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針對杜813興隆臺超稠油區塊采出程度高、縱向動用不均矛盾突出、回采能力不足等矛盾,研究了超稠油復合驅油增產技術,該技術具有注汽增效、及時調剖、驅油助排等多重作用,能夠有效改善油層縱向動用程度,提高油井提高油井回采能力。現場試驗表明,該技術能夠改善中高周期超稠油井開發效果,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超稠油;縱向動用;復合驅油;高周期
1 概述
杜813塊沙一、二段興隆臺油層埋藏深度在765-920m,含油井段長46-105m,興Ⅰ-Ⅳ組油層有效厚度平均27.7m。儲層孔隙度平均為32.4%,滲透率平均為1664×10-3μm2,上報石油地質儲量為2568×104t,含油面積4.6km2。原油物性屬超稠油,原油密度(20℃)1.0098g/cm3,原油粘度(50℃)165405MPa.s。區塊整體為薄互層狀超稠油油藏。區塊經過多年的開采,已進入蒸汽吞吐后期,隨著采出程度的提高和油層壓力大幅度降低(由原始的16.1MPa降至目前的0.95MPa),加之多輪吞吐后油層中大量輕質組份被采出,原油粘度明顯增加,油井乳化嚴重,層間動用差異大,蒸汽吞吐效果逐年變差,開發難度也越來越大[1-2]。
2 主要研究內容
2.1 技術機理
超稠油復合驅油增產技術是利用熱載體(蒸汽)的緩沖液和表面活性劑體系,以及擴大蒸汽波及面積、體積為主的聯合增效工藝[3-4],它將防竄調剖和增效汽驅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研制的驅油增產劑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和表面活性,能夠有效地降低原油表面張力和原油粘度,增加原油流動性,延長油井生產周期,進一步提高蒸汽的波及體積和蒸汽在地層深部對殘余油的驅替效率,進而提高超稠油油藏的最終采收率[5-6]。
2.2 施工工藝的完善
①驅油增產劑體系具有發泡快、泡沫均勻、泡沫強度大等良好的發泡性能,針對地層虧空嚴重且縱向動用不均的油井,我們引用氮氣泡沫調剖工藝,在井口注入氮氣,通過泡沫發生器產生泡沫注入地層,利用氮氣泡沫的選擇封堵性解決縱向動用不均的矛盾;
②根據油井情況和需要設計井下配套注汽施工管柱,加強選配注與驅油增產技術相結合的多功能管柱應用。
2.3 驅油增產劑室內評價
2.3.1 驅油增產劑A劑分解性能評價
通過測定一定濃度(重量)的藥劑在不同溫度下分解產生氣體時形成的壓力,了解藥劑熱分解產生氣體量的大小和由此產生的壓力高低。
2.3.2 驅油增產劑B劑靜態洗油性能評價
取一定量混合油砂,在90℃下分別采用自來水和不同藥劑濃度的溶液浸泡4h,然后對比測定洗油率,結果見表2。
2.3.3 驅油增產劑B劑乳化性能測定
在藥劑濃度分別為3‰的情況下,取杜館陶油層原油,按油、水比為7:3的比例,在80℃的水浴中恒溫30min后攪拌乳化,可發現該劑具有較好的乳化降粘效果,乳狀液分散細膩均勻,并用RS600旋轉粘度計測定其降粘率達到99.8%。
2.3.4 驅油增產劑B劑耐溫性能測定
將藥劑溶液置于300℃的高溫烘箱內,經48h恒溫熱處理后取出,冷卻至室溫,然后在不同濃度下與處理前相對比,測定其表面張力,具體結果見表3。
2.3.5 對采出液脫水性能影響
室內實驗表明,該藥劑與破乳劑具有較好的配伍性,藥劑的加入對聯合站原油的破乳脫水及后續的水質處理不會產生任何不良影響。
3 技術創新點
該技術與分層配汽管柱、氮氣泡沫調剖施工方式相結合,針對性更強,實用性更高,取得了以下進步:
①研制了新型驅油增產劑,該藥劑集氣體增能、表面活性劑驅油與一體,現場應用效果明顯;
②與分層配汽管柱技術相結合,提高藥劑有效利用率,措施針對性大大提高;
③完善了氮氣泡沫調剖施工方式,有效解決油井縱向動用不均矛盾,改善油井開發效果。
4 現場應用及效果分析
現場實施41井次,措施成功率100%,周期結束井累增液58122t、累增油15876t,措施投入269.3萬元,創效2372萬元,階段投入出產比1:8.8。周期結束井措施前后周期對比,平均單井注汽壓力提高0.2MPa,生產天數延長17天,周期產液提高437t、產油提高123t,周期油汽比提高0.04、回采水率提高11.8%、采注比提高0.16。
5 結論
①室內試驗和現場應用證明,超稠油復合驅油增產技術具有即時調剖、驅油助排等多重作用,能夠改善中高周期超稠油井開發效果;
②在應用新型藥劑的基礎上,針對不同井況配套分層配注管柱,采用氮氣泡沫調剖方式施工,實現油層針對處理;
③超稠油復合驅油增產技術可有效提高超稠油中高周期生產井的油汽比和采注比,為同類油井的高效開發提供了思路。
參考文獻:
[1]葉正榮,等.熱采過程中儲層溫度敏感性室內實驗[J].特種油汽藏,2000,7(3):35-37.
[2]李孟洲,等.新型高效稠油/超稠油水基降粘劑研制思路及方法[J].應用化工,2003,32(5):59-60.
[3]尉小明,等.稠油降粘方法概述[[J].精細石油化工,2002,110 (5):45-48.
[4]佟曼麗.油田化學[M].北京:石油大學出版社,1997(2): 189-192.
[5]胡常忠.稠油熱采技術[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
[6]萬仁溥,羅英俊.采油技術手冊(修訂本)第八分冊稠油熱采工程技術[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6(12):24.
作者簡介:
楊洋(1987- ),男,工程師,2010年畢業于西南石油大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目前主要從事采油工藝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