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東升, 袁惠芬, 王 虹, 孫 坤, 杜增鋒
(安徽工程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國家現行服裝號型標準GB/T 1335—2008是在原GB/T 1335—1997基礎上修訂的,其樣本來源于1985年人口測量數據。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體體型已經發生變化,目前推行的號型標準顯然已不再適合當前市場需求[1]。此外,國家服裝號型適用于13~60歲的男士,年齡跨度較大,難以準確匹配各年齡段男士的體型。服裝號型系統是服裝制作的基礎性標準,其準確性與服裝的適體程度關系密切[2]。針對體型分類的研究方法有定性描述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描述是根據人體的整體形態,用語言、數字或字母對其進行描述;定量分析是指在對人體數據分析的過程中,確定影響體型分類的單個或多個指標,對體型進行定量描述。
目前,針對體型分類的研究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類分析等。黃英等[3]采用腰臀差作為體型分類的標準,將華東地區22~55歲成年女子分成P(梨形體)、M(中間體)、F(偏胖體)、O(柱形體)4類體型。王軍等[4]研究褲裝結構合體性的影響因素,采用因子分析得到影響腰臀部體型的5大形態因子,并將東北地區青年女性腰臀部體型分為3類。張中啟[5]通過因子分析法,提取影響中西部地區男性大學生下肢體型特征的5個主要因子,以腰位高/腰圍、臀腰差為分類指標,將其體型分為5類。方方等[6]對176名18~25歲青年女性進行三維人體掃描,提取出影響腰臀形態的8個特征參數,選取腰臀比和臀凸高比為分類指標,對樣本進行K-means聚類分析,得到9種腰臀部三維模型,為三維虛擬試衣等技術提供參考。程朋朋等[7]通過對福建200名18~25歲青年女性進行人體測量,提取出身高、胸圍、腰圍、臀圍、胸高、腰高6個特征參數作為分類指標,運用K-means方法將福建青年女性體型分為7類,為建立福建地區女青年人體尺寸數據庫提供依據。倪世明等[8]以在校青年女性為研究對象,提取能用于青年女性體型分類的縱截面特征曲線,并提出用縱截面曲線特征點曲率半徑進行青年女性體型分類的方法,運用K-means聚類算法進行動態聚類,將縱截面體型分為8類。雷玲玲等[9]使用三維人體掃描儀對嘉興學院18~24歲的在校青年女性進行人體測量,利用SPSS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通過K-means聚類方法,根據選定的指標將樣本分為腿偏長體型、臀圍偏大體型、扁平體型,為后期新體型研究分析、新號型標準制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同時對小批量定制的發展也具有指導作用。
上述學者在提取樣本體型特征指標后,采用K-means聚類分析時對k值的選取大多依據經驗所得,導致分類結果具有一定主觀性。文中在因子分析的基礎上提取反映人體特征形態的參數,選擇方差碎石圖曲線拐點作為確定k值的依據,并采用K-means聚類方法對下肢形態進行較為客觀的分類。
3D CaMega三維掃描儀,北京博維恒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制造。
北京博維恒信三維人體掃描系統的掃描原理為非接觸式結構光掃描,采用高亮度LED冷光源,減少外界環境對測量準確性的影響,并配備濾光系統,可濾掉環境中干擾的光,減少噪聲,提高數據質量。
以18~25歲的江浙滬地區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在進行人體掃描時,被測人員需穿著實驗室提供的對應身材尺寸的淺色緊身衣,為減小誤差,緊身衣需緊貼皮膚,無明顯皺褶。同時,身上不可佩戴手表、項鏈、耳環等飾品,以免成像不均。
測試者按照測量要求自然站立在指定位置,雙臂下垂,肩膀宜平直而不僵硬,雙手握拳離大腿距離約5~10 cm。開始測量時,保持正常呼吸頻率,目視前方,不可閉眼,以防身體失去平衡而晃動。標準站姿如圖1所示。
為避免儀器系統及測量者晃動帶來的誤差,提高測量精度及數據合理性,每一位被測者需測量3次,取其平均值。
參照文獻[10-11],選取35個三維掃描儀測量項目,另外補充體質量作為手動測量項目,共計36個項目,具體見表1。

表1 測量項目Tab.1 Measurement items
為保證實驗數據的可靠性與準確性,需對原始數據進行預處理,排除異常值。將各組數據導入SPSS中,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得到一組數值。標準化處理后的數值較小,為-1~1,如絕對值大于2,就屬于異常值,需在分析時結合實際測量情況將異常值剔除。綜合志愿者的實際身材,排除由于錄入等人為原因及人體體型差異觸發的異常值,最終保留201名志愿者數據。
因子分析指在眾多初始變量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因子,用少數幾個因子代替原有數據信息,既能減少數據分析中變量的個數,也不會造成原始數據信息的大量丟失[12]。對樣本數據進行因子分析的前提條件是,原始數據各變量間需要具備較強的相關性,否則無法從中綜合得出能夠體現相同特征的公因子。
2.2.1巴特利特球形檢驗與和KMO檢驗 檢驗原始數據是否能用因子分析方法進行研究,可以通過計算相關系數矩陣、反映像相關矩陣、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檢驗以及KMO(kaiser-meyer-olkin)檢驗進行判斷。通過對4種方法的比較,最終采用Bartlett球形檢驗與KMO檢驗相結合的方式探究原始變量是否可用因子分析法分析。
表2為KMO檢驗結果。由表2可以看出,Bartlett球形檢驗的近似卡方值為15 883.364,且相應的概率p值接近0。由于該統計量的觀測值較大,假設顯著性水平值α是0.05,p值為0小于顯著性水平α,同時,KMO值為0.743,說明變量間的相關性較高,認為數據適宜進行因子分析。

表2 KMO檢驗結果Tab.2 Test results of kaiser-meyer-olkin
表3為8個公因子對原始數據體型差異解釋的總方差。由表3可以看出,有8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同時,總方差累積達到87.616%,由此可以說明,采用8個公因子來描述樣本體型差異即可達到所有數據可信度的87.616%。

表3 解釋的總方差Tab.3 Total variance of interpretation
表4是因子載荷矩陣采用方差最大法經過正交旋轉得到的旋轉成分矩陣。結合表3分析結果,可以得到以下8個用于描述下肢特征的公因子:

表4 旋轉成分矩陣Tab.4 Rotational component matrix
①第1公因子為臀圍、橫襠、體質量、小腿圍、膝圍、腹圍、腰圍、臀圍與下肢長比8個關于下肢圍度的變量,稱為圍度因子;
②第2公因子為立襠、褲后膝、臀高點、褲前膝、褲長與身高比5個關于襠部至膝蓋的變量,稱為襠部形態因子;
③第3公因子為后腿圍線高、前腿圍線高、身高、褲腰凹、褲腰凸、褲長6個關于襠部長度的變量,稱為襠長因子;
④第4公因子為凸臀值、臀凸、臀腰凸差、大腿根后凹、背臀差5個關于臀部形態的變量,稱為臀部形態因子;
⑤第5公因子為大腿根前凹、臀前凹、膝前凸、小腿肚前凸、凸腹差、臀腰值6個關于下肢側面凹凸形態的變量,稱為下肢側身因子;
⑥第6公因子為小腿肚后凸、膝后凹2個關于小腿形態的變量,稱為小腿形態因子;
⑦第7公因子為下肢與上身長比、臀高比、臀腿凸差3個關于下肢整體形態的變量,稱為下肢體態因子;
⑧第8公因子為腰凹,稱為腰部因子。
綜上,影響下肢體型特征的因子可以歸納為圍度因子、襠部形態因子、襠長因子、臀部形態因子、下肢側身因子、小腿形態因子、下肢形態因子和腰部因子。其中影響青年男性下肢體型的主要變量集中在圍度因子上,其次是襠部形態因子。
2.2.2特征指標的提取 為進一步描述下肢體型特征,將上述變量采用權重分析法提取各公因子的特征指標。根據各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通過計算因子貢獻率與8個因子累計貢獻率的比值,得到各因子的權重。依據因子得分系數矩陣的系數,計算各變量在公因子中的權重,權重值大小客觀顯示了變量的重要程度,具體結果見表5。
由表5可以看出,橫襠、立襠、后腿圍線高、臀腰凸差、大腿根前凹、小腿肚后凸、下肢與上身長比和腰凹在各自因子中占比最大,即這8個變量相對于其他變量更為重要。結合人體對褲裝舒適性和合體性的要求,分析褲裝紙樣設計中各部位的參數公式,增加身高、腰圍、臀圍3個主要影響因子,共提取11個變量作為評價下肢形態的重要特征指標,具體見表6。

表5 因子權重值Tab.5 Factor weight values

表6 褲裝紙樣參數公式Tab.6 Parameter formulas of trouser pattern
K-means聚類的基本原理是將距離作為個體間關系緊密程度的指標,并通過指定分類數求得聚類結果。具體步驟為:①在確定聚類數目k后,指定這k類的初始類中心點;②依次計算每個樣本數據點到k類中心的歐氏距離,根據距離最近原則分派樣本,形成第一次迭代的k個分類;③根據聚類終止條件進行迭代,迭代停止則聚類結束[13]。
立襠又稱直襠或上襠,指后腰圍線至臀溝的豎直距離[14],是關系褲裝舒適性與合體性的重要部位。立襠與身高比反映了人體的襠長比例,比值越大,說明襠長占據身高的比例越大。臀腰凸差指臀凸點相對于后腰凹點的前后位差,與腰臀形態緊密相關。臀腰凸差的數值越大,說明臀凸點越高,臀部相對于腰部越凸出;數值越小,說明臀凸點越低,臀部與腰部越接近于同一平面。因此,選取高度方向上的立襠與身高比、臀腰凸差作為分類依據,對下肢進行體型分類。
表7為立襠與身高比、臀腰凸差經過K-means聚類為不同類別時,各自聚類中心的數值。

表7 立襠與身高比、臀腰凸差的K-means最終聚類中心Tab.7 K-means final clustering center of crotch to height ratio and hip waist convexity difference
圖2是將立襠與身高比、臀腰凸差作為分類指標,通過觀察分類結果的聚類中心距離和繪制而成的碎石圖。由圖2可以看出,當聚類數為2,3,4時,碎石圖中3點之間連線急劇下降;聚類數為5時,折線開始趨于平緩,并出現拐點,所以選擇聚類數為5。將201個樣本群體分為5類,分別為深襠平臀體、深襠圓臀體、中襠平臀體、中襠圓臀體和淺襠標準體。各項分類指標中心值、案例數和占比結果見表8。

圖2 碎石圖Fig.2 Scree plot
由表8可以看出,青年男性群體中深襠體體型占比較其他體型稍多,達到50.8%,分別為深襠平臀體27.4%與深襠圓臀體23.4%;中襠體體型在青年男性中的占比為23.8%,分別為中襠平臀體16.9%與中襠圓臀體6.9%;淺襠標準體占比為25.4%。以臀部形態進行分類,可以看出平臀體青年男性占44.3%,其次是圓臀體與標準體,分別為30.3%與25.4%。

表8 分類結果Tab.8 Classification results
通過三維掃描儀對青年男性進行下肢部位數據采集和統計分析,總結出以下結論:
1)使用因子分析法,從36個下肢相關數據中提取出能夠反映下肢特征的8個公因子;
2)通過計算公因子中各部位數據的因子權重值,提取特征指標,結合褲裝紙樣設計的參數公式,共提取11個特征指標;
3)選取立襠與身高比、臀腰凸差作為分類指標,利用K-means聚類分析法,將青年男性下肢分為深襠平臀體、深襠圓臀體、中襠平臀體、中襠圓臀體與淺襠標準體5類,各體型占比分別為27.4%,23.4%,16.9%,6.9%和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