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



“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拓展農村消費”成為今年兩會的熱點話題之一。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農村網民數量突破2.5億,農村電商突破1300萬家。
6月1日,財政部辦公廳、商務部辦公廳和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聯合發布《關于做好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的通知》,決定2020年繼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的農村電商是一個十萬億級規模的市場。
新的階段,農村電商發展利好不斷,但在人才培養、物流配送、品牌打造上仍面臨著重重問題,需要一一解決。
網絡潮流要緊跟
據商務部統計,201 9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3975億元,同比增長27%,帶動300多萬貧困農民增收。今年防疫期間,農村電商平臺的作用進一步凸顯,第一季度,拼多多農村網上商店銷售的農產品訂單數量超過10億,同比增長184%,保障了居民的“米袋子”和“菜籃子”。但伴隨電商火熱發展的是專業人才的嚴重匱乏與不匹配。在農村,一邊是人才流失,一邊是人不愿來,農村電商繼續向高質量發展面對嚴重阻礙。
農產品電子商務市場需要不同層次的人才,對當下的農民有新的要求。 “新農人”既要懂得如何生產種植,也需要保質保量及時送貨,還需要嫻熟應用網絡進行營銷和策劃。學習并熟練使用這些能力,政府、企業、基層需要緊密合作,建立完善有效的培訓體系。
一方面, “新農人”的培養要對所有有意愿從事農產品電商的人開放。政府不妨鼓勵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培養電子商務相關人才,打造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基地,近期,廣東省新增設立“農村電商”專項資金,專門用于平臺載體建設和培訓就業。另一方面,要提高農民對電商、物流應用的積極性,組織開展普惠性的農村電商培訓。當前,政府和企業為進一步打開農村市場的潛能,積極培育農村新型人才。阿里、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長期以來便尋求和中國各市縣政府簽署合作協議,支持當地電商人才培訓,促進供應鏈的提升。
冷鏈鎖鮮技術高
201 8年,全國農村電商超過980萬家,累計建設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縣級物流配送中心1000多個,鄉村服務站8萬多個,累計“郵樂購”站點46萬個,快遞網點己覆蓋鄉鎮超過3萬個,全國快遞末端網點備案數量己突破10萬個,初步形成了縣、鄉、村的三級物流配送體系。
運輸工具類別、運輸時間長短、保鮮措施等,直接影響農產品的成本、質量變化,進而影響消費者的認可度。如果外地送到的農產品,不僅價格高,質量還無法得到保障,農村電商則必將無法長久。因此農產品的運輸是農村電商的重要一環,一方面運輸的交通成本要足夠低,另一方面,農鮮產品的包裝儲藏也得過關。
時下新興發展的貨運冷鏈技術,就是對該問題的很好回應。不過它仍然有許多問題:區域凍庫建設不均衡,中西部明顯不足;包裝運輸成本高;冷鏈物流信息系統不完善……要讓農產品無損耗地交到買家手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郵政局普遍服務司司長馬旭林則提交了一份《關于對郵政快遞企業在農村地區發展冷鏈物流給予財政支持的提案》,建議“盡快解決制約農村地區冷鏈物流發展瓶頸,加快推動農產品進域”。
內外兼修不輕松
2020年全國兩會,湖南新化人大代表陽海玲建議,助推農村電商品牌化,一方面要集中資源重點打造優勢品牌;另一方面,要嚴打制假售假行為嚴管假貨洼地,無論是打著社交還是其他旗號,只要是通過互聯網進行銷售,執法機構均應對一視同仁,一體化監管。
農村電商品牌打造有“內” “外”之分, “內”指的是農產品自身的質量;“外”指的是農產品對外的營銷。
近年來,在地方政府的扶持與培育下,各地的區域農業品牌建設發展喜人。各市縣以本地特色農產品為抓手,積極打造區域農業品牌,為農產品增添了更多的附加值。不過受限于農產品質量分級標準與優質評價體系的不完善,電商品牌的品類差別依然不夠明顯。中國農業科學院湯曉艷研究員表示,現行農產品標準中的分級指標和要求簡單籠統,可操作性差;標準級差的設定缺乏科學性和完整性。這都使得不同農產品內在價值的區分并不那么明顯。
外在品牌建設上,由于專業的營銷人才和品質管控的缺乏,農產品的影響力始終局限在某一地區,無法打開自己的影響范圍。面臨著同行業的競爭,說不好產品故事,品牌知名度打不開。另一邊,在網絡環境下,假冒知名農產品的情況更難監控,也使產品在市場上積累的信譽受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