有正確地認識焦慮、恐懼,才能夠科學地去面對、有效預防和控制。制定突發危機事件應急措施,整合社會資源力量,建立健全社會公共衛生防預和心理輔導系統,為人們應對重大疫情調整心態提供最有力的支持與幫助。
(毛瑞昕/庫瑞:西安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