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璐
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三次工業革命分別以蒸汽機、電氣化、計算機為技術標志,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則不再是以單一的某項技術為標志,而是橫跨多個領域,以集成、融合和超越的方式,開展的人工智能革命。人工智能的出現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但在人工智能的發展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呈現出積極的社會效應,但是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價值沖突與挑戰。
一、人工智能的內涵與價值呈現
(一)人工智能的內涵與應用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通常是指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擴展和學習人類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學科。人工智能就是對人類智慧、能力進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簡而言之,人工智能是研究人類智能活動的規律,構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統,深入研究如何應用計算機或某種智能機器的軟硬件來模擬人類智能行為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進而嘗試讓計算機或某種智能機器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勝任的工作。人工智能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專家系統和機器學習等。其主要產物包括智能機器、智能系統、機器人等。
(二)人工智能的價值體現
人工智能這一偉大的創造無疑在人類社會歷史的進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對于人的需要的滿足程度有著重要意義,其價值也體現在多個方面:
第一,促使生產方式趨向人性化,幫助人類理性地進行價值評價和選擇。人工智能的發展實現了對機械的智能化改造,賦予了機械類似人的“眼睛”“耳朵”“大腦”等感應器官和思維器官,各類機器正在“自動”地運轉起來。智能系統一批批發明出來,以日益低廉的價格進入生產和生活過程,可以代替人從事一些重復、單調、繁重的工作,將人從一些有毒、有害、危險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第二,促進人與社會的自由、全面發展。人工智能的應用與發展,會給個人增加自由時間即在必要勞動時間外可供人隨意支配的時間并得到自身發展。在人類社會早期,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不得不竭盡全力從事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自由時間極其有限。智能時代的到來,它極大地提升了勞動生產率和生產力水平。智能機器人可以直接代替人從事各種勞作,這不僅滿足了人們自由全面發展所必需的物質需求,而且逐步把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普遍縮短了必要勞動時間,增加了寶貴的自由時間。
二、人工智能導致的價值沖突
(一)對人的本質的深刻挑戰
隨著人工智能的突破性發展,機器會思維成為不爭的事實。而且,如同機械機器早已超過了人的體力、速度和耐力一樣,機器思維完全可能超過人類的思維能力。當智能機器不僅在存儲、運算、傳輸等方面超過人腦,而且在想象力、創造力、控制力以及情感的豐富度等方面也超過人時,它就會對人的思維本質構成實質性的挑戰。未來的智能系統完全可能根據勞動過程的需要,自主地制造生產工具,運用于生產過程,并根據生產的需要而不斷調適、完善。如此一來,無論是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還是更一般意義的勞動,都不再是人類的獨有。針對于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關于人和人的本質,以及處理人際關系和人機關系的價值原則,都需要重新認識。
(二)沖擊傳統倫理關系以及道德權威
邁入信息化、智能化時代,人們的生活正在變得可以被記錄。各類數據采集設施、各種專家系統能夠輕易地獲取個人的各種信息,它可能詳盡、細致到令人吃驚的程度。在人工智能的應用中,云計算已經被配置為主要架構,許多政府組織、企業、個人等將數據存儲至云端,這容易遭到威脅和攻擊。而且,一定的人工智能系統通過云計算,還能夠對海量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如果智能系統掌握的敏感的個人信息泄露出去,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或者出于商業目的而非法使用,那么后果不堪設想。
(三)超級智能對解構社會以及取代控制人類的挑戰
邁入智能時代,人類創造了一個高度復雜、快速變化的技術系統和社會結構,然而,技術的發展不可能自動踐履全民原則,人工智能領域正在淪為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強者獨享特權的樂土。例如,由于生產力發展不均衡,科技實力相差懸殊,人們的素質和能力參差不齊,不同國家、地區的不同的人接觸人工智能的機會是不均等的,使用人工智能產品的能力是不平等的,與人工智能相融合的程度是不同的,由此產生了收入的不平等、地位的不平等以及未來預期的不平等,“數字鴻溝”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致使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發展趨勢。
三、應對人工智能的價值原則與綜合對策
(一)堅定立場,確立不可逾越的基本價值原則
針對于人工智能,應更堅定地立足于人類社會的立場。鑒于人工智能的深刻影響,一些思想家曾經進行反思,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價值原則。首先,人本原則。人工智能是一項為人類服務的價值活動,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或以人為中心的原則,盡可能滿足人們多方面的愿望和不斷增長的需要。不可因為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存在價值沖突,就抗拒人工智能,放棄利用人工智能造福人類的機會。
其次,責任原則。在人工智能的研發、應用和管理過程中,必須確定不同道德主體的權利、責任和義務,預測、預防產生不良后果。尤其是人工智能領域的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作為處在人類知識限度邊緣的評價和決策者,實際上決定著人工智能的價值觀和道德表現。一旦智能系統可能或已經產生破壞性后果,設計者、生產者和使用者必須及時向相關監管機構和社會公眾加以說明,并采取有效應對措施。
(二)立足各種可能性,做好應對之策
針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審慎地對人工智能的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價值評價、選擇和決策。科學作為人類的一種本質性活動,始終以服從和服務于人類為目的。
我們正在邁入開放性、異質性的智能社會,科技的威力更甚以往,有時甚至超出了人類的想象力。因此,我們今天對人工智能進行理智的價值評估,對人工智能的研發和應用進行道德規范,進而使價值、倫理、道德成為制約人工智能發展的內在維度,就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工作,而是我們肩負的權利、責任和義務之所在。
(三)展望未來,完善社會監管監督系統
人工智能領域存在大量爭論不休的前沿問題,對其進行評估、監管和規制存在困難,有必要組織包括人工智能專家在內的科學家、工程師和倫理、法律、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的專家,成立專業專門的監管監督體系,在充分民主協商的基礎上,對人工智能的發展規劃和前沿技術的研發進行審慎評估,對人工智能研發、應用中的倫理沖突進行民主審議。監管系統應綜合施策,切實讓人工智能發揮興利除弊的作用。同時要明確相關管理者、生產者和使用者的責任,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人工智能監管體系,加強國際合作,確保風險和挑戰處在可控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