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明


摘 要:加強礦井通風技術優化管理,能為井下作業創造有利環境,保證井下作業員工人身安全,提升企業生產效益。本文在闡述礦井通風技術優化管理必要性的基礎上,就通風技術優化要點展開分析,同時指出礦井通風管理的具體對策。期望能進一步提升礦井通風效率與質量,進而促進采礦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礦井;通風機數;優化管理
新經濟形態下,我國采礦行業獲得了快速發展。在采礦實踐中,礦井通風管理極為關鍵,在一定程度上,良好的通風條件能降低礦井自然災害發生率,確保井下作業安全,提升采礦企業經濟效益。然而就當前礦井通風效果來看,其在實際通風中仍存在一定問題,有必要進行礦井通風技術的優化管理。
1 礦井通風技術優化管理的必要性
人是井下生產與工作的主體,在礦井生產中,工作人員的生產活動需要充分的氧氣作為支撐。然而礦井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氫有害氣體的含量較高,而且礦井粉塵較大,這給工作人員帶來極大傷害。在生產實踐中,通過通風管理,不僅能稀釋井下有害氣體和粉塵,而且在抗災和生產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從生產過程來看,礦井通風的必要性體現在以下層面:
其一,通過通風管理,井下氧氣充分,這有效地滿足了工人的呼吸需要;其二,通過有害氣體的排除和粉塵稀釋,礦井對于工作人員的危害進一步減小,有效保證了井下作業人員安全;其三,井下通風實現了礦井抗災、減災能力的優化,其創造了一個穩定、安全的工作平臺,有助于企業的經濟效益增長和社會效益實現[1]。
2 礦井通風技術優化要點
2.1 礦井通風網絡建設
通風網絡建設中,工作人員不僅需要考慮礦井的具體位置,同時需對其大小、長度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然后在一個完整的網狀圖結構中,進行通風阻力計算,進而實現不同線路的風量配備,這樣可使得礦井內的空氣保持均衡,滿足實際通風需要。并聯網絡合串聯網絡是礦井通風網絡建設的兩種基本形態。
就并聯網絡而言,其指的是兩條或者多條通風網絡從一個點分開,其中間沒有岔口,最終,所有的通風網絡又匯集到的一起。該通風模式下,通風網絡的總風量等于每個支路的總風量之和。而在串聯通風網絡回路中,其通風網絡中間沒有別的岔路,從通風效果來看,串聯通風網絡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在外環境分離穩定條件下,串聯通風網絡中每個分路的風量值保持一致;其二,從風阻狀況來看,總風阻與風路上各分支阻力總和相等。
2.2 控制礦井通風阻力
降低礦井網絡通風阻力是提升其通風效果的重要手段。該環節中,首先應注重通風阻力的測定,實現礦井通風效果的有效評估,這樣能為后期通風效果優化創造有利條件。就通風阻力本身而言,作為反應通風效果的重要依據,其需要通過風壓、風速測定來發現礦井通風阻力較大的地方。現階段,壓差計算法、氣壓計算法是礦井通風阻力計算的兩種基本方式,就壓差計算而言,其在局部通風阻力計算中應用較多,能有效地減少測阻工作的實際工作量。而就氣壓計算法而言,其在大規模礦井風阻測量中具有顯著有數。在實際測量中,這兩種方式均是通過儀器測量礦井內風向前后的壓差值、風速計密度等參數,最終實現通風阻力的有效計算。
2.3 核定礦井通風能力
為滿足礦井通風需要,目前,有較多的礦井會建設多個通風系統。在通風系統使用中,應就不同通風系統的風量進行具體計算,然后實現礦井通風能力的有效核定。就整個礦井通風能力而言,其是每一個通風系統通風能力的綜合。通風能力核定中,其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
采用(1)、(2)式均可實現礦井通風能力的有效計算核定。式中,P代表通風能力,而Q、q分別代表礦井總進風量和日產1t礦物質所需要的風量,k代表礦井通風系數,該系數常取值1.3~1.5。0.0926為瓦斯濃度不超過0.75%條件下,總回風巷單位分度的常數。在礦井通風能力核定中,應注重以下要點:正常生產中,與采掘工作面風排瓦斯量無關的排放量不得扣除;同時當瓦斯抽放量并未計入瓦斯等級鑒定范圍時,實際的瓦斯量不得扣除;此外,扣除部分的瓦斯量應按照本年度的平均值進行計算等。
2.4 選擇合適的通風系統
針對礦井通風技術管理,還應注重通風系統的有效選擇。現階段,礦井的開采深度不斷加深,其瓦斯量也在逐漸增加,這使得人們對于礦井通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實際通風中,企業應注重進風系統和回風系統的優化,不斷提升通風效果,保證通風的穩定性。現階段,U+L模式是礦井通風系統布局的主要方式,其能在改變礦井風流分布的基礎上,實現瓦斯的有效排放;同時為避免隅角瓦斯聚集,還應注重Y型通風系統的有效應用。此外,W、Z型通風系統在當前礦井通風中就有深入應用,其應用效果較為突出。
3 礦井通風技術管理措施
3.1 加強通風量的調節管理
針對礦井通風量的調節管理,應注重局部通風量量調節及總風量的調節。就局部風量調節而言,可采用增阻法、減阻法和 通風機調節法進行具體調節。就增阻法而言,其主要是通過設置風窗、空氣幕的方式增加礦井風阻,降低風路風量;而在減阻法應用中,工作人員會針對性的擴大通風鍛煉,同時減少通風過程的阻力及摩擦力,此外在通風線路選擇中,多采用并聯風量的應用形式。在通風風機調節中,智能局部通風機的應用已經逐漸廣泛(見圖1),該風機能通過井下傳感器、井下分站采集的參數來確定供風量的多少,避免了現有局部通風機供風的一風吹”現象,從而解決了礦井局部通風按需供風的問題。而在總風量調節中,主要是通過改變通風機工作方式的形式進行具體他調節的。
3.2 加強礦井通風過程監管
要進一步提升礦井通風質量,還應對整個通風過程進行監督管理 。一方面,應制定礦井安全管理制度體系,要求每個職能部門對管轄范圍的技術、生產、安全負責;該過程中,應明確礦長為礦井生產的第一負責人,在生產中,應結合本年度的生產計劃,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目標和方案,尤其是在礦井通風管理中,應具有完善的工作守則和控制指標,為礦井通風管理提供依據。另一方面,應加大局部通風機的管理和整頓,在實際生產中,針對不符合礦井通風標準的風機,應對其類型、布局形式、通風效果等進行系統評估,徹底解決通風機應用問題。同時應對通風網絡建設、通風阻力、礦井通風能力、礦井通風系統應用進行綜合管理,滿足實際生產需要。此外,應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同時加強礦井抗災演習,提升工人安全防范意識。
4 結論
礦井通風技術應用對于礦井生產安全管理和綜合效益具有重大影響。生產實踐中,人們只有充分認識到礦井通風技術優化管理的必要性,然后在實際生產中,從通風網絡建設、通風阻力、通風能力、通風系統應用等諸多方面進行優化管理,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礦井通風效率和質量,保證礦井生產的安全性,促進采礦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芳.井下采礦礦井通風節能措施分析[J].當代化工研究,2020(1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