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我國保護糧食安全的一項重大舉措,對于高標準農田項目進行前期建設條件分析為高標準農田項目的科學開展具有重要意義。選取撫順縣救兵鄉通什村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為研究對象,分析項目開展的限制因素并提出相應解決對策,為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地整理;建設條件;撫順
[中圖分類號]S-03
[文件標識碼]A
耕地資源是人民得以平穩生活的基本保障,同時,充足的耕地資源也是國家不斷向好發展的基礎。我們國家雖然幅員遼闊,但是人口基數大,中等和低等的耕地較多,高達總數的67.35%,基本國情為“人多地少、耕地本底水平總體不高、適宜耕種的土地相對匱乏”。而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我國耕地資源的精華所在,如何科學的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關乎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因此,本文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進行分析,為科學的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提供參考。
1基礎設施條件
1.1道路交通設施
項目區現有104省道、沈通線、撫清線等主要交通干道,并且與鄉級和村屯道路相連,交通網絡基本構成。通過田間道路與村級、鄉級、縣級公路網相連,與外圍干道形成交通運輸網,適于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運輸和物資外運。
近年來,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田間道路的運輸負荷不斷增加,原有田間土路已無法負擔,大部分已坑洼不平、寬窄不一,雨季路面濕滑泥濘,道路交通的不便嚴重影響當地農業發展、特別是農產品無法及時外運、銷售,更是加大了當地農業生產的成本與風險,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1.2灌溉排水設施
項目區原農作物種植以玉米為主,缺少農用井等灌溉水源設施。主排干溝,由于多年使用,溝內淤泥、雜草等雜物較多,排水能力大大降低,排水路邊溝也淤積和破壞嚴重。排水系統不暢直接導致項目區多數地塊在雨季已不能滿足排澇要求。
1.3電力設施
項目區現有6.6萬伏電網和10KV高壓輸電線路,用電保證率較高,電力基礎設施建設較好,電力充沛、供電充足,能夠滿足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供電需求。
1.4農田保護設施
項目區農田防護設施較差,很難抵御洪水對耕地的毀壞,尤其是遇到短時強降雨,洪水沖毀耕地現象時常發生,給當地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和損失,因此需要加強農田防護與生態保持工程建設,以達到保護耕地的要求。
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2.1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2.1.1具有一定規模宜耕后備資源,土地利用率尚需提高。根據項目區內的土地利用現狀,尚存在一定規模的其他草地(043)可作為宜耕后備資源進行開發,該部分后備資源零散分布于耕地周邊,開發后可以與周邊耕地集中連片,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1.2自然降水不均衡,影響特色經濟作物產量。項目區農作物種植以旱地經濟作物為主,農作物吸收水份的多少對其產量具有絕對性的影響。自然降水量的不均衡是造成糧食產量不穩定的主要原因,項目區降水量多年平均750mm,干旱年份只有410mm,全年降水約60%集中在7-9月份,春、冬兩季降水量偏少,特別是春旱現象時有發生,不能滿足項目區農業經濟作物對水分的分時段吸收需求,影響農業經濟作物產量和農民收入。
2.1.3田間道路不暢,影響農業生產運輸。項目區田間道路布局能夠較好的滿足生產、生活需要,以自然形成的土路為主,由于多年沒有修整,路面寬窄不一,坑洼不平,部分路面已達不到使用標準,遇雨天泥濘不堪,給當地農業生產和老百姓出行帶來很多不便,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制約著現代農業的發展。
3土地適宜性評價
3.1土地利用類型和評價指標區、評價單元確定
項目區的土地利用主體方向為糧食作物,因此項目區土地適宜性評價按照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糧食作物設定指標體系進行評價。
通過對影響土地質量的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的綜合分析,來確定項目區內土地的最佳用途、適宜程度和限制類型,為確定區內土地利用方向、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編制開發整理規劃以及土地利用潛力分析提供科學依據,保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的順利進行,促進項目區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3.2適宜性評價
(1)土地適宜性評價
Si=∑pj·wj
式中:Si=評價單元適宜性分值,i=1,2,…,n,n為評價單元;Pj=第i個評價單元第j個評價因子的得分值,j=1,2,…,m,m為評價因子;wj=第i個評價單元第j個評價因子的權重。
(2)評價結果
根據項目區土壤采樣和對項目區各評價單元實地考察,針對各單元,對各個評價因子進行打分,再采用加權平均的方法進行綜合打分,按得分從高到低分為五級,依次為非常適宜,適宜,中度適宜,適宜臨界,不適宜。
由以上計算結果(各評價單元土地適宜性分值表)分析可知,項目區評價單元適宜性分值S=3.72,在3
4水資源平衡分析
4.1水資源平衡分析
4.1.1供水量分析: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地下水補給量
項目區屬于雨養農業區,灌溉水來源主要為自然降水,少量靠地下水供給。
降雨入滲補給量(R降)是指降水(包括坡面漫流和填洼水)滲入到土壤中并在重力作用下滲透補給地下水的水量。采用下式計算:
R降=O.1αPF
式中:R降——年降雨入滲補給量,萬m3; p——年降雨量,mm,取平均值750mm;α——年降雨入滲補給系數,本次規劃取0.6; F——項目區面積,Km2。計算得,項目區內地下水可供水量達到300.15萬m3。
2)地下水可開采量
根據《遼寧省水資源評價成果報告》(遼寧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2005年編制)附表中的數據,項目區的地下水可開采量為455萬m3/a,水資源較為豐富。水質數據見表3,項目區地下水質綜合評價為Ⅲ類,滿足灌溉水質要求。
4.1.2需水量預測: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預測。
1)農業灌溉需水量預測
本次項目區建設規劃采取打農用井抽取地下水作為灌溉水源。
①灌溉定額的確定
根據遼寧省地方標準《行業用水定額》(DB21/T1237-2003)中的規定,項目區位于遼寧省農業灌溉分區中的遼東山區,旱地灌溉定額為1800m3/hm2;水田灌溉定額為9750m3/hm2;水澆地灌溉定額為6000m3/hm2。
②需水量計算
項目區旱地459.4270hm2,水田80.0492hm2,水澆地3.1979hm2,需水108.44萬m3/a。
2)非農業灌溉需水量預測
非農業灌溉需水量主要是項目區內工業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及牲畜用水量預測。由于項目區沒有工業企業,因此工業用水需求量為0t。
居民生活用水及牲畜用水量預測。根據遼寧省地方標準《行業用水定額》(DB21/T1237-2003)中關于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額和牲畜家禽用水定額的規定,項目區年非農業灌溉用水量為17.97萬m3。
4.1.3總需水量預測。項目區年需水量由農業灌溉用水和非農業灌溉用水組成,農業灌溉年需水量為157.66萬m3/a,非農業灌溉用水需水量為17.97萬m3/a,全年共需水108.46萬m3/a。
4.1.4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救兵鄉地下水資源可供年開采量為455萬m3/a,項目區內最大需水總量為108.46萬m3/a,遠小于可供水量,因此能夠完全滿足項目區用水需求。
4.2土資源平衡分析
項目區共需客土土方量42790.75m3,分別為通什村1773.62m3、康西村29304.4m3、小東村11712.73m3。經過項目區客土場地踏勘估算,小東村客土場可提供土方量45500m3,土壤質地為壤土和粘土,供應通什村、小東村、康西村。
項目區可供土方量45500m3,規劃設計客土土方42790.75m3,供應量大于客土需求量,因此項目區客土土源能夠得到保證。
5主要對策
5.1適度開發宜耕后備資源,增加耕地面積
通過開展項目區的土地適宜性評價,合理確定宜耕后備資源開發規模,采取必要的耕作層地力保持工程(客土回填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增加耕地有效面積,同時將新增耕地與周邊已有耕地歸并、集中連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2科學、合理布局灌溉與排水設施
以項目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為契機,按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要求,同時結合當地農村生產的實際需要,合理布局農用井和灌溉渠道襯砌工程,保證特色農業生產的需水和灌溉要求,增加農業經濟作物產量和農民收入。
[參考文獻]
[1]曾福生.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理論框架與模式選擇[J].湖湘論壇,2014(4):61-62.
[2]劉志仁,陶信平.西北地區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建設研究[J].西部大開發與陜西經濟社會發展,2006(5):53-55.
[3]王德起,曲福田.1997.我國耕地保護機制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1):15-20.
[4]劉宇.建立成都平原耕地保護區問題初探[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1991,2(2):15-17..
[5]Bowers Pubishing, inc.Study heats up decade-long debate on farmlandloss[J].Farmland preservation report,1992,2(7):1.
[收稿日期]2020-04-27
[作者簡介]齊麗(1990-),女,遼寧鞍山人,助理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土地整理、土地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