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奎銘
【摘 要】本文歸納總結了中醫藥物養生和非藥物養生在老人養生中的一些具體方法和作用。中醫既重視膏、丸、散、藥酒、藥膳、中藥封包療法、中藥足浴等藥物養生,也強調運動、飲食及情志等非藥物養生,促進了老人健康,延年益壽。
【關鍵詞】老人養生;中醫中藥;飲食;運動;情志
【中圖分類號】R212【文獻識別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117-01
我國日趨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成為現代及未來社會的關注熱點。2017年2月底公布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正式定義了“健康老齡化”[1]。
中醫學經過長時間的實踐積累,在老年保健方面取得不錯的成績。唐代特別是宋以后,養生學研究的重點轉向老年養生?!娥B老奉親書》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老年養生專著??v觀中醫學老人養生著作,養生可大致分為藥物調理養生和非藥物養生。
1 藥物養生
1.1膏、丸、丹
明代龔廷賢防治老年病,所列常用方劑如八仙長壽丸、五仁斑龍膠、陽春白雪膏、延壽丹等,啟示現代中醫調理慢性病也多采用膏、丸的形式,根據四時節令,因人因地制定而成,方便攜帶及服用,也利于保存。
1.2藥酒
龔廷賢老先生不僅制作中藥膏、丸、丹以養生,還研究了中藥藥酒[2]。酒素有“百藥之長”之稱。龔老以酒為主藥制定的藥酒,用以治療傷寒、轉筋、諸虛百損、痼冷、衄血、胃痛、腰痛等15種病癥。在《萬病回春》和《壽世保元》兩書中龔老記錄了適合各種亞健康人群的保健酒。
1.3藥膳
藥膳療法是藥物療法與食物療法相結臺的一種獨特療法。它既不受療程的限制,又無副作用;既可防病,又可作病后調理。宋·《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六[3]記載以赤茯苓為粥,對驚悸、煩悶,兼有脾胃不足的,具有很好的安神功效。又第九十六[3]·食治五痔諸方中有“黃芪粥”的記載。后世醫家秉承這一藥膳療法的思想,從《家庭食療手冊》[4]、《常見病的飲食療法》[5]等書籍中可窺見一斑。
1.4中藥封包療法
中藥封包療法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素問·血氣形態篇》指出“行苦志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這種方法是將藥物加熱后用布包裹,在人體局部或一定的穴位來回慢慢滾熨,使藥力和熱力同時自體表毛竅透入經絡血脈,有調理氣血、散寒除濕等作用。針對老人常見的消化系統、骨骼運動系統及泌尿系統的疾病等,中藥封包療法安全有效,物美價廉,且依從性較好。
1.5中藥足浴
中藥足浴是用中藥煎煮取汁泡腳的一種傳統的外治方法。眾多臨床試驗表明,中藥足浴應用廣泛,然需注意:(1)血壓過高或血壓不穩定的患者不宜馬上足浴;(2)足部皮膚有皰疹、水痘、潰爛及皮膚外傷破損者不宜足浴;(3)身體非常虛弱者不宜足浴;(4)空腹或飯后不宜立即足浴等。
2 非藥物養生
2.1運動養生
運動養生在中醫養生方法中占據基礎地位,在《莊子·刻意》以及《呂氏春秋》等古典文獻中均有明確記載。中醫運動養生自古就有“五禽戲”、“太極拳”等,現代的運動養生保健操更是層出不窮。
2.2飲食養生
飲食養生的本質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不斷優化和改善民眾的飲食生活習慣,支持和確保其綜合性健康狀態不斷改善[6-7],是中醫養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藥王”孫思邈高度重視飲食養生,他認為飲食可以排除病邪而安臟腑、舒暢神志、補益氣血,達到養生的效果,并創造性地提出了以養生重德、依食攝生、食養為上、節欲保精、動靜結合等為核心的養生之道[8]。
2.3情志養生
我國傳統理想的健康心理大多可以歸結為一個“和”字?!鹅`樞·本神》指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凋剛柔”。情志也應保持中和狀態才不引起氣血失常[9]。而曹庭棟十分重視養靜的重要性,認為“養靜為攝生首務”,主張神宜相對的靜。所謂的靜,既指神不用不動這一類的靜;同時,用之不過,“動而不妄動”[10]亦是靜。胡矩成等指出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應該合理調節自身的心理機制,積極運用情志養生法,其關鍵在于養神,而養神也貴在于“靜”[11]。竇學俊[12]還提出了領悟法、節制法、疏泄法、移情法、以情制情法的情志養生法。
所謂養生,又稱攝生、衛生,即保養生命之意[13],是在安定的社會環境下,人體順應自然,進行“形”與“神”的調養?!渡瞎盘煺嬲摗房偨Y其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養生不止一種方法,長壽也不止一種途徑。老年人養生關鍵是從生活點滴做起,尤其是以養靜為要,藥物養生與非藥物養生相結合,以此安身、防病,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參考文獻
[1]王宇.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2.55億健康養老服務嚴重短缺[N].21世紀經濟報道,2017,3,24(6).
[2]李世華,王育學.龔廷賢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3]宋.王懷隱.太平圣惠方[M].臺灣:新文豐出版社,1900.
[4]胡珍珠,李榮惠,袁洪業.家庭食療手冊[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5]董三白.常見病的飲食療法[M].北京:中國食品出版社,1987.
[6]劉艷,郁東海,夏春霞,等.上海市浦東新區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機構現況調查[J].醫學與社會,2014,27(07):59-61.
[7]郭軍.珠海市金灣區社區老年人中醫養生需求現狀調查[J].全科護理,2017,15(03):358-360.
[8]宋青坡,王鑫,高希言,等.孫思邈養生思想探討[J].中醫學報,2016,31(10):1507-1510.
[9]李懷之.淺談以和薦生[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6(4):240.241.
[10]清.曹庭棟∥黃作陣,祝世峰,錢超塵注.老老恒言[M].北京:中華書局,2011:13-299.
[11]胡矩成.淺談情志養生[J].現代養生(下半月版),2016,(8):199-200.
[12]竇學俊.中醫情志養生芻議[J].亞太傳統醫藥,2011,7(9):11.
[13]鄭倩,周美啟,彭長林.黃帝內經:養生探析[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269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