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群
“僵尸企業”指的是那些喪失盈利能力、資不抵債、主要靠政府補貼和銀行不斷續貸維持經營的企業。持續虧損3年以上,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被外界普遍視為“僵尸企業”的認定標準。據中國人民大學相關課題組的研究,目前全國工業部門中“僵尸企業”數量約占工業企業總數的7.51%。分所有制進行統計,國有和集團企業中“僵尸企業”的比例最高。 本文僅以國有“僵尸企業”為研究對象。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17年《省政府工作會議紀要》公布的數據顯示,筆者所在的廣州地區目前共有國有“僵尸企業”1013家,其中省屬國有“僵尸企業”521家,市屬國有“僵尸企業”492家。
(一)“僵尸企業”財產清理的疑難問題
1.“僵尸企業”財產類型復雜。一般來說,“僵尸企業”在進入破產程序前均已進行過資產的清理與處理,到其進入破產程序時,多數已經沒有資產;有財產的,大多屬于進入破產程序前未能清理或處理的財產,其財產情況均比較復雜。這些財產主要包括:
一是存量公房。存量公房是由相關企事業單位管理、產權清晰且未房改出售的住房。廣州市從2000年1月1日起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全面實行住房貨幣分配。廣州市目前尚有2000多套存量公房待處置。
二是對外投資,“僵尸企業”對外投資持股的現象普遍,但是具體的持股情況不清晰;且多數對外投資的子公司工商登記狀態也處于吊銷狀態,不少處于存續狀態的也已基本停產停業。
三是境外資產。有些“僵尸企業”是中外合資、中外合作企業,其未清理的資產中難免存在境外資產。
2.財產信息缺失或不完整,財產線索不清晰。
一是“僵尸企業”的財務資料不齊全。進入到破產程序中的“僵尸企業”,大多成立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且幾乎都在2000年前后已停止經營。由于成立的時間長、停產停業的時間長(至今均停產停業逾二十多年),加之財務人員更替頻繁,或財務人員已退休、離世,大部分“僵尸企業”的賬冊資料不齊全。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年受理的僵尸企業案件104件中,有27家是無賬冊的,剩余77家有賬冊的企業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賬冊資料不齊全的問題。 這一問題使得管理人在進行破產企業的財產調查時無法全面掌握完整的財產線索,更無法從賬面上全面掌握破產企業的財產情況,進而導致財產清查工作難以開展。
二是財產信息不清晰或信息不對稱。“僵尸企業”有關財產的其他文書資料缺乏,有些僅存的資料顯示的財產狀況與現實情況差異很多,甚至存在不同的信息所反映的財產狀況完全相左。
3.政府部門對財產調查工作配合度低。有些政府部門對管理人的法律地位及破產清算調查工作的性質不了解,管理人即便反復溝通解釋、來回在各個部門間奔走,甚至持法院開具的調查令,也未必能查詢到有用信息。經濟發達、“僵尸企業”出清工作推進得好的城市,政府部門對管理人的財產調查工作支持度較高,欠發達地區的政府部門對管理人的調查工作支持度較低;涉外財產需到境外進行實地調查,當地政府部門及企業配合調查的程度就更低甚至完全不予支持。
4.財產清理工作量大,無法達到快速出清“僵尸企業”的要求。“僵尸企業”高效出清通常要求管理人在3至6個月內結案,但如果“僵尸企業”財產情況復雜的,財產清理工作量極大,往往無法達到快速出清僵尸企業的要求。而“僵尸企業”出清速度又是管理人報酬核定的最重要指標,這就使得管理人往往付出了很多時間精力,管理人報酬卻極低,這大大打擊了管理人的積極性。
(二)“僵尸企業”財產處置的難點
1.財產價值低,變價成本高,變價難度大。“僵尸企業”殘存的財產,一般價值都不高。如殘留的房產,一般為存量公房和集體所有的僅有長期使用權的房產。這些房產一方面多為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房產,年代久遠,破且舊,市場價值不高;另一方面存量公房權屬證明缺失,要補齊權屬證明后才能過戶,手續繁雜;再一方面存量公房的土地出讓金及其他稅費的繳納情況不完全清晰,貿然處置有可能出現變價款還不夠清償土地出讓金及稅費的問題。如果是建于集體所有土地的房產,購買對象為特定符合條件的對象,變價時受限。
2.“僵尸企業”財產的處理或存社會穩定隱患。如大部分存量公房仍有職工或其他人員居住。要處置存量公房,就要妥善解決現有居住者的居住問題,否則容易引發社會矛盾,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一)仔細梳理僵尸企業的財產情況
首先,以審計報告和財務資料為基礎,初步掌握企業的財產情況。
雖然大部分國有僵尸企業進入破產程序時,賬冊及其他財務資料已不齊全,但是,管理人在進行資產清查時,仍應從現有的財務資料入手,初步掌握破產企業的財產情況;同時,根據審計機構的審計報告,進一步挖掘破產企業的財產線索。
其次,重視與僵尸企業或其主管單位的相關工作人員的訪談工作及接管工作,盡可能讓這些工作人員提供詳盡的財產線索及全面交接破產企業資料;若出現個別工作人員不配合管理人調查的情況,可以尋求法院支持,由法院予以協調或采取相應司法措施。
再次,根據初步梳理的財產情況對財產分門別類,并制定財產清理方案,有序地開展財產清理工作。
(二)多途徑、全方位地開展財產清查工作
基于國有僵尸企業財產信息缺失的困境,只有多途徑、全方位地開展財產清查工作才能確保財產信息完備。
首先,要全面收集財產信息,并進行有效分析。以筆者辦理SY公司破產清算案的經驗為例,在接管SY公司時,SY公司的主管單位告知管理人SY公司已無財產。但是管理人進行盡職調查時,從房地產檔案館查詢的結果顯示,該公司名下存在8個地址上有大確權的房產。依據這一財產線索,管理人向房地產檔案館申請查詢該大確權地址下的所有的房產的更加詳細的資料。房地產檔案館第二次出具的資料顯示,SY公司已有30%的房產已過戶。同時,管理人對SY公司的400多份房屋銷售合同、買賣合同、房改合同逐一查看、梳理,并將梳理的信息與房地產檔案館出具的信息進行比對。比對后發現,銷售合同、買賣合同、房改合同顯示的業主信息與房地產檔案館出具的信息差異較大。這意味著僅有房改合同并不能魯莽對房屋的權屬情況進行確認,需要前往房地產檔案館進一步核查。
其次,要深入開展實地調查。對有線索的財產要深入地開展實地調查,這在房產調查中尤為重要。實地調查主要為了了解財產實物是否存在及其現狀。一旦查詢到破產企業在房地產檔案館登記信息中有房產,就應前往現場了解情況,特別是登記信息中只有大確權信息的房產,應到實地調查登記信息中顯示的房產地址與現場地址是否一致,現在是否仍為登記信息表中登記的地址(因為房產開發報建時在不動產登記中心登記的地址多數為自編號,建成后大部分自編號均改為新的地址);大確權下的地址中存有房產的棟數,每棟房產的層數,每層的物業單元數。
登記在僵尸企業名下的房產由于建成年限已久,多數沒有物業服務公司和管理處。若管理人不能順利進入現場勘查,可通過當地居委會了解該處房產的情況,同時讓居委會工作人員協助管理人進入建筑物內部,走訪和查看有疑問的房間,對現場情況進行拍照及視頻取證。對存在權利異議的,張貼權利告知書,要求持有物業的權利人向管理人主張權利。
(三)耐心與政府部門溝通協調,以高質高效取得調查結果
對部分不配合管理人調查工作或配合度低的政府部門,管理人要耐心做好解釋工作,以期高質高效完成調查工作。
涉及到情況復雜的財產的調查,通常無法一次便完成調查工作。對于相關部門不予以支持的,管理人應不厭其煩地與房地產檔案館、國土規劃與自然資源局、住建局、市場與質量監督局等部門進行解釋、溝通、協調;若經解釋、溝通后仍無法取得支持的,管理人可向人民法院進行匯總,請人民法院予以協調。
(四)靈活均衡地開展財產處置工作
關于“僵尸企業”破產財產的處置,目前還沒有系統詳盡的法律規定,同時在實踐中亦缺乏指引性的案例,因此,處置破產財產時,不僅要嚴格依照破產法開展清算工作,同時也要熟悉相應的政策制度,均衡各方當時的利益,既要維護好債權人的利益,又要考慮社會效益,實現民事權益的同時維護好社會穩定,以靈活的方式處置破產財產。
第一,要以法律和政策作準繩。現行破產法作為“市場經濟憲法”,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完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其相關制度仍比較籠統,因此,在破產清算實踐中的具體問題不僅要依靠破產法,同時也離不相關規章政策。例如在處理存量公房時不能簡單地像處置其他破產財產一樣直接公開拍賣。
第二,平衡債權人、債務人與特殊案外人的利益,實現社會公平與社會穩定并存。例如在處置存量公房時,要考慮現有居住職工的利益,如職工放棄優先購買權,應考慮協助職工辦理租住公租房。
第三,以靈活的變價方式處置財產。如處理存量公房時,由于需要交納土地出讓金及各項稅費,可能導致存量公房的售房價款不足以交納相應稅費,處置成本高于處置收益,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將存量公房轉讓給破產企業的上級主管單位,同時協調稅費的減免和維持原有居住的職工的居住現狀。又如經過評估后,發現破產財產不足以支付破產變價費用,或者財產變價費用可能高于財產變價收入的,管理人可以經債權人會議表決通過后,選擇拍賣以外的方式變價,如通過與買受人議價后變賣。議價變賣的方式大大節省了評估費用及拍賣費用,且能夠將程序化繁為簡,省去了冗長的評估時間及拍賣時間,有助于提升破產清算的效率。
吳學安.構建“僵尸企業”退出市場的法律機制[N].證券時報,2018年4月3日.
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僵尸企業”司法處置疑難問題研究[J].法治論壇,2018(51).
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國有僵尸企業司法處置之廣州路徑[J].人民司法,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