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莊
【摘 要】從中醫傳統飲食角度探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核心推薦及特定人群膳食指南之間的關系,為人們的飲食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指導方案。
【關鍵詞】膳食指南;傳統飲食;合理膳食
【中圖分類號】R151【文獻識別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99-01
中醫傳統飲食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應用十分廣泛,《內經》認為飲食應講究合理搭配與結構均衡。《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2016) 》(以下簡稱《指南》)中膳食指南專家委員會總結了最新食物與人類健康關系的科學證據,并梳理了我國居民主要營養和健康問題,為了改善大眾營養、引導食物消費、促進全民健康,膳食指南提出了適用于2 歲以上健康人群的六條核心推薦及特定人群的膳食指南[1]。本文旨在探討《指南》與中醫傳統飲食之間的關系。
1 《指南》核心推薦與中醫傳統飲食—平衡飲食,合理搭配
《素問·藏氣法時論》曰:“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強調以粳米、粟米、大豆、麥子等谷類作為主食,《素問·五常政大論》也記載了“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體現了我國傳統是以“五谷”為主食,肉類為副食,果蔬為輔食的膳食模式,即在強調平衡飲食觀念。五谷在人體生長發育以及養生過程中是所需食物中最主要的,果蔬類能夠提供豐富的維生素,肉類可提供大量的蛋白質,故平衡飲食才可以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2]。《指南》提出了適用于2 歲以上健康人群的六條核心推薦,指出一般人群應遵循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的原則,保證食物的多樣化與合理、全面的搭配[1]。①食物多樣,谷類為主—體現中醫飲食養生“天人相應”的谷養膳食模式,《指南》中提出谷類為主的多樣性食物攝入是健康膳食寶塔的根基,在此基礎上增加蔬菜、水果以及奶、豆類食品是滿足當下健康與疾病預防的需要;②吃動平衡,健康體重—《千金翼方·退居》曰:“平旦點心飯訖,即自以熱手摩腹,出門庭行五六十步,消息之[3]。中食后,還以熱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緩緩行,勿令氣急,行訖還床偃臥,四展手足,勿睡,頃之氣定,便起正坐”,指出飯后用手按摩腹部、散步的方法有益身體健康;③多吃蔬果、奶類、大豆—蔬菜可豐富和充實膳食結構,水果可以促進消化,傳統飲食將豆類歸類為五谷,是符合現代營養學原則的,因為蛋白質由氨基酸組成,而谷類的氨基酸組成中大都缺少賴氨酸,豆類幾乎都缺少蛋氨酸,所以豆和谷類食物搭配進食[4],具有營養價值上的協同輔助作用;④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內經》曰:“五畜為益” 是指牛、犬、羊、豬、雞等禽畜肉食,對人體有補益作用,能增補五谷主食營養之不足,是平衡飲食食譜的主要輔食。動物性食品主要供給機體蛋白質及脂肪,而且畜類的蛋白質含量較高,可與谷類蛋白質互為補足。動物性食品,亦是人體脂肪的主要來源。中醫認為這些都是“血肉有情之品”,補益作用確比草木之類為佳。而且,運動型食品中富含許多微量元素如鋅、鐵、錳等, 是人體正常生理代謝及增強機體免疫力的重要營養物質,故膳食結構的組成必須以谷類(包括豆類)為主食,肉類為副食,以蔬菜和果品來充實和輔助,才能滿足人體所需的一切營養素[4-5];⑤少鹽少油,控糖限酒—孫思邈認為日常飲食要清淡,要少食厚味、辛辣、油膩甘肥之物,“廚膳勿使脯肉豐盈,常令儉約為佳”。《千金翼方·退居·飲食第四》曰:“身在田野,尤宜備贍,須識罪福之事,不可為食損命。所有資身,在藥菜而已。料理如法,殊益于人”,認為多吃素食,有利于健康。針對老年人飲食他特別提出:“善養老者……非其食勿食。非其食者,所謂豬豚雞魚蒜膾生肉生菜白酒,常學淡食”,認為老年人飲食應清淡,少吃高蛋白高脂肪的動物食品,又說:“若貪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彭亭短氣,必致霍亂”,指出老年人脾胃虛弱,不宜多食肥膩厚味。《內經》提倡飲食清淡,認為過多食用精細、油膩、肥美、厚味的食物會引起疾病。《素問·通評虛實論》中講到:“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意指消渴、卒中風、偏枯、痿厥、氣急喘逆等疾病,如患者是肥胖富貴人,則多是因為過食肥甘食物造成的。《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高粱之變,足生大疔”,指出經常偏食膏粱厚味的人,容易變生疔瘡。《飲膳正要·飲酒避忌》中介紹了酒的特性,認為酒“味苦、甘、辛,大熱,有毒”,飲酒雖能夠夠“殺百邪,去惡氣,通血脈,濃腸胃,潤肌膚,消憂愁”[6],但“少飲尤佳,多飲傷神、損壽,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飲過度,喪生之源”。文中又講到:“酒不可久飲,恐腐爛腸胃,漬髓蒸筋”,指出了長期飲酒的危害。現代研究也證明長期、大量飲酒會影響身心健康。⑥杜絕浪費,興新食尚—傳統養生理論中有“飲食宜清淡,吃七八分飽為宜”,以及“要想安,三分饑來三分寒”,弘揚傳統飲食文化有效遏制餐桌上的浪費。
2 《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與中醫傳統飲食—健康飲食,因人而異
《指南》除了提出了2 歲以上健康人群的六條核心推薦,還提出了孕婦、乳母、嬰幼兒、學齡前兒童、學齡兒童、老年人等特定人群的膳食指南。《指南》根據這些人群的生理特點和營養需要,特別制定了相應的膳食指南,指導孕期和哺乳期婦女的膳食,嬰幼兒合理喂養和輔助食品的科學添加,學齡前兒童和學齡兒童在身體快速增長時期的飲食,適應老年人生理和營養需要變化的膳食安排,以及指導素食人群合理搭配膳食,達到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身體體質和生命質量的目的[1]。中醫古籍中記載的“忌食護胎”,是指婦女從懷孕至胎兒挽出這一時期應少食或禁食一些對孕婦健康或胎兒發育不利的食物。《備急千金要方》曰“兒之在胎,與母同體,得熱則俱熱,得寒則俱寒,病則俱病,安則俱安,母之飲食起居,尤當慎密”;《婦人大全良方》指出婦人產后要禁酒類。《幼幼集成》曰:“初誕之兒,未可輕藥……乳母嚴戒油膩葷酒,能得乳清和,一二日間,不藥自愈”,指出很多小兒的疾病與乳母的飲食有關,哺乳期婦女更應注意飲食;中醫認為小兒內臟功能及代謝尚未發育完全,具有“稚陰稚陽”“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的生理特點,因而小兒平時的飲食不能太補,忌過食辛熱、助陽的食物,以防更旺純陽,易生內火。小兒“脾常不足”,消化功能不健全,患病易傷脾胃,應飲食平和,忌食堅硬、滋膩、肥甘厚味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此外,還指出根據小兒的生理發展特點,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兒有不同飲食需求;孫思邈主張老年人“常學淡食”,飲食“務令簡少”,“飲食必忌于雜……若貪味傷多……必致霍亂”,飲食要適宜四時攝生要求,“夏至以后迄至秋分,必須慎肥膩、餅臛、酥油之屬”。人進入中老年,生機衰減,氣血逐漸虧乏滯潘,脾胃功能減退,臟氣不足,體質漸漸改變。老年人的體質特點是臟器虛弱,特別是腎精虧虛,“陰液不足”,或陰不足陽有余,因此,中老年人飲食應清淡養陰,進補應以清補、平補為主,少食鹿駕等滋膩之品,忌食大熱峻補,飲食均衡。
3 《指南》與中醫傳統飲食理論—取長補短,合理應用
《指南》主要是根據人體的不同階段對營養素的需求和食物營養成分的含量入手,達到需要、供給、消耗的平衡,而中醫傳統飲食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和平衡,根據人的體質和食物性味融合來攝入食物,達到機體的健康[7-8]。因此,《指南》與中醫傳統飲食理論都以研究飲食與保持和增進人體健康為主要內容和目的,都強調平衡膳食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提高人民的生存質量是營養學工作者的首要任務,因此,將《指南》和中醫體質與食物性味的理念結合到一起,為人們的飲食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指導方案。
參考文獻
[1]楊月欣,張環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簡介[J]。營養學報,2016,38(3):209-215.
[2]柳小遠,張旭斌。試論中醫飲食養生[J]。陜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9(2):12-14.
[3]張湖德,王鐵民,曹啟富.《黃帝內經》飲食養生寶典[M].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 127.
[4]沈明月.《內經》“五谷為養”思想的合理性膳食研究[D]. 長春:長春中醫藥大學,2016.
[5]張昌穎,李玉瑞.黃帝內經所載的祖國古代完全膳食[J].營養學報, 1956, 1(1): 1-5.
[6]劉云平.《脾胃論》益氣升陽理論及組方思維研究[D]. 黑龍江: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3.
[7]陳巧,周曉燕.中醫飲食保健學與西方近代營養學比較研究[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99):27-28.
[8]張曄.把營養和養生結合起來究[J].中醫健康養生,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