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菁
隨著“十九大”精神的不斷推進,社會治理的重心開始向著基層的方向實施延伸。對基層社會治理來說,主要涉及的是人民群眾的根本性利益。基層社會治理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人民的生活質量與改革成果的共享。需要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重視基層社會治理,破解社會難題,讓人民群眾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1]。在實踐的過程中,基層才是社會治理的重點和難點。新時代轉型的過程中,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面臨著重要的機遇和挑戰 。例如:公共服務不均衡的問題、貧困方面的問題、公共安全問題、突發實踐問題等。如果不能針對性的創新,那么就可能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短板。因此,基層社會治理將如何創新?需要把握社會協同治理的具體路徑是什么?就成為了目前形勢下需要探究的重點。
(一)有利于提高社會治理的針對性
從一定的程度上看,創新基層治理屬于深化改革類的工程項目。可以很好的解決區域和城鄉、領域發展等問題。滿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內容的建設需求[2]。從另外一個視角看,需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破解一些弊端的問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要方式,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理清社會公共問題。解決績效不佳的問題,使用精準化的治理策略,去除基層“假問題”,感知到問題的本質,關注群眾的焦點,針對問題,制定出有效的提升措施,保持有序的社會發展秩序。
(二)有利于提高社會治理的時效性
從一定的程度上看,我國綜合國力開始不斷的增強,世界的影響力也開始不斷的提升,人們的生活也開始向著多元化的趨勢實施延伸。面對國情的復雜,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問題就呈現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這個時候,基層的社會治理問題就迎接來了挑戰。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理清時代的脈搏,才可以立足實際,創新基層治理方式。例如:現代化社會發展的今天,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人人都是“麥克風”。傳統理念下的監管、推責、遮掩等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的發展路徑,需要在創新治理的基礎上,向著多元化融合的方向實施延伸[3]。從線下向著線上的方向實施轉變。鄉村社區需要在實時性監控的基礎上,從源頭上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規。
(三)有利于提高社會治理的參與性
從目前的視角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需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具體的要求,在深化改革的基礎上,加大基礎建設,滿足現代化的基礎上,加大深度和廣度的治理。例如:“打老虎”“拍蒼蠅”“殺細菌”等問題[4]。需要在凈化社會的基礎上,推動社會的公眾參與,暢通道路,凈化社會治理環境,保障民生,維護正義,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
(一)基層黨建引領弱化
社會治理需要在基層的基礎上,安吉達創新建設,彌補短板、軟肋。農村基層黨組織屬于各項工作實施的核心,需要在群眾切身的利益基礎上,實施政治功能的弱化。在實踐的過程中,認識到一些偏離的問題和虛化、弱化、邊緣化的問題。當組織的核心領導的主要作用在實踐的過程中發揮的并不是十分的明顯。另外,經費、人員、場所等內容出現了不配套的問題,“廣而不強”的問題也呈現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5]。黨員“掛空”的問題和居住地不匹配的問題也突出體現出來。基層黨員服務意識的弱化,讓黨體育群眾之間的距離出現了弱化。當先鋒隊的模范帶頭作用得不到有效的發揮,那么就沒無法跨越群眾心里的那道門檻。
(二)治理創新發展滯后
從現實的視角看,科技的發展需求創新,民族的進步需要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也不例外,也需要在創新的基礎上不斷的與時俱進。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部分街道或者是鄉村出現了社會治理落后的問題。正是這些問題的出現,導致不能順應時代的步伐,并且還有部分的地區出現了“官本位”的思想。與群眾之間的溝通性不足,群眾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的發揮。“滅火式”治理方式,需要在源頭的基礎上,分析社會輿情不足的問題,之后針對問題,惠及民意[6]。但是,實踐的過程中,治理方式單一,社會輿情不足,互聯網思維不足。
(三)防控能力相對較弱
基層社會治理的過程中,需要務實基礎,加大信息化建設和工業化建設、城鎮化建設。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不少農村的青年都外出動打工,留守婦女、老人、兒童的數量開始不斷的提高。例如:網絡詐騙、傳銷活動、侵權事件、犯罪等問題就開始頻繁的出現,不僅影響了農村社會的安定,也影響了基層社會的治理。
(四)公共服務供給不足
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視角看,主要是為了滿足現代化的發展路徑,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加大基層治理的效力。在城鄉發展的路徑當中,分析有效的建設后盾,探究受到限制的內容。分析服務中供給不足的問題,分析水平較低的問題,以此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另外,從本質上看,人們群眾更加關注的是住房相關的問題,教育相關的問題,養老醫療相關的問題,社會保障相關的問題等。從目前的形勢上看,公共服務還存在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導致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了損害,不能滿足現代化的發展需求。
(一)“黨建 +”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
從目前的形勢上看,針對基層社會治理黨建的弱化問題,只有積極的探索創新新路徑,才可以優化基層治理路徑。隨著“十九大”精神的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核心關鍵就是在于黨。基層社會治理需要在黨建的基礎上,保證不偏離,在精準化的視角上,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任督二脈”。另外,還需要相關的人員,秉承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思想,使用基層黨建的優勢,提高社會治理的創新性。構建黨建示范,找到之間的問題和差距,彌補短板問題,將基層黨建工作真正的融入到基層的治理全過程當中,以此來滿足“以點帶面,從線到面”的建設效果。另外,在創新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的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力量,發揮社會治理過程中的領導作用。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需要在“黨建+基層治理”的視角上,完善基礎框架,提高政治地位與影響力。解決社會難題,牢固基礎,滿足基層社會治理的“金鑰匙”“壓艙石”的根基建立。
(二)“互聯網+”創新基層治理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進一步延伸,“互聯網+”就呈現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這個時候,就需要相關的人員,使用“互聯網 +”的主要力量,從眾多的社會治理信息當中,甄別、 分析、 提煉、評估、反饋各種信息[7]。采集共享數據,服務于人類的生產,為社會治理提供有效的“智慧”支撐。之后,需要相關的人員和部門秉承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思想,使用“互聯網+”技術,增強群眾的參與性,從“被動多”向著“主動多”的方向實施有效的延伸。例如:部分地區在出現突發性輿情的時候,實施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通過手機 APP 就能實現網格內疫情防控,聚焦居民“心之所想”,建立“社情民意日志”臺賬。使用“互聯網+”技術,微信群宣傳等方式,協調發展,加大基礎建設。構建人人參與的自治共治格局,做實“最后一公里”精細化服務。在 “市-區-街”的基礎上向社情民意服務體系實施完善,構建“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將社區放權作為契機,優化資源配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新鄉賢+”激發基層治理動力
從現代化的視角看,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鄉村老齡化、邊緣化、空心化等問題也就呈現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從魅力鄉村建設提出之后,就需要在創新的基礎上,分析新鄉賢的社會治理問題。在 “新鄉賢+基層治理”的視角上,設立道德標桿和精神榜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就可以化解矛盾,呼吁鄉賢回鄉,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有效的人才延伸基礎[8]。
(四)“社會組織+”擴展基層治理活力
在現實的生活當中,人們更加傾向的就是美好的社會生活。社會組織屬于社會治理的載體,可以在特色的基礎上,整合社會資源,打造群眾治的建設,形成多元化的社會發展趨勢。在“民間性”和“草根性”的特征下,提高與群眾之間的溝通性,激活基層社會的活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基層社會治理屬于社會治理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需要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基礎上,秉承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思想,分析利益相關為導向,切實調動公眾參與的主要力量,相互交錯、協調發展。在新時代“四+”模式的基礎上,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路徑。“小窗口”搭建“大平臺”,實現大家共同的“中國夢”。
[1] 毛文璐.全面從嚴治黨新形勢下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研究[J].寧夏黨校學報,2017(5).
[2] 黃天柱,張海航,朱朝寅.黨組織主導的基層協商機制探討——以寧波北侖區大碶街道區域協商議事制度為例[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7(3).
[3] 鄧濤,趙懿.找準著力點——依靠群眾路線與應對四大考驗的關系[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8(3).
[4] 楊團.由鄉村基層治理到國家治理——韓國農協結構性市場化改革的根源與中國啟示[J].探索與爭鳴,2018(2).
[5] 孫寶林.我國基層協商民主的現狀與未來發展[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1).
[6] 張穎,楊靜.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著力點”[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7(10).
[7] 陳浩,許鴻坤.“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產生的背景及應對[J].中國鹽業,2017(20).
[8] 蒯正明,胡珺.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中強化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的四大路徑[J].探索,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