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濠宇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大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并決定于2021年1月1日起實施。這是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以現有民事單行法為基礎,參酌國際慣例和中國國情作出了諸多制度革新[1],對民生安全、生態環境、人格尊嚴、金融秩序等常見問題做出更全面的規定,構建了一套全面的規制體系。《民法典》的編纂設想始于新中國成立之初,進行了4次[2],均未成功。此次頒布對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3],具有深遠意義。行政機關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部門、執法一線部門,應該尤其重視研究民法典,在日常工作中,對民法典的執法力度、合同簽訂和人格權等內容重點關注。唯其如此,才能充分發揮好民法典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的作用。
由于民法典不同于一般的民事單行法,列入法典的條款具有基礎性、普遍性、穩定性和平等自愿性[4]的原則,因此,行政機關單位以民法典為參照處理工作中的糾紛時,應將自身置于民事行為人的位置,也應從民眾角度考慮。
首先,應堅守“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履職原則[5]。在民法典中處罰性條款完全沒有涉及,僅以懲罰性賠償伴隨著侵權性行為出現。因此,行政機關單位在履職過程中應牢記,法律規定的用市場調節或當事人自主裁決的情事,比如有關價格的經濟糾紛、有關物業的民事糾紛,不應動用行政權力干預,更不應進行處罰,否則與民法典相悖,反而成為侵權一方。
其次,對民法典規定的法定職責或民眾關注度較高的公共服務情事,則應更加謹慎,確保履職到位。比如,經常面臨的民法典合同編第五百六十五條所述申請書的“送達”問題,行政機關可依據合法系統查詢的聯系人、地址,按照規范的快遞速運方式,做好包裹內外的有效對應,確保簽收即可達成交付行為。
民法典的19種典型合同,雖然沒有直接的用工合同,但很多涉及到用工問題。隨著社會整體法律意識增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處于平等、自由、協商的契約地位,兩者之間的糾紛交流越來越多地訴諸法律。機關單位雇傭合同制員工的現象比較普遍,將《民法典》的合同規定與《勞動法》結合考慮,才能真正維護用工雙方的合法權益。
(一)簽訂規范合同的必要性不容忽視
用工雙方一旦發生糾紛,法院的判決起始依據是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機關單位的用工主要有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合同的員工和以勞動協議為基礎的勞務派遣員工兩種[6]。對于自行簽訂合同的類型,應加強防范意識和流程約束,確保科學合理,既保證勞動者應該享受的權利,也保證用工單位的利益。對于派遣類型,應全面考察供工單位,面臨問題時措手不及。
(二)慎重對待辭退解約
民法典合同編對解除權做出了著重的規定,并且賦予了違約方合同解除權,對合同的履行起到了提高效率、節省成本的作用。在此框架下,員工和單位都有較大的權限對合同進行調整和處理,但筆者仍然建議慎重對待辭退解約。對于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崗位,單位培養的人才如果流失,極易造成人財兩空[7]、無人接手的局面;而解約合同一般伴隨著違約金或補償金等經濟問題,后續糾紛消耗雙方精力。當然,《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條也規定了發生重大變化時的解除合同條款,對于有違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政府機關可以單方面解除或變更合同[8]。如不幸要處理補償問題,機關單位需考慮勞動關系、員工主觀過錯、當事人的解除意圖[9]等情況,根據雙方關系和行為處理權責問題。
(三)關注合同限定的侵權行為
盡管民法典一千二百六十條中,合同編作為七編中的一編占據了五百二十六條,將近一半,但仍然不容忽視的是,中國法律中沒有關于勞務合同的具體規定[10],有大量的用工公司或個人之間的合同不規范,甚至不存在。這給侵權認定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此處的侵權包括兩個方向:一是單位侵犯員工權利,比如最常見的扣發、遲發工資,少發、不發規定的社保等福利;二是員工代表單位工作時出了問題而產生的糾紛,比如以單位名義借錢、偽造單位意愿簽約,還有見諸于媒體的合同工暴力執法等事件。
據此,筆者認為行政機關單位要管好公章,規范簽字程序;在合同簽訂時,應注明傷害的責任認定、認定后的補償責任人以及補償方式。
大陸法系有兩種代表性的法律體系:三編的羅馬式民法典體系和五編的德國式民法典體系。我國民法典開創性地采用了七編制,其中一個突出特色是人格權篇。在以往各國民法典中,法國不規定人格權,以“權利”之名規定在侵權責任規范中;德國與此類似,另把姓名權單獨規定在總則中;瑞士將人格權規定在人法中[11]。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立法者對人格權的重視程度。加之民眾對涉及到名譽權、隱私權、健康權等的訴求日益強烈,對行政機關單位的日常工作增加了新的要求。
(一)個人信息保護的注意點增多
現代社會中,信息傳播渠道多、速度快,成為一把雙刃劍,給個人信息的保護增加了難度。一方面,人們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重視日漸提升,另一方面,盡管我國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各類法律法規有10余部,包括《網絡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信條例》等,但分散化和碎片化的模式并不利于統一管理和執行。民法典在人格權編對個人信息的定義、收集、使用、刪除等做出較為全面的規定。從橫向比較看來,歐盟等較為健全的法律體系,越來越注重對數據控制者的嚴格限制[12],這是個人信息保護的趨勢所在。機關單位一般都有大量企業或個人的信息,尤其是姓名、身份證件、住址甚至電子郵箱等,可以被看作重要的數據控制者。這些信息都在民法典規定的保護之列,機關單位應注意辨別。同時,民法典也規定了為維護公共利益或者合法權益而合理實施的其他行為可以作為個人信息處理的特殊情況進行區別對待,如大規模疫情或災難發生時或為公共利益進行輿論監督[13]等。
(二)多角度看待維護名譽權
公職人員由于身份的特殊性,經常見諸于媒體宣傳,而報道有時難辨真偽,有些針對機關單位的評論誤導大眾,已經涉嫌違法;同時機關單位內部也常出現舉報、揭發等情事,其結論同樣有待考證。《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條有明確規定,將捏造、歪曲事實、未盡核實義務等情況列入應承擔法律后果的范圍。
應當注意,民法典進行了確權,其他法規定了追責。所以,如果產生了前述行為,侵犯了相對人的權益,情節嚴重者,可能違犯《侵權責任法》甚至《刑法》;也應當注意,如果行為人在發表言論之前,對所述信息進行了合理的核實,能夠論述其真實可信,那么無論事后證明所論事實真假與否,都不構成“捏造”[14];或者,雖然行為人沒有盡行合理的核實義務,但事后證明其所論事實為真,也不構成誹謗罪[15]。
(三)使用信用記錄的雙面性
有些機關單位為提前防范相關企業或個人的不確定性行為,設立了信用等級管理制度,在民法階段進行規范監管、攔截犯罪的行為,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時也產生濫用信用權的風險。
筆者認為,機關單位應注意三方面:
首先,對于以信用額度、信用記錄等信息為參照而進行的其他權利的限制行為,比如根據信用評級限制辦理審批業務,必須有相關法律法規的依據支持,否則將有侵犯信用權的可能。
其次,對于企業反向炒信用,比如雇人假冒消費者通過刷單偽造高額信用值,如果造成了直接或間接損失,可向其追究法律責任。
最后,民法典明確規定,民事主體有針對信用評價而提出異議并請求采取更正、刪除等必要措施的權利。所以,結合個人信息保護,行政機關單位應尤其做好注銷企業或個人的信用信息的保護工作,防止此類信息因注銷后忽視管理導致泄露,產生雙重甚至多重侵權。
行政機關單位作為執法一線的機構,與民眾直接接觸,更應該研究好、運用好民法典,帶頭貫徹民法典,給民眾營造守法氛圍,樹立守法榜樣。在工作中,應該多角度看待糾紛問題,以民法典新思維保護雙方權益。
[1] 謝鴻飛.《民法典》制度革新的三個維度:世界、中國和時代[J].法制與社會發展,2020,26(4):61-76.
[2] 齊建輝.我國民法典編纂的現代性及其限度[J].行政管理改革,2020(2):35- 43.
[3] 寧凱惠.我國《民法典》的憲法價值[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7(4):5-14+125.
[4] 黃薇.民法典的制度創新與發展[J].旗幟,2020(7):75-77.
[5] 龍婧婧.民法典時代法治政府建設的新要求[N].民主與法制時報,2020-08- 02(002).
[6] 李新梅.關于勞動用工風險管理與防范探討[J].中國市場,2018(2):177-178.
[7] 鄭瀟瀟.論《勞動合同法》對用人單位的保護——以服務期制度中違約金的性質探討為視角[J].法制博覽,2019(36):135-136.
[8] 韓津和,楊西虎.行政合同制法律適用模式選擇[J].法律適用,2014(3).
[9] 山沖.解除勞動合同時經濟補償問題研究[J].商訊,2020(22):135-136.
[10] 石冠彬,帥仁策.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個人用工責任制度的立法解讀[J].云南社會科學,2020(1):95-103+187.
[11] 楊立新.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立法的創新發展[J].法商研究,2020,37(4):18- 31.
[12] 張彤.論民法典編纂視角下的個人信息保護立法[J].行政管理改革,2020(2):28-34.
[13] 程嘯.我國《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的創新與發展[J].財經法學,2020(4):32-53.
[14] 張梓弦.民法典編纂對侵害名譽類犯罪的教義學啟示[J].現代法學,2020, 42(4):183-196.
[15] 李川.網絡環境下誹謗罪主觀要素認定標準探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2):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