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賢界
在關于個人破產的立法上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方式,以德國為主的一些國家采用的是單軌制,個人申請破產的模式為清算與重整為主的自由選擇制;以美國為主的一些國家采用的是二元雙軌制,個人申請破產的模式為清算與重整為主的選擇受限制,這兩種個人申請破產模式存在著較大的分歧[1]。我國對于個人破產重整的方式在《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中就有提及,選用的是債權人和債務人在達成統一的條件下啟用重整程序。本文將通過對于個人破產重整的程序進行分析,提出適用我國國情的重整策略。
在對于個人破產制度中我國一直是有所欠缺的,當然對于該制度的探討也一直在持續。例如在2019年10月9日,我國首個“個人破產”案例完結并進行了通報。在2020年8月26日深圳市第六屆人大常委會上表決通過了《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該條例是我國第一部關于個人破產的法規,擬于2021年3月1日起實施。
自二十世紀以來,在我國關于個人破產制度的觀點就存在大相徑庭的兩種陣營,有支持者自然也有反對者,這些問題的出現當然和當時的社會條件有相當大的關系,當時的社會環境也確實不能保證個人破產制度的有效執行。綜合來看,之所以會有這種原因是因為當時個人信貸系統還不夠完善、征信體系也不夠健全,所以暫緩了該制度的研究和執行。
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個人經濟、獨資企業還有個人商業活動越來越被社會重視,選擇花唄消費、白條消費、信用卡消費等等的各種信貸平臺的消費者越來越多,這就使得原來我們的一些法律法規無法滿足,在個人債務訴訟上的問題,這也就導致當前我國社會迫切需要一個完備的關于個人破產體制。
(一) 我國破產重整的傾向
關于個人破產重整我國更加注重的是重整程序,進行重整立法時會更強調有效的立法地位,通俗來說就是:在進行個人破產重整的程序中,債權人和債務人需要同時同意,并經過法院方的批準同意后才能進行重整計劃,從而能夠再次使債務人經濟重生。
在進行重整程序中,待債務人和債權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在關于個人破產重整的程序中,債權人的目的是從債務人那里獲取自己的財產受償[2]。對于債權人而言獲取較高的受償率是其解決交易風險的必然追求。雖然可以采用無限責任的方式更好的保護到債權人,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和體會來看,假如債務人長時間因債務問題纏身必然會導致心理發生變化,進而會導致一些社會其他問題。所以從債務人的角度出發他們是一群需要被保護的群體。然而債務人自身的財產利益就是在破產重整的程序中得到債務的豁免和得到一些自由的財產。其中自由財產對于債務人個人的生存會有所保護,而債務豁免則能夠幫助債務人的得以發展進行保護。明顯,因為站在利益的角度的不同,債務人和債權人的利益方向決然不同。
因為所處的利益角度不同再加上債務人本人本身就存在個人財產不足的情況所以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矛盾就很容易被激起。在市場經濟的我國基本法中應當是包含有個人破產法的,但是在立法方面需要考慮的絕非僅僅是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的利益關系,還需要考慮的是當前社會和經濟是在發展和變化的,在社會中的利益應當更為關注。所以綜合來講,在進行個人破產法立法時應當存在三種不同的方式,其中包括債務人有利型、債權人有利型和雙方折中型。縱觀國內外已經現有的個人破產法的立法的方式來看,不同的國家會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處理。就美國來說,在個人破產法中更傾向于債務人和債權人折中的做法,在我國的臺灣地區的話則是更加傾向于債權人有利型,在日本的話則是傾向于債務人有利型。很顯然個人破產程序是與其他一些強制執行的民事程序不同的,個人破產程序還應當關注在債務人的經濟再生的方面。在當前我國的社會關系的背景下有關民事方面的司法執行起來本就是有難度的,如果在個人破產程序中選擇用債務人有利型的方式立法時,很有可能會造成程序濫用的局面,相反的如果采用債權人有利型立法,則有可能導致債務人不選擇應用個人破產法。所以綜合來看,在我國必要時應當采取的是債務人和債權人折中的方式立法。
(二)申請重整
我國臺灣地區相關條例中規定債務人個人在法院進行清算以及宣稱破產前,可以向法院申請重整,與此同時法律還規定債務人在無擔保或者沒有優先權的情況下債務總額不得超過1200萬元新臺幣[3]。
近期在我國深圳地區國內首部《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在深圳市人大常委官網中公開征求意見。雖然是首部關于個人破產的相關條例也充分說明了我國地方對于該方面的重視。《征求意見稿》聲明,個人或者是和他人共同對于債務人擁有五十萬及以上已經到期債權的債權人,可以依法向法院申請對于債務人進行破產清算。在法院受理了對于債務人的破產清算申請后,債務人可以繼續向法院提出申請重整。
(三)擬定重整計劃草案
在重整程序的整個過程中重整計劃草案的擬定可能會直接關系到是否能夠有效的完成整個重整過程,所以在進行重整計劃分析時也應當提供可行和有效的方案。在整個重整計劃草案的擬定中應當包括,有關債權的分類、債權的受償方案、債權的調整方案、重整計劃中所執行的期限等相關內容。
在《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中指出,債務人在依法申請過破產重整后,應當擬定出一套完備的計劃草案。法院在對申請受理重整前,需要債務人和債權人將擬定方案達成一致認同。而且在重整的草案不需要在進行修改時或者是法院經過檢查審核后認定內容在修改過后對于債權人的利益有所損害后,債務人能夠將重整的計劃草案交由債權人的會議上通過表決處理。
當然在債務人的本人以及其撫養人的房產中有未完成的清償作為抵押貸款的,債務人則可以同債權人在抵押貸款上在本金、利息以及償還限期和方式等方面達成一種以家庭住宅為貸款進行抵押的方式,以此方案作為重整計劃中的一部分同草案一同提交申請。
(四)重整方案執行
在重整方案執行期間起到組織協調作用的是法院,所以在進行重整時法院方會通過協調組織債務人以及債權人進行有效的聽證調查。聽證調查的主要內容應當包括對于債務人的個人及家庭情況進行調查、對于債務人的個人資產及個人負債情況進行調查、對于申請的重整計劃草案進行可行性以及合法性進行分析核查。這一系列的重整聽證完成后在法院進行依法核查后判定是否符合條例規定,若所有過程均為可行的也不違反法律,則可告知債務人可依法進行重整。
重整的期間,在受到管理人員監督的情況下,債務人能夠管理自己的財產和自己營業的事物。如果對于管理人員來說有需求將債務人的個人財產以及營業事物進行管理,可以通過管理人員也可以是債務人再次進行申請,最終經由法院方作出決定。在此期間,債務人的個人特定的資產依然是擁有擔保權的,但是在重整的時候如果這些財產是必需的,那么此擔保權的行使是應當被停止的。而如果在重整的期間債務人的擔保物是存在被損害亦或者是存在擔保物價值有減損的可能,而且這種損失可能會危害到擔保人的個人權利時,此時擔保人是有權利向法院方提出申請重新獲取擔保權的。在此期間,如果債務人因為需要獲取更過的個人收入而進行借款的財產,是能夠為此借款進行擔保的。
在重整期間存在并非是因為債務人原因導致的重整計劃的推遲,債務人可以依法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特殊困難延長期限。當債務人因為一些非人力可抗拒的和一些意外事件的原因導致的無法繼續執行重整,而且債務人已經清償了所有債務的四分之三,債務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免除余債,重整計劃也就此停止。在重整期間債務人也不能利用重整的方式存在欺騙欺詐的行為,利益受害者或者是管理人可以申請債務人破產清算。
通過對于國內有以及國外現有的個人破產程序的研究,筆者認為在重整方面也都大同小異基本都是圍繞著債務人和債權人的利益進行展開的。但是筆者認為在進行立法時還應當考慮一些特殊情況能夠使重整程序更加完善。對于我國的個人破產重整程序筆者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的:
(一) 立法結構分析
在立法的結構中用該考慮到的是債務人、債權人、破產管理者以及法院在立法中的地位。筆者認為在此立法中法院顯然應當體現的是監督者的作用,而在其他角色中由于債務人和債權人是相互對立的所以在此立法中應當選擇以破產管理員為主導地位。同時債務人以及債權人也應當積極配合管理員的體系。
在《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中的立法中顯然深圳特區在選擇立法時也注重了此立法結構,所以在以后其他個地方進行關于個人破產重整立法時也是一個很有效的參考方案。
(二) 債務人的權利也應當得到保障
在我國文化背景和社會背景下,普遍認為債務人是犯錯誤的一方,所以潛意識中認為債務人不應該具有權利。所以普遍認為在申請重整以及方案建議中應當由債權人和破產管理者申請而忽視債務人的權利。但是在此立法中重整的主題應當是債務人,如果債務人不同意重整的方案那么對于方案的實施也不會順利,所以在三方協同的條件下債務人也應當擁有申請重整和否決重整的權利。
(三) 在特殊債權的處理上
在個人破產重整中應當考慮到一些特殊的債權進行特殊的處理。例如債務人的家庭住房債權、對于子女的扶養債權以及對于父母的贍養債權。筆者認為這些債權應當與一般的債權區分開來,因為就住房債權來說它可能關乎到債權人的生存問題所以應當特殊化處理,而撫養債權和贍養債權更不言而喻了,這些都關乎到撫養權和贍養權的問題,所以以法律的公正原則出發應當特殊處理這些債權。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完善,個人創業者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成功的案例自然不在少數,但是失敗的現象也有存在,這就要求在應對創業者失敗時提供更有效的個人破產制度,使創業試錯的成本降低、激發市場新活力、加快社會的進步。
[1]王玥琛.個人破產重整程序對比研究及立法建議[J].法制博覽,2019(21):59-60.
[2]郭東陽.個人破產中的程序選擇模式問題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0(2):45-51.
[3]毛琳.個人破產程序中債務人權利的限制與恢復[J].山東法官培訓學院學報,2019,35(4):10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