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傳統農業的“地力常新壯”思想探析

2020-11-10 11:20:11閻莉賀揚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20年15期
關鍵詞:農業思想

閻莉 賀揚

[摘要]在中國傳統農業幾千年發展中,古人積累了豐富的耕作經驗和技術,其中“地力常新壯”思想是影響廣、持續久的農學思想。這一思想的提出不僅體現著農學家的智慧和人與地相互促進的農業哲學思想,而且反映著古人對所耕種的土地具有的呵護和摯愛之情,是古人在自己的生存實踐中積極尋求以自己的智慧適應土地的好惡,并以自身的能力改善所耕種的土地,使土地成為可以為人效力的好土壤。在這一人積極發揮能動性過程中,古人并未超越土壤生態的要求,而是以符合土壤生態循環的方式為其施肥,使多年耕種的土壤能夠長久保持常新,從而將人類生存所依賴的農業土壤帶入良性生態循環之中,不僅使土壤可以支撐人類耕作的需要,而且其本身也得到養護。

[關鍵詞]中國傳統農業;地力常新壯;施肥

[中圖分類號]S-09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農業古國,在幾千年的農業耕作歷史中,積累了豐富的農業耕作技術、經驗和理論,其中“地力常新壯”就是最能反映中國農業耕作特點的理論模式。這一模式揭示了中國傳統農業耕作長期保持已耕地肥沃程度的特征,這一點使得中國農業耕作顯示出積極利用土地實現增產的果效。

1“地力常新壯”思想的產生及其背景

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地力常新壯”思想的學者是南宋杰出的農學家陳勇。1149年,陳勇在前人研究和自己躬耕實踐的基礎上寫成了一部舉世矚目的農學著作一《陳勇農書》,在這部著作中,陳勇提出了“地力常新壯”思想,論述了“地力常新壯”的涵義以及如何在農業耕作中保持“地力常新壯”。在其《農書.糞田之宜篇》中,陳勇寫道:“或謂土敝則草木不長,氣衰則生物不遂,凡田土種三五年,其力已乏。斯語殆不然也,是未深思也。若能時加新沃之土壤,以糞治之,則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壯矣,抑何敝何衰之有。”陳勇的觀點非常明確,就是如果經常在耕作的土地上增添肥沃的客土,施加肥料,就可以促使所耕作的土地保持地力常新壯,從而使土地可以長期支撐農作物發育生長結出籽粒。

陳勇提出“地力常新壯”思想主要是針對當時出現的“地久耕則耗”地力衰竭論農學思想,這一思想由南宋的吳懌提出。吳懌在《種藝必用》中表達了如此觀點即“三十年前禾一穗若干粒,今減十分之三”。雖然吳懌所描述的現象在實際農業耕作中現實存在,耕作土地如果不加以補充新的肥料進人,的確會使土地越種越瘦,這是吳懌和具體種地的農民所擔心的,也是西方農學家所持有的“地力枯竭論”和“土壤肥力遞減論”思想。但是陳勇卻從另外一個角度提出了耕作土地可以地力常新的觀點,很好地解決了地越種越衰退的現實問題。

從社會實踐的意義來考量,陳勇提出“地力常新壯”思想有著深厚的社會背景。從陳專生活的時代來看,當時的宋代人口增長非常迅速,數量已經達到1億多。相比而言,1億多人口所居住的面積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的江浙一帶,可耕地面積比較少。據秦觀《淮海集箋注》記載:“今天下之田稱沃衍者,莫如吳、越、閩、蜀,地狹人眾。培糞灌溉之功至也。”這就存在著人口數量大與可耕地面積少的現實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就成為當時農學家需要思考的問題。正是在這種現實需要的情況下,陳勇提出只有保持地力常新,提高土壤肥力,才能保證和提高耕作面積的單位產量,進而可以利用有限的耕作資源養活逐漸增長的人口。

陳勇提出“地力常新壯”思想除了現實的社會需要之外,還有前人的思想淵源。早在戰國時代成書的《呂氏春秋·任地篇》中,就有了“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的土壤肥力發展變化觀點。這一觀點闡述了耕作土壤可以越種越肥,也可能越種越瘦。關鍵不在于人面對什么樣的耕作土地,乃在于人如何在土地上進行耕種。在戰國時代土壤肥力發展觀的基礎上,漢代思想家王充在所著《論衡·率性篇》中對改良土壤、改善地力作了深刻闡述:“夫肥沃磽埇,土地之本性也。肥而沃者性美,樹稼豐茂;磽而桷者性惡,深耕細鋤,厚加糞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其樹稼與彼肥沃者相似類也。”王充所闡述的觀點顯明,在自然狀態下,土壤有肥沃和瘠薄之分,這是土地本身具有的本性。而另一方面,要想讓樹木或者禾稼長得枝繁葉茂多結果實又必須依賴肥沃的土地。面對磽埇(瘠薄)的土地,人并非無可奈何,而是可以改良土壤,使性惡的土地變成良田。如何改變磽確的土壤以利于樹木或禾稼生長呢?方法是“深耕細鋤,厚加糞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就是借用深耕細鋤和施加糞料的方式,用人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瘠薄的狀況。當這樣做之后,瘠薄的土壤就能如同肥沃的土壤一樣長出豐盛繁茂的禾稼。這表明,人們所耕作的土地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改變的。漢代的班固在《白虎通德論·天地》中闡述了土壤的功能可以改變:“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班固所要表達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土壤可以變易、交交。土壤如同懷孕生子一樣,具有養育萬物的功能,體現為播在土壤里的種子長出植株,再由植株變成種子。在這一過程中,人們與土壤之間好似在進行交易,一方面從土壤里取走農產品,另一方面通過施肥給予土壤以回報,促使土壤恢復可以養育萬物的功能。土壤在這樣的變易和交易中成為一個活的有機體,既能給予,也能吸收。

正是基于對前人農學思想和經驗的總結,陳勇提出了“地力常新壯”思想。更為重要的是,陳勇不僅提出一種重要的農學思想,而且他將這一思想與人的生存聯系在一起,將理論思想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操作,解決了人們如何在具體農業生產中實現“地力常新壯”的問題。陳勇觀察到土壤如同有生命的生物體一樣,多種多樣,各有不同,人們對這些土壤的治理應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這就是:“土壤氣脈,類不一,肥沃磽墑,美惡不同,治之各有宜也。”面對不同的土壤,人們可以加以相宜的治理,治理的方法就是合理施肥。陳男將合理施肥稱為“用糞猶用藥”,用藥講究對癥下藥,施肥也需要針對土壤本身的特性來決定施什么樣的糞以及施多少糞,用糞應當“得其中則可”,不易過多,也不易過少,而是怡如粉,適時施肥,即“相視其土之性類,以所宜糞而糞之,斯得其理也。俚諺謂之糞藥,以言用糞猶用藥也。”從粗略的方面來看,勇主張瘦田需要多施糞,肥田應當少施糞或不施糞。對一些農作物,陳募提出了具體的施類方案。在所寫的《農書》中,陳蒡針對種蘿卜和菘菜要在人冬前用“燒土糞以糞之”,這樣就“霜雪不能調”,可以安全越冬。而種桑應該“以肥窯燒糞以糞之”,這樣可以使土壤久雨不糊爛,久早也不會堅硬板結。對于其他一些農作物,陳勢提出多次施肥追肥。例如,種麥“宜屢耘而屢糞”,鋤一次草就要施一次肥,大麻則要“旬一糞”,就是每隔10天施一次肥桑樹在究后要扒開根部四周土壤施“開根糞”,每年還要另施兩次追肥。在果樹施肥方面,南宋時期柑橘已經實行冬、夏各施一次肥料。為了配合適宜施肥使地力常新壯,陳勇在他的農書中還提倡用建造“糞屋”的辦法來積肥以備施肥之需,他主張:“凡農居之側,必置糞屋,低為檐楹,以避風雨飄浸。且糞露星月,不肥矣。糞屋中,鑿為深池,以磚甓,勿使滲漏。”建造糞屋的目的是為了積累肥料,而且防止風雨侵襲以免肥料失去肥田的效能。值得關注的是,陳勇將積肥肥田看作人們生存的一部分,體現為糞屋的建造不是放在荒野郊外,而是在農居之側,緊靠人們的居所,成為人們生存的一個方面和記載。關于這一點,古羅馬時期的農學家瓦羅也關注到了,他在所著的《論農業》一書中提出:“在農莊建筑物的附近應當有兩個肥堆,或是兩個肥堆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應當是新鮮的肥料,另一部分則有在放陳了的時候才拿去上地,因為漚爛的肥料比新鮮的肥料力量大。肥堆的四邊和上面如果用樹葉和葉子遮蓋起來,是不受日曬,它的質量就可以硬高一些,因為不能讓太陽事先把土地所需要的好東西給吸跑了。”透過瓦羅的描述,可以推測當時的古羅馬人也是采用施肥使地力保持效能。可見,中外古代農學家共同擁有地力常新壯思想,也都以施肥作為保持地力常新壯的手段和方法。這種共同的理解和看見表明農業理論的產生是基于人們共同的生存實際和生產實踐,農業不只是人勞動生產的一個方面,更是人實際生存的場域,反映著人真實的生存和生活景況,是人真實生活的描述和概括,映射著人如何應對所處的自然環境而生存。

2“地力常新壯”思想的發展

在中國歷史上,元代是緊隨宋代而建立的朝代。元朝在統一北方和南方之后,社會生產力急需迅速恢復和發展,而其恢復的基礎就是北宋和南宋積累的各種生產經驗和技能。在農業生產中,人們迫切需要一部總結和指導農業生產實際的農書。在這樣的現實需要背景下,作為農學家的王禎寫成了一部內容豐富、推陳出新的農學巨著,綜合了宋元以及歷代農業技術和經驗,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農學思想和如何實踐操作的耕作、施肥等方法。在這部農書的《糞壤》篇里,王禎繼承和發展了陳男地力常新壯的農學思想,將這一思想發揚光大,詳細論述了如何使土地長期保持肥沃、力壯的用地、養地相結合的糞壤理論。

王禎如同陳勢一樣首先闡述了出于天然自然的土地有良薄分、好壞差異,這是客觀事實,是每一位種田者需要明白和面對的現實狀況。但是在這樣的事實面前,人并非無所作為,昕憑自然的安排,反而可以利用施糞的方法改善士壤。為此,王禎論述道:“田有良薄、有肥磽,耕農之事,糞壤為急。糞壤者,所以變薄田為良田,化磽土為肥土也。”而且“所有之田,歲歲種之,土敝氣衰,生物不遂,為農者必儲糞朽以糞之,則地力常新壯而收獲不減。”王禎所闡述的糞壤理論包含三個面:(1)農業耕作的當務之急不是不加辨別地將種子下種到田地里,反而是先考察了解土壤的現實狀況,對瘠薄之田進行改善和改良,化磽土為肥土。如此才能保障種植的種子可以在好土地上得到較好的生長和發育而最終可以結實百倍。(2)變薄田為糧田,化磽土為肥土的方法是厚加糞壤,糞壤成為耕睹急需要做的,是在耕種之前就應當做好、做實的事情,否則后面的耕種就不會達到豐產的預期效果。(3)即或是肥沃的田地,經過多年種植之后,也會出現“土敝氣衰,生物不遂”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只能是“為農者必儲糞朽以糞之”,就是耕種土地的勞作者提前儲備糞肥,將所儲備的糞肥加添在田地之中,如此就可以恢復地力常新而收獲不減的耕作目的。

為了使人們更好地理解施糞對保持地力常新的重要性,王禎區分了古代人們恢復地力與施糞恢復地力的區別,他認為以前人們采取撂荒讓土地休閑的方式恢復地力,這是在技術尚未發達的早期農業生產中常常采用的方法。比如,在云南的哈尼族早期人們耕種一片土地幾年之后會將土地閑置,另外到新的地方開辟田地用于種植,經過幾年恢復之后再返回來在以前的田地里種植。這顯然是一種最簡單、最原初的恢復地力的方法,僅僅適用于地廣人稀的農業生產時代和地區。當人口數量增加、地少人多之后,撂荒式的恢復地力方法就不再適合了。尤其是在實行同一塊土地上長期連種之后,土地地力的恢復就顯得異常重要,需要借助人工功量幫助地力快速恢復。王禎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儲糞施糞,促進土壤改良,使地力保持常新壯而獲得連年豐產。在所著的農書中,王禎列舉了當時的糞料類別,描述了苗糞的使用,也就是如何施用綠肥用于栽培,具體而言,就是在種植稻田的土地中栽培苕草作為肥料,王禎指出:“江淮以北用為常法。”說明元代北方種植一些綠色植物作為綠肥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王禎在他的農書中還記載了草糞,就是野生綠肥,指用野生的青草、樹葉和嫩枝做綠肥。王禎指出:“于草木茂盛時芟倒,就地內罨腐爛也。”又說:“江南三月草長,則刈以踏稻田,歲歲如此,地力常盛也。”王禎提倡將耘除的草深埋在稻苗的根部可以增強土壤肥力,“漚罨既久,則草腐而土肥美也。”王禎在他的農書中還記載了人畜尿糞甚至石灰肥田,“下田水冷,有用石灰為糞,則土暖而苗易發。”這些都表明,在元代,人們對如何施用糞料增強田地的肥力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以至可以針對不同的田地、莊稼使用不同的糞料保持地力常新壯。據史料記載,元時期,人們已經有了“糞田勝如買田”、“惜糞如惜金”的民間習語,當時施用的肥料已經達到60多種,其中人類、畜糞和家糞多達13種,餅肥2種,泥肥4種,土肥2種,灰肥3種,熏肥3種,綠肥4種,礦物肥料5種,蒿秸3種,渣肥2種,雜肥21種。

元時期的地力常新壯思想在清代得到了更大的發揮,使這一思想得到延續和拓展。清代的《三農紀》在“糞田”一節中指出:“土有厚薄,田有美惡,得人之營,可化惡為美,假糞之力,可變薄為厚。”并指出:“以生生之士,歲歲種之,不得糞助,土疲氣衰,則生長難茂。農夫必儲糞以育之,則土力精壯而收獲必倍。”這里,作者一方面陳述了土壤客觀具有的基本狀況,就是田地有肥厚的,也有瘠薄的。即使肥沃的田地長久在上面種植,也會出現土壤疲勞,鋤衰竭的時候,這時候的田地難以支撐莊稼生長茂盛多結果實。但是人在面對瘠薄的土地時,并排無能為力、無所作為,反而可以借助糞料對瘠薄的田地加以改造,將其改造為良田,恢復田地力量精壯增產豐收的功效。

在繼承地力常新壯農學思想方面,清代的楊岫最為著名,他在所著的《知本提綱·農則》中明確闡述了地力常新壯思想:“若夫勤農,多積糞壤,不憚疊施補助,一載之間,即可數收,而地力新壯,究不少減。”“產頻氣衰,生物之性不遂;糞沃肥滋,大地之力常新。”楊岫在這里不僅提出人可以借助糞料滋潤田地,使地力實現常新壯的狀況,而且他還看到可以透過給田地施糞達到一年之內多次收成的目的,這應當是后來雙季稻、三季稻農業種植生產實踐的思想淵源。

由此可以看出,地力常新壯是中國古代農業思想的核心,是人們在農業方面從被動適應自然環境到積極主動地改造環境轉變的過程,對人們如何依賴所耕種的田地獲得豐產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可以幫助在田地上辛勤操勞的人們通過改善土地達到自身依賴于土地而生存的目的。正因為如此,楊岫在其《知本提綱》中提醒人們要積極主動地廣積糞壤、增加地力,也就是“廣積糞壤,人既輕忽而不爭,田得高潤而生息,變臭為奇,化惡為美,絲谷倍收,衣食并足。”借用施糞,人不僅促使地力得以常新,而且實現了在土地上運用自由意志獲得自身利益的目的。如此,人在田地的操勞中得到了自由,可以憑已意提升自己的生存目的,達到豐衣足食的生存目標。

“地力常新壯”對用地和養地相結合的生態價值近代農業化學的奠基人、德國著名化學家李比希在《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上的應用》一書中提出農業建立的基礎:“農業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原則上的即從土壤取走的植物養分,又以農產品殘余部分的形式,全部歸還土壤。”李比希在這里實際上提出了一種用地和養地相結合的農業耕作原則,表明人們對土地耕種的使用不是一味地索取,而是在使用的同時積極借助人力恢復土地功能,使土地可以得著滋養而重新供給人們所需要的農產品。

土地之所以能夠用養結合,立足于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土地可以借用人力被改造。當人們獲得土地如何被改造的基本認知之后,就可以利用所擁有的認知對土地加以改造。對于土地可以被改造的認知早在中國的周朝就已經開始,《周禮.鄭玄注》對“土”和“壤”加以區別,讓人們獲知二者的差異。在這本書里,作者將“壤”看作人可以在其上耕作的土地,即“以人所耕而樹藝焉,則日壤。”這意味著不是所有的土地都可以被稱作“壤”,有耕作之地或農業用地才能叫做“壤”。這樣的“壤”與“土”有本質區別。“以萬物自生焉,則曰土。”這意味著“土”指所有在地球上存在的土地,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人通常不會有意識地改造它。這樣,“土”只具有自然肥力,而農業土壤因為可以被人加工、改造和利用,所以它就不僅具有自然肥力,而且具有人工肥力。在自然土地上,雖然也可以生長一些植物,但這些植物都是就地而生,又就地而死,生與死都是自然發生。土地的養僅僅依靠死亡的植物循環,是靠自然植被自發恢復地力。之相異,農業土壤卻是利用人工因素來養地。就是一方面,在農業土壤上生產的農產品被人拿走、消費了,地力受到損耗;而另方面,人們又想方設法利用自身的能動性恢復并增加土壤肥力,促使土壤重新恢復地力,這就是李比希所講的“歸還學說”,即以歸還補償的方式維持地力,采用恢復式的耕作方式。

雖然李比希作為農業化學家深刻意識到應當不斷增加土壤肥力以恢復其地力的歸還式耕作方式,但可惜的是萬國家卻沒有在實踐上真正體現這一重要的農學思想,反而是以掠奪式的經營毀滅了土壤的生產能力,以致于影響到國家的繼續昌盛。真正體現李比希歸還式土壤經營觀念的是中國古代的農業,比希對此有很高的評價,他指出:“地球上一個偉大帝國的歷史,說明了這個民族從不知曉興衰隆替為何物。從阿伯拉罕進入埃及的時候起,一直到我們所處的時代,在中國只是由于內戰才偶然中斷了人口有規律的增殖;但在它廣大國土的任何一部分,都沒有使土壤肥力衰竭,也沒有耕作者鋤犁沒有觸及的地方。”中國古代農業之所以沒有使土壤肥力走向衰竭,并不是因為中國所在的土地有更強大和持久的土壤肥力,而是中國古代的農業耕作者很好地踐行了用養結合的土壤歸還觀念。使這一觀念變成現實的做法就是借助人力為土壤施肥,從而恢復土壤肥力,漢代的王充稱此方法為“糞壤”,即所謂“深耕細鋤,厚加糞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王充的思想表明可以通過人工方法幫助地力恢復和加強,所依靠的手段就是“厚加糞壤”,也就是利用“多糞肥田”的辦法滋養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這樣,農業土壤就不再只是依靠自然肥力,而更重要的是依靠人工肥力,使其被改造為人們可以持續耕作的農業用地。

那么,為什么人們必須依靠施糞來滋養土壤而使其進人用養結合的良性循環呢?在中國古代,農業耕作者對糞料為什么能夠滋養土壤的機理并不一定非常清楚,他們僅僅是依靠經驗積累獲得的生存常識給土壤施糞以增加地力。但是這種來自于生存常識的經驗卻隱藏著豐富的科學性。實際上,“現代科學研究成果證明,‘糞之所以能成為農田土壤中能量循環和物質變換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因為‘糞作為有機廢物投人土壤以后,在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一部分變為‘腐殖質成為穩定土壤結構,保存土壤肥力的膠體;另一部分則被分解為‘礦物質(無機鹽),重新被農作物吸收利用,進入另一輪能量和物質循環和變換。‘糞作為微生物生活物質和能量的來源,是土壤這個有機活體所必不可少的。”其實,從古代中國使用的糞的來源來看,都是出自于動物或者植物。無論動物,還是植物,都屬于有機體,出于其中的糞雖然是作為廢物被排放出來,但其根本上也是屬于有機物。當這些有機物作為肥料被施加在農業耕地進入土壤之后,它們就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成為可以被土壤吸收的元素而成為滋養土壤的養分,這整個過程完全是一種與自然相契合的生態循環,本來為廢物的糞成為可以滋養土壤的養料,實現了變廢為寶的良性循環。整個過程之所以能夠進人良性循環,是因為糞作為自然有機物的性質所決定,這一點完全不同于現代農業耕作中所使用的化肥。從化肥的性質來看,無論哪一種,都屬于化學制品,是藉著人工制造的肥料,這樣的肥料失去了自然特征,不屬于自然循環中的一部分。因而當被施予土壤中時,微生物無法對其進行分解,它也就無法成為滋養土壤的養分。非但如此,化肥不僅無法滋養土壤,而且對土壤有破壞作用,會使土壤板結,反而會導致土壤失去地力。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持續了幾千年的土壤用養結合是建立在施用糞料保持地力常新的基礎上,糞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人們通過將糞施人土壤,經過土壤消化吸收之后,被消耗的土壤肥力就可以得到恢復和增加。這樣,土壤就可以繼續維持禾稼的生長,使土壤進人良性循環,農業耕作也進人良性循環。正因為進入良性循環,所以中國傳統農業體現出土壤連續利用多年不使其休閑卻仍然能夠很好地維持禾稼生長。在土壤上耕作的中國傳統農民既充分用地,又借助施糞積極養地,使土壤越種越肥,產量不斷提高,以少量的土地養活了較多的人口,支撐了整個民族的延續和發展,成為世界傳統農業耕作的典范。雖然隨著現代農業的興起,農業耕作不再采取傳統施糞的方式維持地力常新,但是這一持續了幾千年的用養結合的土壤利用方式仍然有其重要的借鑒價值,促使人們思考如何利用有機肥歸還被長期使用的土壤的肥力,從而使現代農業耕作如同古代農業一樣建立在用養相結合的良性生態循環中,成為持續支撐人類繁衍生息的基礎和力量。

[參考文獻]

[1]張芳,王思明.中國農業科技史[M].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322.

[2]譚黎明,等.宋元明清時期肥料科學技術及其在吉林的借鑒[J].蘭臺世界2013(1):27-28.

[3]梁家勉.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198

[4]郭文濤.中國傳統農業思想研究[M].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

[5][古羅馬]M.T.瓦羅.論農業[M].王家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6]郭文濤,曹隆恭,宋湛慶,等.中國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M].北京:中國科技農業出版社,1986:146-147.

猜你喜歡
農業思想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今日農業(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歐盟發布短期農業展望
今日農業(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日本|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国产www网站|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黄色视频影| 热99精品视频| 美女一级毛片无遮挡内谢| 成人欧美日韩|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福利一区在线| 超碰免费91| 婷婷成人综合|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毛片手机在线看| 国产三区二区|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亚洲性影院|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亚洲三级网站| 国产AV毛片|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欧美在线黄|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91视频首页|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亚洲区一区|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伊人91在线|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成人午夜网址| 日韩麻豆小视频| AV在线天堂进入|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久久美女精品|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99草精品视频| 91视频青青草|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