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宛鹿
摘要:中國建筑設計風格在近現代面臨著“傳統與現代”、“民族與西方”等揮之不去的問題和選擇。本文則嘗試在此背景下來嘗試探討近現代中國建筑設計風格的演變。
19世紀,中國出現“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封建帝國走向解體,西方世界從科學、思想和文化等各個方面開始深入影響中國社會,使得中國在諸多方面不得不開始面對“傳統與現代”“、民族與西方”等問題和選擇,中國建筑的發展也不能離開這樣的歷史情境。
在未進入近代社會以前,中國古代建筑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在明清的時候基本定型,在外觀、結構、色彩和布局設計各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中國古代建筑以其獨特的設計體系,在世界建筑設計史上獨樹一幟,這一體系不僅在我國各民族、地區廣泛流傳應用,還影響到日本、朝鮮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是世界古代建筑中延續時間最久的體系。而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建筑開始走向了另外一條道路,雖然這條路不是由中國主動去選擇的,但在現在看來也是不可避免要走的一條路。下面文章就具體根據歷史階段的劃分來嘗試探討近現代中國建筑設計風格的演變。
1、第一階段:1840年——1949年
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建筑也由此轉入了近代時期,開始了近代化的進程。在正常情況下,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了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轉型期,處在這種轉型初始期的中國近代建筑,應該會突破長期封建社會枷鎖下的緩慢發展狀態,而呈現出整體性的變革和全方位的轉型,但是當時誘發中國啟動現代化的原因卻是以侵略的方式沖擊而來,因此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是蹣跚的、扭曲的。此外邁入轉型初始期的中國,自身又陷于政治衰敗、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一直到1949年前,大部分時間都處于戰爭之中。現代的轉型需要安定、有序的環境,而中國的現代轉型初始期卻是在無序狀態下行進的,因此近現代中國建筑風格的演變道路行走的非常崎嶇。
在這段時間內,真正開始出現風格轉變的時期是從民國開始的。從民國一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相繼涌現出一大批民國建筑,種類多樣、風格各異。此時期中西建筑文化趨于交融,形成了新的中國建筑體系——近代民國建筑體系,其建筑風格主要受到了西方古典主義、裝飾藝術、西方現代主義以及新民族形式主義建筑的影響,建筑技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剛剛登上舞臺的中國建筑師,一方面探索著西方建筑與中國建筑形式的結合,試圖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尋找適宜的融合點;另一方面又面臨著走向現代主義建筑的時代挑戰,總體來說,民國時期是中國近代建筑發展的鼎盛階段,也是中國建筑師成長的最活躍時期。但很可惜的是,這個活躍期十分短促,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就中斷了。從1937至1949年,中國陷入了持續了12年之久的戰爭狀態,這個時期成為了近代中國建筑活動的一段停滯期。
2、第二階段:1949年——1978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這之后的一段時期,建筑的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意識形態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新政權采取了“一邊倒”倒向蘇聯的外交格局。隨著蘇聯的援助以及援建的“156項”建設項目的實施,蘇聯專家分批來到中國,給中國帶來了生產、管理方面的技術和經驗,同時也將蘇聯的建筑觀念和建筑理論輸入到了中國。中國建筑風格開始受到蘇聯建筑的影響。所謂蘇聯式建筑是指蘇聯社會主義民族形式的建筑,建筑既有古典主義建筑的宏大,也有俄羅斯建筑的渾厚古樸;建筑具有紀念性和象征性,并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特征的建筑風格,例如今北京展覽館,建筑整體造型為典型的俄羅斯建筑形式。這個時期建筑的泛政治化使得中國建筑界中斷了與西方現代主義建筑運動之間的聯系,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又使這一時期的建筑實踐失去了20世紀20、30年代的那種建筑商業化和商品化的經濟基礎,因此建筑思想不可避免地在現代性共識上大大后退。
不過新中國成立后,建筑師們也開始了探索新的創作方向。20世紀50年代,在當時相對封閉的創作環境里,一些建筑師選擇放棄“官式”的建筑創作方向,開始把探索的目光轉向民間傳統的地域性建筑,從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形式之中尋求民族式的創作源泉,例如由建筑師徐中設計,地處北京長安街的外貿部辦公樓。除此之外的例子還有:天津大學教學樓、廈門大學建南大會堂等優秀作品。
總之,在1949年之后一段時期,建筑風格又有了新的變化。雖然此時現代主義建筑思想受到批判,但是現代主義建筑所體現經濟、功能的優勢仍然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需要,因此并沒有完全中斷其發展。
3、第三階段:1978年至今
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此時的中國與外部世界隔絕太久,因此國門一打開,當大量西方傳統與現代建筑觀念、創作思潮、設計風格紛紛登陸中國的時候,立即成為建筑師們效仿的對象。這一時期的許多作品幾乎涵蓋了當時西方的所有流派和流行思潮,一時間形成了傳統與現代、現代與后現代彼此交織、多元共生的局面,中國建筑受到了包括后現代主義、現代主義、高科技主義多種風格的影響,中國的建筑風格越來越傾向于多元的方向發展,更加豐富多彩。
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雖然改革開放給中國的建筑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如今中國還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建筑風格特色,對于國外建筑風格的學習更多地還是停留在形式的表層上,沒有真正將中國的精華與現代建筑相融合。當然中國建筑設計師們從未停止過對中國建筑風格的探尋。例如獲得2012年度普利茲克建筑獎的中國建筑師王澍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對于此次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的建筑——寧波博物館,幾乎所有評委都評價其“:根植于當地文化的底蘊,又能與傳統元素相結合”。對于中國建筑風格的未來走向,王澍先生也表示說:“盡管我們保護傳統,傳統還是會消亡。更重要的是,在保護傳統的同時,如何能讓傳統繼續有生氣地活著。”確實,對于現代中國建筑風格的探尋最重要的并非是建筑的形式問題,而是在設計建筑物時是否真正體現出了中國文化的內涵,要明白正是由于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文化的迥異,才最終呈現出了如此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建筑設計。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文化也會有所改變,就如意大利STUDIO建筑事務所負責人弗蘭克所建議的:“要觀察你的國家,每天都有新的變化,用你們像孩子一般好奇的眼睛去解讀這種變化,并且用自己的想象力去預測和分析將可能成為在你的國家被作為標志形象的未來潮流。”
4、結語
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外國建筑師開始在中國進行建筑設計。如雷姆.庫哈斯設計的央視大樓、ARUP公司設計的“水立方”等等,“西方”的設計幾乎涵蓋了當代中國所有的國家級項目。誠然,客觀來看這些建筑物的確有其令人著迷的地方,但是其中的一些所謂“西方”的設計與中國城市的本土的風格完全脫離,這種不和諧使得目前的一些城市像是一個五花八門“大世界”。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對于別的國家先進、合理的理念我們也要學會適當的接受和采納,但是適合于中國的建筑風格更應當來自于當代中國對于建筑的需求,建筑應是時代的、民族的、世界的,這樣建筑才可能不斷地發展,不斷地進步,才能創造出優秀的現代建筑作品。這對現在以及未來的建筑師們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中國建筑的發展和進步都是人們有目共睹的,因此對于中國建筑的發展我們應當充滿信心。
參考文獻:
[1]?? 潘谷西,中國建筑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 翟睿,新中國建筑藝術史,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
[3]?? 王俊杰,民國歷史建筑的文化價值性探析——以近代南京建筑為例,河南大學,2013.
[4]?? 周立,中國近現代建筑藝術風格流派分析,藝術百家,2008.
[5]?? 周靚,中國近現代建筑形態探索與過渡性研究,西北美術,2016.
[6]?? 楊濤、楊昌鳴、滕軍紅,“風格”的來源——150年中國近現代建筑探索的收獲,新建筑,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