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王廣斌


[摘要]消費扶貧是社會各界參與扶貧的重要途徑,但絕不是短期行動,關鍵是要以此為契機,提高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和產業適應市場發展的能力,建立穩定的消費扶貧長效機制。通過分析建立農產品消費扶貧長效機制的必要性,以普洱市為例,探析了普洱市從“供給側”“需求側”協同發力建設農產品消費扶貧長效機制,開創了“紅配綠”的特色消費扶貧模式,依托“互聯網+”,開展數字經濟工作等,最后闡述了農產品消費扶貧長效機制的實施策略,以期能為其他貧困地區開展消費扶貧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消費扶貧;長效機制;農產品;普洱市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2018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將消費扶貧納入國家扶貧引擎和政策體系,突破區域探索和實踐的局限性,推動消費扶貧在更廣泛領域發揮更大作用,積極倡導全國動員。消費扶貧是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購買商品和服務實現扶貧的一種方式,也是社會各界參與扶貧的重要途徑。2019年3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由其牽頭的《消費扶貧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2020年行動方案》,規定各部門要統籌產銷,切實解決貧困地區的農產品滯銷問題。此外,今年的COVID-19疫情對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負面影響,擴大國內市場的消費是正確的做法。然而,消費扶貧并非一刀切,關鍵是要以其為契機,提高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和產業適應大市場的能力,建立穩定的消費扶貧長效機制。
1農產品消費扶貧長效機制的必要性
1.1貧困地區缺乏農產品品牌意識
許多貧困地區長期以來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農產品品牌意識淡薄;二是優質無公害農產品不好賣,甚至賣不出去,導致貧困地區無法脫貧。如國家級貧困縣汪清縣是著名的木耳之鄉。然而,木耳的生產成本在40元/kg以上,收購價卻不到60元,市面上同樣品質的木耳售價達到160-180元/kg。當地優質木耳價格偏低,主要是因為市場培育和推廣不到位,龍頭企業帶動不了,導致知名度低。
1.2貧困地區農產品物流成本高
由于地處偏遠,貧困地區在產品分類、倉儲保鮮、包裝、網絡建設與物流效率等方面落后。農產品運出貧困地區的物流費用高且儲存效果差,加上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差,從而導致農產品進人大市場困難。
1.3農產品中間商存在“以次充好”現象。
目前,市場上有很多“李鬼”擾亂市場。優質的農產品被中間商收購后,卻與其他同類劣質農產品混在一起銷售。想要購買特色農產品的消費者,面臨人為高價、欺詐等陷阱。這種現象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利益,也影響了貧困地區農戶的收入。
1.4農產品銷售聲譽受損
消費扶貧不能僅看成是一種公益行為,更是一種經濟行為。在以往的消費扶貧行為中,貧困地區出售的特色農產品存在質量不高、產量不大等問題,使當地的農產品銷售聲譽受損,不僅影響了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對消費扶貧的可持續發展也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2普洱市農產品消費扶貧長效機制探析
2.1普洱市概況
普洱市是一個集邊疆、民族、貧困、山區于一體的城市。2019年,普洱市共有貧困村351個,脫貧4.02萬戶、14.22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8年底的8.12%降至0.9%。全市4個“直過民族”中97.5%的貧困人口脫貧,8個人口較少民族中95.5%的貧困人口脫貧。普洱市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具有“一市通三國,一河連五鄰”的獨特區位和優質農業特色資源優勢。普洱市把消費扶貧戰略作為幫助普洱市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實現增收的重要途徑。消費扶貧也是社會各界參與到扶貧工程的重要途徑,促使貧困地區的特色農產品能賣出去,也是消費者的消費在質量上得到保障。
2.2聚焦“需求側”、“供給側”,創新消費扶貧方式
普洱市圍繞消費扶貧的“需求側”和“供給側”,創新多種的消費扶貧方式,積極拓展消費扶貧產品銷售渠道,提高特色農副產品供給水平。圍繞消費扶貧的“需求側”,實施商場超市直銷、食堂幫扶銷售、電商銷售安排、宣傳推廣展、市場主體主導銷售、農業旅游等帶動銷售,全面促進銷售渠道的拓展和穩定;圍繞消費扶貧“供給側”,完善目錄管理,加強品牌管理,完善流通體系,提升農產品供應水平(見圖1)。
2.3推進“紅配綠”,煥發消費扶貧活力
2.3.1政策紅利+銷售“綠色通道”。云南省發布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方案,推進對貧困人口持續扶貧和貧困地區長遠發展,鼓勵全社會通過消費參與扶貧,拓寬農產品和服務消費渠道,為提高貧困地區農產品供給和質量提供了政策紅利保障。通過合作和平臺建設,又有銷售“綠色通道”。例如,上海市金山區推出展銷活動、公共餐飲、扶貧禮盒、文化旅游推廣、社會救助等措施,幫助普洱市貧困人口脫貧。浙大通過將農產品引入景東縣學校食堂和超市,以電子商務平臺等一般方式鼓勵校友企業“以買代幫”、“以購代捐”,參與扶貧消費和電商平臺農產品推廣,讓更多來自景東縣的優質農產品進入浙大,進入江浙市場。普洱市設立國有農特產品商貿公司,引進阿里云生態、技術、資源,借助微信商務和傳統電商平臺,進行直播銷售,加上社區直銷,促進農產品網上銷售一體化,構建新型農產品零售業態。將消費扶貧納入“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活動,鼓勵企業通過“以買代幫”、“以購代捐”等方式向貧困地區購買產品和服務幫助增加貧困人口的收入,使貧困地區的農戶擺脫貧困。
2.3.2網紅帶貨+綠色生態產品。互聯網名人憑借商品聚集流行,綠色生態的基礎是堅實的。網紅經濟之所以能聚攏超人的人氣,不僅是憑借“網紅”的出色表現,更因為普洱市綠色生態農產品品質優良。普洱市物產豐富,擁有大量優質、無公害的特色農業資源。普洱市按照“全鏈條、網絡化、嚴格標準、可追溯性、新模式、高效率”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從原產地到消費者的冷鏈物流標準化體系。以優質、安全、綠色為指導,共同打造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提高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例如,西盟佤族自治縣副縣長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向數百萬網民推薦其天然蜂蜜產品。據統計,西盟縣共銷售產品3.9萬件,總銷售額237.4萬元。這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推廣“網紅帶貨”的一個縮影。如今,在普洱市,帶著商品的“網紅”已經成為一支由領導干部、民間專家和真正的農民組成的隊伍,形成了一支多領域、多層次的網絡名人隊伍。綠色生態品牌贏得了全國消費者的青睞。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一批批綠色生態產品被搶購一空,足見普洱農產品在市場上的受歡迎程度(見圖2)。
2.3.3依托“互聯網+”,開展數字經濟工作。依托“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積極引入技術團隊,共同建設連接南亞和南亞的國際數字信息平臺,進一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普洱市高度重視數字經濟工作,目前圍繞云南高原部分縣域特色產品和福建戰略,結合阿里、技術、資源優勢,借助網紅商業模式導人和實踐,在一個區域內優質產品走出去,拓展市場,打造更多貧困山區的優質產品,讓更多國內消費者關注扶貧,關注普洱,助力普洱脫貧致富。
2.3.4推廣“消費扶貧+助力防疫”模式,克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受COVID-19疫情影響,全國各地農產品銷售困難。普洱市紀委所屬的高保縣景谷縣孟坂鎮寶羅村檸檬、西番蓮等水果運輸銷售渠道受阻。普洱市紀委實地了解情況,迅速采取行動,及時研究解決產品滯銷問題,積極推進“消費扶貧+助力防疫”模式。一方面,普洱市紀委工會倡導群眾購買農產品;另一方面,全市由紀委黨委和有關部門推進農產品銷售與超市的對接,暢通生產、銷售和供應的道路。
3農產品消費扶貧長效機制實施策略
3.1確保政府機構和社會服務機構在消費扶貧中發揮主導作用
各級政府機關和社會服務機構等要率先參與到消費扶貧中,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在貧困地區購買產品,優先聘請貧困地區人員,自發到貧困地區和貧困地區購買產品,引導員工到貧困地區旅游。并積極尋求與東部沿海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建立長期穩定的農產品供銷關系,建立勞動力精準對接機制。
3.2鼓勵企業在消費扶貧中發揮主導作用
企業是消費扶貧的先鋒。鼓勵企業通過“以買代捐”、“以購代幫”等方式,向貧困地區購買產品和服務,擴大貧困地區農產品的銷售和人員的就業。在進一步打破貧困地區產品流通銷售瓶頸,進一步提高貧困地區產品和旅游服務供給質量方面,企業有很大的參與空間。比如,在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中,電子商務平臺可以與互聯網企業協同發揮作用,利用流量優勢,解決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農畜產品銷售問題。在提高服務供給質量方面,龍頭企業發揮“龍頭”的作用,農村合作社也是重要參與者。“農戶+合作社+企業”的模式可以為貧困人口提供支持,分享扶貧紅利消費。我們引導和支持一批以打通供應鏈為主要目標的消費扶貧示范企業,形成農產品從田間到田間全鏈條的聯動。大力發展網上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多種形式的農產品線下產銷,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減少農產品銷售中間環節,實現生產、流通、消費的雙贏。
3.3共同打造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聯動“六鏈”
貧困地區農戶生產的特色農產品要有自己的“身份證”。要建立長效消費扶貧機制,資金鏈、政策鏈、人才鏈、企業鏈、產業鏈、創新鏈、“六鏈”銜接,主導技術、人才、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發揮疊加效應,推動特色農產品市場化,助力脫貧攻堅,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地方經濟穩步發展。
3.4推進物流體系建設,線上線下聯動
解決貧困地區在交通、基礎設施、營銷推廣等方面的劣勢,不斷完善三級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建立三級農村電商營銷體系和管理機制,提升電商服務站點功能,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形成完整的線上線下產銷體系,為經濟不景氣的產品提供“銷售渠道”。動員全社會幫助緩解消費扶貧壓力,由“輸血”向“造血”轉變,加強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幫助低收入農民走出困境貧窮致富。合理的農產品價格和差別化定價,以農產品質量為基礎,為消費者提供質量保證。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開展消費扶貧 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J].山西財稅,2019(01):27-29.
[2]劉娟.我國農村扶貧開發的回顧、成效與創新[J].探索,2009(04):87-90.
[3]王文龍.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競爭力提升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6(08):80-86.
[4]汪旭暉,張其林.基于物聯網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構建:框架、機理與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01):31-41+163.
[5]張強,劉秀蘭,呂政.淺談勝大超市消費扶貧創新做法[J].商場現代化,2019(11):5-6.
[6]郭敏,周雅欣.品牌聲譽對農產品網絡銷售的調節影響——基于在線評論的內容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20,59(05):152-156+164.
[7]趙曉華,巖甾.綠色農產品品牌建設探析一以普洱市為例[J].生態經濟,2014,30(11):93-96.
[8]陳春艷,馮宇彤,廖望科,等.滇西民族貧困地區特色農業“互聯網+”升級能力研究——以普洱市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1):191-192.
[9]厲亞,寧曉青.消費扶貧賦能脫貧攻堅的內在機理與實現路徑[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9,40(02):3-7.
[10]消費扶貧政策呈現六大亮點 助力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J].農民科技培訓,2019(03):4-6.
[11]陳前恒.消費扶貧:架起城鄉需求的橋梁[J].人民論壇,2019(23):80-82.
[12]卞瑞鶴.消費扶貧,開啟脫貧攻堅“雙贏模式”[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19(02):14-16.
[13]林海華,林海陽,林青青,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探討[J].農業科技通訊.2010(07):123-124.
[14]肖松,孫娟,查晶晶,等.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鏈構建與實現路徑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19):3745-3749+3753.
[15]張喜才,蘇驛婷,孫偉.電商時代農村物流網絡存在的問題及頂層設計探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8(07):130-132.
[收稿日期]2020-07-09
[作者簡介]馬莉(1997-),女,山東日照人,碩士山西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
[通訊作者]王廣斌(1960-),男,山西萬榮人,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