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文


【摘 要】目的:探討限制性液體復蘇在創傷失血性休克早期急救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例,對照組應用常規的治療方式,研究組應用限制性液體復蘇的治療方式。結果:研究組患者在濃縮紅細胞輸入量、血紅蛋白以及血小板等方面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創傷失血性休克急救過程當中,運用限制性液體復蘇的治療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治療效果理想,臨床上應當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限制性液體復蘇;創傷失血性休克;早期急救
【中圖分類號】R258.79【文獻識別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65-01
在當代快速發展的時代,各種意外事件發生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各種創傷事件也越來越多,從而也使得創傷失血性休克也越來越成為促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將所選患者按研究方式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女21例,男19例,年齡13-65歲,平均(39.2±0.6)歲;研究組女20例,男20例,年齡14-65歲,平均(39.6±0.9)歲。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同時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1.2.1對照組:運用常規的治療方式,對患者進行給氧護理、呼吸道護理、監測生命特征等基本的急救和護理措施,密切關注患者的呼吸、脈搏、心率等各項生命體征,根據患者具體的狀況進行呼吸道清理,保障呼吸的順暢。
1.2.2研究組:應用限制性液體復蘇的治療方式,采用限制性液體,劑量控制在300至500mL,輸液的速度不超過28為 ml/min,輸液完成后用480mL左右的平衡液進行維持。
2 結果
2.1兩組患者各項指標的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在濃縮紅細胞輸入量、血紅蛋白以及血小板等方面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數據見表1。
2.2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死亡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具體數據見表2。
3 討論
創傷失血性休克是近些年來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定的時間內,如果患者的腦部、心臟等重要器官不能有血液及時補充,則會引起器官衰竭等一系列并發癥,甚至很大概率上會發生失血性休克或死亡。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條件也隨之有了很大提高,目前的急救條件可以達到在給患者止血的同時也能迅速補充流失的血液,這將有利于在短時間內使患者體內重要器官的血液得到補充,從而恢復一定的身體機能[1]。限制性液體復蘇,可簡單解釋為在發生不受控制的出血性休克時,利用對液體輸入的快慢和多少的控制,可使患者的血壓得到有效控制,即使得關鍵器官的供血能保持在一個較為安全的范圍內,然后使創傷處能夠慢慢止血,充分發揮機體自身的代謝作用以及液體的復蘇作用。通過本次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在濃縮紅細胞輸入量、血紅蛋白以及血小板等方面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限制性液體復蘇并不遵循“多輸血,快輸血”的原則,反而是在止血之前用適量的林格乳酸鈉溶液等來供給保證各大關鍵器官的正常機體功能,待到完全止住出血情況后再進行復蘇。在保證內環境穩定的情況下,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2]。通過本次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創傷失血性休克急救過程當中,運用限制性液體復蘇的治療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治療效果理想,臨床上應當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邵志林, 杜召輝, 王如意,等. 不同目標血壓復蘇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和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 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 2019, 31(4):428-433.
[2]朱娛, 張杰, 吳躍, 等. 血紅蛋白氧載體對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復蘇效果的影響[J]. 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 2019, 31(1):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