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升平
婦女的平等工作權的保護不容樂觀。在勞動力市場資源配置中,婦女的平等工作權受到侵犯的原因通常有三點:一是從社會心理出發,封建禮教“重男輕女”觀念流毒深遠;二是從生理角度考慮,婦女體力較弱;三是從社會現狀來說,婦女要承擔“女主內”的家庭責任。基于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婦女的平等工作權必須被嚴格保護。
婦女平等工作權是一項基本人權。聯合國1981年9月3日生效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中規定:“締約各國應采取一切適當措施,消除在就業方面對婦女的歧視,以保證她們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享有相同權利”。我國《憲法》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就業促進法》規定:“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勞動權利”。現階段我國已經形成了憲法、專門法、部門法、行政法規及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及政府規章的立法保障框架。[1]婦女平等工作保護內容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規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國,婦女就業受到歧視的現象層出不窮。例如,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限定男性、要求婦女進行孕檢、詢問是否結婚的情況。有電子競技職業戰隊在招聘視頻剪輯員時,在招聘海報上明確注明“僅限男生”。2019年柳州市“春風行動”專場招聘會現場,柳州明宇機械有限公司招聘會計崗位,雖然沒有性別要求,但明確提出應聘者要“已婚已育”。
婦女平等工作權在傳統的社會權利保護體系中,無法獲取充分的保障。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突飛猛進,人類正在進入一個數字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場域中,“數字人權”脫穎而出。[2]與數字時代相比,“舊時代”對侵犯婦女平等工作權的現象缺乏高效率應對措施。
(一)舉證困難——難以證明就業歧視
在民事訴訟中,符合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的證據是確認法律事實的關鍵。基于婦女維權積極性升溫的時代背景,鮮有企業在招聘時明確注明就業歧視類招聘要求,企業就業歧視有著明顯的隱蔽性特征。就業歧視證據的獲取難度加大,使得婦女難以維權。
(二)維權成本過高
影響維權積極性的兩個關鍵點在于:一是維權消耗的時間,二是維權所負擔的法律服務成本。婦女就業歧視維權的途徑通常有協商、調解、訴訟、監察舉報投訴、信訪等。在以上所述的維權途徑中,通常看來,協商效率最高。但是勞動者與雇主并非平等協商的關系,勞動者在與雇主交涉過程中多處于被動地位。在調解手段中,政府勞動部門居中調解,勞動者的弱勢地位得到改善,但是婦女多缺乏專業的法律知識,最終調解結果難言理想。在其它的途徑中,維權成本居高不下。以訴訟為例,我國法律規定的審理時限較長,再加上我國基層法院每年的積壓案件嚴重,造成案件的辦理效率不高。就業被歧視婦女,通常收入較低甚至沒有收入,難以承擔高昂的律師費。
(三)維權意識不足
針對婦女遇到就業歧視情況時如何處理,筆者發放了問卷調查訪問。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100份,共收回95份,僅有20份表明遇到就業歧視問題時會積極維權。
(一)經濟發展困境
歧視婦女工作的不公正現象大量出現,歸根結底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原因。隨著全球經濟下滑,中國在就業方面也遇到一些挑戰。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不少企業并不缺乏勞動力,用人單位的可選擇性更多,并不愿意選擇用工成本更高的婦女員工。
(二)法律知識較為枯燥
法律知識較為枯燥,非經專業訓練,人們很難準確理解并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熟練的運用法律手段維權包含對于準確理解法律條文的內涵、恰當的梳理維權處理思路、恰當的運用維權手段等。我國對于婦女就業平等保護的法律規定內容繁雜且散布于不同的法律文件之中,對于非專業人士去找尋法律依據并熟練運用法律手段維權存在著巨大的難度。
(三)受制于技術條件,傳統司法審判效率較低
在“舊時代”,數字技術運用較少。鑒于電子數據容易作假,法院一般比較謹慎信任此類證據。但是,電子數據的運用對于提升判案的效率會有積極作用。
(一)積極發展數字技術,促進經濟發展
數字技術的發展會給社會經濟結構帶來新的變化。一是新技術的進步會淘汰落后的崗位,造成一定程度的技術性失業。二是新技術的發展會給社會提供新的崗位。雖然新技術發展會帶來失業問題,但是淘汰的多是體力型崗位,比如智能機器人的應用會大量代替人類,該類工作婦女從業人員相對較少,沖擊有限。同時,新技術給社會提供的多為非體力勞動崗位,婦女體力弱的不足之處就得到彌補,因此新技術的發展會給婦女就業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經濟的發展會讓社會有更多的物質財富處理社會問題,包括婦女的就業歧視問題。
(一)法院庭審互聯網化
在數字時代,互聯網技術可應用于庭審。互聯網庭審有著巨大的優勢:一是互聯網庭審效率更高;二是互聯網更有利于實現庭審的程序正義。互聯網庭審將會使參與人忽視空間距離,使得庭審更加方便。婦女就業歧視的案件的維權率將會提升,促進凈化中國就業環境。
(三)建立數字婦女就業信息平臺
由政府或婦聯推廣建立婦女就業信息平臺。該平臺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就業歧視信息展示模塊。在本模塊平臺提供與婦女就業歧視相關消息、國家法律法規、案例等,以供婦女就業工作得到足夠多的信息。在本模塊,信息展示部分可以加入圖片、視頻等材料,用以給需要的婦女提供知識。其中法律與政策文件應該避免被枯燥的展示,應該按照婦女就業的實際步驟進行提供信息。這樣的展示方式更容易被理解運用。
第二部分是投訴及反饋模塊。在本模塊,婦女可以將就業遇到的歧視問題進行投訴,包括但不限于招聘、工作等環節遇到的問題,投訴將由專人負責,最終給予及時反饋。在本部分可以加入企業評價模塊,對于表現良好的企業展示“紅榜”,對于表現不好的企業展示為“黑榜”,信息向全社會公開。對于“黑榜”企業,企業應予以定期匯報相應的信息。
第三部分是法律援助模塊。在該模塊,提供法律援助服務,由律師或者人工智能為婦女提供法律咨詢,其中人工智能負責最開始的對接,當人工智能無能為力時,轉由律師負責。
(四)加強在線教育發展
在線教育平臺對于解決婦女工作技能與工作需求不匹配的重要手段。在線教育平臺有著傳統線下教育不可比擬的優勢,第一,在線教育借助移動互聯網,使得教育突破了地理空間的限制;第二,在線教育使得學習者并不限制于特定的時間,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間學習;第三,在線教育的資源更加豐富、方便易得。因此,雖然很多婦女要承擔家務、養育等家庭責任,但是在線教育的發展可以讓婦女獲得方便的學習機會。我國現階段的在線教育平臺有視頻平臺“中國大學MOOC”、網易公開課平臺、騰訊教育等,也有喜馬拉雅為代表的音頻平臺。在數字時代,可以借助VR虛擬現實技術,讓教育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在現階段,存在社會招聘單位過于看重應聘者的學歷的現象。這需要國家和社會共同解決問題,一是國家與社會應形成重能力的輿論導向;二是國家應授權在線教育平臺發放有含金量的學習憑證。當在線教育得到社會得到社會認可后,婦女在其中學習的成果自然能夠有利于應聘職位。
(五)借助大數據尋找立法熱點
在數字時代,社會的信息獲取能力大幅度提高,相關部門可以借助大數據及時整理社會動態,將社會熱點及時進行評估,視其具體情況決定是否立法。
(六)宣傳性別平等意識
在舊時代,宣傳手段較為生硬,多為墻上印刷、報紙以及電視節目宣傳口號。在數字時代,性別平等意識的宣傳可以更加多元化,貼近生活。可以嘗試在受大眾歡迎的節目中軟性植入性別平等的觀念,使得性別平等的觀念潛移默化影響大眾,從而在社會中形成良好的性別平等氛圍。
(一)信息安全不能完美保障
信息安全的保障需要國家綜合運用法律與道德手段。近年來,信息泄漏的事件屢見不鮮。在數字時代,數據的獲取更為方便,但是數據的安全問題始終是數字時代的阿喀琉斯之踵。我國對于信息安全規制的法律有《網絡信息安全法》,對于信息安全進行了全方位的法律保護。然而,法律規定并不能杜絕信息泄露的風險。如果婦女投訴的信息不能被保護,會給投訴者帶來障礙。信息安全保護還需要借助更高的技術手段,比如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對于信息安全的保護將會有重大的作用。不同于以往的中心數據存儲,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技術手段,將信息分散存儲在不同的服務器上,更利于保護信息安全。但是技術手段的進步并不能完全杜絕信息泄露、刪改等風險,信息安全需要全社會共同維護。
(二)信息真實性存疑
數字時代,虛假信息不僅會帶來惡劣的社會影響,還會給庭審證據認定帶來困擾。近來,“AI換臉”技術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AI換臉”技術可以替換視頻中的人臉。此類以假亂真的技術運用不當,會給社會帶來嚴重后果。比如,婦女投訴企業就業歧視問題,企業依靠強大的技術支持,可以捏造虛假的證據,而非專業人士,幾乎難以辨別數據的真假。同樣,婦女也可能通過偽造虛假的電子數據,給企業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信息真實性問題,將長期困擾“數字時代”。
(三)“信息爆炸”
大量出現的歧視信息,會稀釋人們對于個案的關注度,造成監督失位,不利于個案公平的維護。
在數字時代,婦女的平等工作權利將會獲得更好的保護。但是對于如何解決數字時代產生的新問題,則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朱力宇,葉傳星主編.人權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50- 251頁.
[2] 張文顯.新時代的人權法理[J].人權,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