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慧琳 李安安 任敦春

【摘 要】目的:分析子宮恢復護理訓練用于自然分娩產婦中的效果。方法:選擇2016.12~2017.11期間自然分娩的70例產婦,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產后常規護理,訓練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子宮恢復護理訓練,對比兩組產婦產后恢復狀況。結果:訓練組惡露消失、月經恢復及性生活恢復時間均早于對照組,且訓練組產婦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經比較分析,差異均有意義(P<0.05)。結論:自然分娩產婦產后及時接受子宮恢復護理訓練,可減縮子宮生理功能恢復時間,減少產后出血的風險。
【關鍵詞】產婦;自然分娩;子宮恢復護理訓練;生理功能;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473 ? ? ?【文獻識別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269-01
和剖宮產相比較,對于產婦而言,自然分娩是最為理想的分娩方式,屬于人體正常的生理過程。其能將對母嬰的危害性降至最低水平,并促進產婦分娩后機體康復過程。在自然分娩過程中,產婦子宮平滑肌有規律性收縮。分娩后能及時建設胎兒胸腔功能并促進呼吸道內液體排出進程,進而增強患兒胎兒的呼吸能力,降低圍生期并發癥發生率[1]。但經陰道分娩后,產后產婦子宮會脫離原位,為促進產后子宮復位。本次本文探究子宮恢復護理訓練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12~2017.11期間自然分娩的70例產婦,(1)納入標準:雨族月生產;②20歲≤年齡≤35歲;③經陰道分娩;④認知正常且志愿參與本次研究。(2)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嚴重不全;②妊娠期并發癥;③無法配合研究者。分為兩組,對照組(n=30)年齡(28.4±2.5)歲,分娩前體重(53.9±6.4)㎏。訓練組(n=40)年齡(28.7±2.2)歲,分娩前體重(54.6±6.5)㎏。兩組產婦以上信息經比較,有均衡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產婦分娩后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健康宣教、協助產婦掌握正確母乳喂養方法、告知其母乳喂養期間的常見問題與處理措施等,引導產婦加強產后營養支持。訓練組在以上常規護理基礎上,推行子宮恢復護理訓練,具體措施如下:
1.2.1告知產婦產后盡量減縮臥床制動時間,在體能有所恢復時,盡早進行下床活動,以散步、太極拳等為主,改善產后身體生理功能,促進子宮復位與惡露排出進程。
1.2.2產后協助產婦積極做好會陰部與身體的清潔衛生,結合其身體狀況建議其選擇適宜的產婦衛生巾,每天勤換衛生巾,以更為計算的估算產后惡露量與出血量。
1.2.3引導產婦進行肛門收縮訓練,特別是要加強盆底肌的訓練,3次/d,每次肛門收縮運動持續時間約為20min。
1.2.4按摩。產后24h,護士對產婦腹部進行持續性按摩,以促進子宮復位過程,直至手感子宮變硬為止。且在手法按摩過程中,重視對產婦心理狀態的改善,及時解答其提出的各類問題,強化護患關系的密切性,并提升產后參與護理訓練的積極性。
1.2.5產后適當運動。自然分娩次日,可引導產婦進行適量運動,這也是增強腹部肌張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運動方式以壓抬腿、仰臥起坐及胸膝臥位運動為主。早期進行適量運動,還有益于降低宮內出血與子宮宮體下垂等情況發生的風險,進一步優化子宮復位效果,改善體內激素分泌進程。
1.2.6出院指導。囑產婦在院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加強自主訓練,維持適宜的運動量。
1.3統計學處理
用SPSS22.0軟件包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t值計算,x2檢驗計數資料。當P<0.05時,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產后一般情況
和對照組相比較,訓練組惡露消失、月經恢復及性生活恢復時間均有提前,組間數據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并發癥
產后并發癥以腹部脹痛、食欲減退、陰道流血等為主。訓練組有2例出現并發癥,占5.0%;對照組有8例出現并發癥,占26.7%。訓練組產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自然分娩產程相對較長,間歇性子宮收縮對產婦機體形成強烈刺激,以致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產生較明顯的不適感,出現恐懼、緊張、焦躁等多種負面情緒,且胎兒娩出后抬頭對陰道形成較大壓迫,促進陰道擴張過程,損傷陰道肌纖維結構,產后通常有陰道彈性與張力降低等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產婦產后性生活質量。
產婦產后子宮復位,是在胎盤娩出后,子宮緩慢恢復至非妊娠狀態的過程。在以上過程中,子宮體纖維收縮、恢復,子宮內膜再生,理想情況下子宮復舊需6周左右時間完成。針對自然分娩產后產婦產后護理工作,常規護理多屬于治療性護理,缺乏針對性、全面性,護理療效普遍偏偏低,不利于子宮功能的恢復。本次研究中給予訓練組對產婦產后子實施子宮恢復護理訓練,通過對產婦腹部與子宮底部進行手法按摩,改善產后子宮復位效果。在祖國中醫領域中,按摩為一種“綠色”、“天然”的保健療法,其完美的將傳統醫學、現代醫學理論及生物氣息理論有機整合,用手或身體其他部位,在相關規范與技巧的引導下實現對機體的干預,以調整人體生理功能的作用,促進產婦產后宮縮與惡露排出過程,進而減縮子宮復舊時間[2]。在手術按摩期間,聯合心理疏導,能協助產婦以平穩的心態安全度過產后恢復期,降低產后抑郁癥發生率,更明顯的改善術后生理機能恢復效果。
王悅[3]將86例自然分娩產婦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3例,產后護理方法同本文的甲、乙組。結果表明,觀察組惡露消失、月經恢復及性生活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性生活滿意度、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95.35%、6.98%,與對照組76.74%、27.91相比較,差異均有意義。王悅認為將子宮恢復護理訓練用于正常分娩產婦產后護理工作中,可促進子宮生理功能恢復進程,提升產婦性生活滿意度,減少各類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在本次研究中,訓練組產后一般情況指標優于空白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空白組,差異均有意義。這提示了子宮恢復護理訓練在自然分娩產婦群體中應用的有效性、過程相對安全性,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覃獻珍.探討剖宮產與自然分娩對產婦產后子宮復舊的不同影響的研究進展[J].智慧健康,2018,4(17):35-37.
[2]徐健,熊倩.心理護理對初產婦產后抑郁、子宮及胃腸功能恢復影響[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09):172-174.
[3]王悅. 自然分娩產婦子宮恢復護理訓練的臨床效果[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8, 3(12): 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