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云

【摘 要】目的:研究行為護理對冠心病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方法:在冠心病患者中擇取56例,時間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隨機分組,28例觀察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及行為護理干預,28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經行為護理干預后護理滿意度達96.43%,對照組為78.57%,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7.14%,對照組為28.57%,P<0.05。結論:冠心病患者經行為護理干預后,不良習慣明顯改善,并發癥明顯減少,護理滿意度明顯提升。
【關鍵詞】冠心病;行為護理;并發癥發生率
【中圖分類號】R473.5 ? ? ?【文獻識別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251-01
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包括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絞痛及心力衰竭等,逐漸發展為臨床常見疾病之一。由于患者自身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等均會影響治療效果,所以治療冠心病時,要給予患者科學合理的行為護理,改善患者不良生活習慣,進而控制疾病繼續發展,緩解冠心病各種臨床癥狀,且有利于預后[1]。本文主要研究行為護理對冠心病患者并發癥的影響,研究對象為我院收治的56例冠心病患者,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研究開始時間為2019年3月,終止時間為2020年3月,研究樣本數量為56例,選擇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兩組各28例。觀察組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齡區間50-82歲,均值為(58.37±4.28)歲;對照組中,男性14例,女性14例,年齡區間52-84歲,均值為(59.62±4.67)歲。參與研究的56例冠心病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符合冠心病臨床診斷標準。對比數據資料無差異,P>0.05。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其中包括用藥護理、心理護理、疾病知識科普等。
觀察組進行常規護理及行為護理,常規護理方式與對照組相同,行為護理方式如下:(1)日常飲食習慣護理:護理人員要針對性的評估患者的飲食習慣與營養狀況,使患者認識到營養對機體的重要性,并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此外,與患者家屬溝通為患者準備營養充足的飲食,進而提升患者的免疫力及耐受力。(2)日常生活習慣護理: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溝通,告知患者不良行為對冠心病的影響,并找出患者日常不良行為,囑咐患者家屬監督患者日常不良行為,同時教會患者測量血脂、血糖及血液[2]。(3)日常用藥行為護理: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藥物名稱、用藥劑量、服藥時間、用藥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囑咐患者及家屬要遵循醫囑用藥,不能隨意改變用藥劑量或私自停藥、換藥。(4)日常心理護理:治療過程中,很多患者由于恐懼會出現應激反應,多以護理人員要耐心為患者講解冠心病的治療方法、用藥安全性及治療效果等知識,同時告知患者不良反應及解決措施[3]。此外,還要消除患者疑慮,耐心傾聽患者問題給予相關指導,緩解患者恐懼等負面心理,提升治療依從性。(5)日常運動習慣護理:護理人員要結合患者實際恢復情況,調整患者運動規劃,如患者病情穩定后,在住院期間可以進行被動運動,病情好轉后逐漸過度為主動運動,出院后逐漸增加運動強度,護理人員及家屬要幫助患者養成良好運動習慣。
1.3統計學研究
運用SPSS 32.0軟件計算本文涉及相關數據,以t檢驗計量資料、以X2檢驗計數資料,P<0.05,數據間有意義。
2 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28例行為護理患者中,滿意19例、基本滿意8例、不滿意1例,護理總滿意度達96.43%;28例常規護理患者中,滿意16例、基本滿意6例、不滿意6例,護理總滿意度為78.57%。X2值為4.0816,P<0.05,比較兩組數據有意義。
2.2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經行為護理干預后,并發癥發生率為7.14%;對照組患者經常規護理干預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8.57%,P<0.05。數據見表1。
3 討論
冠心病主要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有關,具有一定的復發性,典型臨床表現包括胸悶、氣短、嘔吐、心悸、胸痛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患者日常行為習慣與冠心病發作關系密切,如吸煙、飲酒、飲食習慣不良等,均可能導致血糖、血脂異常,使心臟負荷加重;患者作息時間不規律也會影響冠心病治療效果,如長期晚睡或睡眠時間不足,會降低機體免疫能力;患者用藥習慣不良,可能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如錯誤用藥或不規律用藥等;患者運動習慣不良,可能誘發身體應激反應,增加心臟壓力,如不運動或過度運動等[4]。所以用藥治療冠心病時,要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行為護理,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臨床效果。所謂行為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方式。行為護理模式涉及較廣,包括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用藥護理、心理護理及運動習慣幾方面,通過行為護理能夠幫助患者改善自身行為,減少危險因素,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結合本次實驗可知,給予冠心病患者針對性的行為護理干預后,護理滿意度達96.43%,且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降低,預后良好,表明行為護理模式有利于患者恢復。
綜上所述,對于冠心病患者而言,行為護理模式效果顯著,可以提升治療效果及護理滿意度,減少并發癥,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聰芳. 多因素行為護理對冠心病PCI術后患者自護能力及自我效能的影響[J]. 臨床研究,2020,28(03):144-145.
[2] 李云,黃萬珍. 基于行為護理在冠心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07):1+8.
[3] 沈蓮花,陳美花. 行為護理模式在冠心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 心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9,8(01):117-118.
[4] 龍慧敏,高穎. 行為護理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采用超聲治療儀輔助治療的影響[J]. 基層醫學論壇,2019,23(36):5242-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