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紅
京東把公司的使命升級為“技術為本,致力于更高效和可持續的世界”。這一舉措表明:京東吹響了全面邁向技術驅動型企業的號角。兩年前的5月底,在當年的京東618啟動大會現場,京東集中展示的,并非其零售業務,而是公司研發中的創新科技,京東是要打造一個技術領先的人工智能、物聯網公司。從多年潛心推進技術開發與積累,直至如今升級公司使命,一場脫胎換骨式的戰略變革已然在京東拉開帷幕。
不止于京東,處于潮頭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正在普遍謀求轉向技術驅動型企業。為什么會呈現如此態勢?我們可以將之視為時代召喚下中國互聯網公司的自覺行動。
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讓社會各界普遍意識到:技術水平直接決定企業、產業和國家的競爭實力,左右其長遠發展,任何企業要想在未來的發展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成為技術驅動型企業,在動態中擁有并保持技術領先地位。
全球范圍的互聯網巨頭,普遍起家于電商、社交、搜索等,早期發展階段更多地依賴于基于互聯網技術應用的商業模式創新,擁有領先硬核技術的企業并不多。不過,亞馬遜、谷歌等的實踐說明,互聯網公司在依賴早期核心業務獲得快速發展的同時,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成為技術領先企業,建立起未來持續成長堅實的護城河。
中國的互聯網領先企業,一路狂奔,在業務增長速度、市值、經營規模、盈利水平、社會影響等多個方面贏得了廣泛的優勢,卻沒有普遍形成全球領先的技術優勢地位。不過,中國的互聯網領先企業,并非在技術方面全無作為,這些年已經有了一些積累,也具備了大規模推進技術創新的人才、資金、數據等基礎。與此同時,全球來看,與智能化所密切相關的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尚未步八成熟期,仍然潛藏著巨大的機會。而且,這些技術的應用市場在中國已經啟動。在這一背景下,因勢利導,中國互聯網公司完全有可能升級為技術驅動型企業,在智能化時代的全球競爭中走在前列。京東等公司的抉擇,無疑是契合時代潮流的戰略行動。
當然,包括京東在內的所有中國互聯網公司,最終要成功實現全面升級為技術驅動型企業并非易事。這將帶來企業全方位的變革:企業需要植入技術創新的基因,營造出創新型組織文化,讓企業中各個部門及員工都能崇尚技術創新;需要持續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在鼓勵探索、允許失敗中形成前沿性的技術創新成果;需要大力引入和培養大批技術創新型人才,并不斷提升技術創新部門和創新人才在企業中的地位;需要持續向用戶提供更有質感、更具技術含量的產品與服務;需要建立起以創新為導向的考核與激勵制度等。而所有這些轉變,都需要在使命的指引下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