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龍,楊嘉祥,毛耐民,徐子強,劉思遠
(云南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新建工程出現質量問題是比較少的現象,一旦出現問題對建筑物和使用者都有嚴重的影響。
針對云南某小區出現開裂變形的樓棟進行了全面的檢測鑒定,其中包括巖土勘察,核查混凝土強度,建筑軸線尺寸、構件尺寸核查,工程資料核查等工作。另外,對該樓棟進行為期一年左右的沉降、傾斜監測。
根據檢測結果及 GB 50292-2015《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DBJ 53/T-66《既有建筑結構安全性檢測與鑒定技術標準》的相關規定[1-2],對該房屋建筑結構在正常使用情況下的安全性進行綜合評定。
該棟樓高 12 層,框架剪力墻結構,采用樁基礎,樁深 6.02~12.22 m。外墻在門廳西側原地形沖溝溝幫處,填充墻 1~11 層均出現明顯裂縫,裂縫長 1~1.5 m,裂縫寬 1~5 mm,裂隙總體傾向向西,傾角約 45°,墻角出現裂縫跡象。室內填充墻 1~11 層均出現明顯裂縫,門廳軸線(南北向)附近未見裂縫,但門廳軸線西側裂縫較東側明顯,西側裂縫長 2~5 mm,裂縫寬 1~5 mm,傾角約 45°,南北墻裂縫傾向向南,傾角約 45°,東西墻裂縫傾向西,傾角約 45°?,F場開裂情況如圖 1 所示。

圖1 現場開裂情況
經過檢查勘察報告等文件,其中巖土勘察工作存在以下問題。
1)擬建場地具有范圍大、地形起伏變化大、微地形地貌較發育(斜坡、沖溝、土坑等)、擬建建筑類型較多等特點,但“勘察鉆孔平面位置圖”過于簡化,未能反映場地地形地貌復雜的特點。且該樓棟平面布置發生過改動,導致原來的勘探點不符合 GB 50021-200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的要求。GB 50021-200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第 4.1.16 條規定:勘探點宜按建筑物周邊線和角點布置??辈靻挝辉跇菞澠矫嫖恢酶淖兒鬀]有及時做巖土工程補充勘察[3]。
2)場地內分布有紅黏土,紅黏土屬特殊土類,勘察報告未對其工程性能進行分析評價。紅黏土是以結構單元體為骨架,通過結合水及接觸式膠結物聯結的蜂窩狀結構。其具有天然密度小,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液、塑限高的特性,屬高塑性黏土,具明顯的失水收縮性,裂隙發育,但飽水易軟化,尤其作為填土料時在水的作用下極易產生地面沉陷。
3)由于擬建場地中部發育有三條溶蝕溝槽,沿溝槽邊局部陡坎,《勘察報告》雖在總平圖上,已將其具體位置劃分出來,但在剖面圖中未能充分反映出沖溝地形特點。對此,沒有進行專項分析,也未提出防止特殊地質條件下地基基礎出現不良情況的建議意見等。該棟樓基礎布置在其中一條溶蝕溝槽上。
2.2.1 上部結構校核
根據結構施工圖可知,三個單元的結構布置圖除樓梯間屋面布置不同之外,其余均相同。采用某軟件(YJK-A[1.9.0.0])建立相應的結構計算模型進行校核,從剪壓比、周期比、位移比、軸壓比、剛度比、剛重比、受剪承載力 7 個指標校核分析,校核分析結果表明上部結構符合規范要求。
2.2.2 基礎校核
采用某軟件(YJK-A[1.9.0.0])建立相應的結構計算模型進行校核,從地基梁承載力、樁承載力、地基梁及單樁沉降計算校核分析,與現行相關規范標準要求進行對比,結果如下。
1)根據 JGJ 94-2008《建筑樁基技術規范》5.2.1 條規定,部分樁的承載力驗算不滿足規范限值要求[4]。
2)基礎沉降等值線圖如圖 2 所示。根據 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5.3.4 條規定,其各部分的沉降都不大且差異也不明顯[5]。

圖2 基礎沉降等值線圖
2.3.1 結構軸線尺寸校核
根據 GB 50204-2015《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 53T-2013《云南省建筑工程結構實體檢測技術規程》等相關規范要求,工作人員用激光測距儀對房屋主體結構軸線尺寸進行抽查校核。校核結果表明:所抽檢結構軸線尺寸滿足設計要求,尺寸偏差在 GB 50204-2015《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允許范圍內[6-7]。
2.3.2 剪力墻、梁構件配筋校核
根據 JGJ/T 152-2008《混凝土中鋼筋檢測技術規程》、GB/T 50784-2013《混凝土結構現場檢測技術標準》等相關規范要求[8-9],工作人員用鋼筋探測儀結合鋼卷尺對房屋主體結構框架梁、框架柱配筋進行抽檢。檢測結果表明:所抽檢剪力墻水平、豎向筋設置,框架梁底筋根數、加密區設置滿足設計要求。
2.3.3 混凝土強度校核
根據 JGJ/T 23-2011《回彈法檢測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程》等相關規范要求[10],現場采用回彈法對結構構件的混凝土強度進行抽樣檢測。構件混凝土強度推定值符合要求。檢測結果表明:所校核構件混凝土強度滿足設計要求。
2.4.1 裂縫觀測
裂縫觀測時長為一年,并對其中部分裂縫設置石膏標記。在觀測期內,石膏未開裂,裂縫未發現可見擴展。
2.4.2 墻面局部垂直度觀測分析
墻面垂直度觀測時長為一年。在觀測期內,樓棟 1、2、3 單元一樓及頂樓墻局部垂直度均有變化,累積變化最大值為 +2 mm。
2.4.3 房屋整體傾斜檢測
在觀測期內,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對房屋整體傾斜進行檢測,檢測結果表明:傾斜變形滿足 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要求。
2.4.4 房屋沉降觀測分析
本棟樓房觀測沉降點共設置 11 個,沉降量與時間關系圖如圖 3 所示。E 6 棟在觀測期最后兩期內最大沉降速率介于 0.0l~0.04 mm/d,根據 JGJ 8-2016《建筑變形測量規范》的相關規定,沉降已穩定。

圖3 沉降量與時間關系圖
累計沉降量介于 -0.05~-7.39 mm,在規范允許范圍內,建(構)筑物從開始觀測至觀測結束未出現危及建筑物安全的陡降和突降等異?,F象。該房屋建筑差異沉降在規范允許范圍內,未出現較大不均勻沉降情況。
根據 GB 50292-2015《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DBJ 53/T-66《既有建筑結構安全性檢測與鑒定技術標準》的相關規定[11],對該房屋建筑結構在正常使用情況下的安全性進行綜合評定:該房屋正常使用情況下房屋結構的安全性等級綜合評定為 Csu 級,即房屋結構存在影響正常使用的安全隱患,建議采取相應處理措施后繼續使用。
樓棟墻體開裂的特征是:房屋建成后不久就出現墻體開裂現象,裂紋呈斜向、豎向均有分布,其數量及寬度隨時間而逐漸發展,具有樁基不均勻沉降引起建筑墻體結構開裂破壞的形態特征。巖土勘察工作沒有對紅黏土的工程特性進行評價。沒有針對蝕溝槽地形進行專項分析,也未提出防止特殊地質條件下地基基礎出現不良情況的建議意見等。
通過對出現質量問題的樓房進行全面檢測,包括巖土勘察分析,設計校核,施工質量校核,后期房屋的監測四大方面。分析得出巖土勘察單位在工作中的不足,上部結構設計基本符合規范要求,施工質量符合規范要求。出現質量問題后對樓房進行更加詳細地監測,對房屋建筑結構安全性進行評價。最后結果為房屋結構存在影響正常使用的安全隱患,建議采取相應處理措施后以便繼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