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易地扶貧搬遷作為一種規劃性的社會變遷,是確保中國貧困地區實現脫貧和繁榮的關鍵。S鄉是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是貴州省唯一的彝族鄉,整鄉易地搬遷是該鄉的主要脫貧路徑?;趯鄉易地扶貧搬遷的調查研究,剖析了S鄉易地搬遷后潛在的養老保障問題,并針對其實際情況提出完善相應養老保障制度的建議。
[關鍵詞]易地搬遷;少數民族;養老保障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1問題的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報告中做出了“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也提出,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政策,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加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等保障力度”等等。這指明了新時代扶貧脫貧、社會保障改革和老齡事業發展的基本方向。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在全社會進入老齡化的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的養老問題也亟待解決。貴州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少數民族最集中的省份,易地搬遷的少數民族移民養老問題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社會困境。一方面,這部分搬遷群體,所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經濟基礎薄弱,養老保障體系并不健全。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老齡化、空巢化現象日趨嚴重,迫切需要社會養老服務。易地搬遷后使少數民族移民更好地融入城市大家庭,老有所依、搬得順心、活得開心,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2研究綜述
既有研究指出,生態移民對大多數農牧民來說是一種痛苦的選擇,特別是對于老年人。一方面,老年人受思想觀念、知識結構、身體承受力等因素影響,對新的生活方式采取回避、抵制等態度。另一方面,年輕人外出務工,老年人的贍養問題亟需解決。然而,通過移民工程遷出原居住地的這部分老年人,創收能力弱化、家庭養老模式運行基礎薄弱等問題造成老年移民生計問題都無法解決,安享晚年更是難上加難。此外,在少數民族比較集中的地區對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進行的橫斷面隨機調查證實,這一群體存在養老體系難以覆蓋、精神歸屬感難以維系、精神贍養明顯缺乏等問題。如何使這一弱勢群體真正在當地落地生根,降低次生貧困和返貧現象,良好的生計空間和完善的養老保障便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為更清晰地探究少數民族易地搬遷移民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養老問題,本文以少數民族聚居的貴州省S鄉為例,對其整鄉易地搬遷后潛在的養老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少數民族易地搬遷移民養老保障的對策建議。
3S鄉概況
3.1基本情況
貴州省S鄉是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屬于國家一類貧困村,被認為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典型地區。地處滇桂黔石漠化集中片區,全鄉358hm2耕地里遍布著破碎巖石,人均耕地面積僅為226.78m2?!罢l搬遷”是補齊S鄉脫貧攻堅“短板中的短板”的主要措施。S鄉2017年常住人口有3829人,本文所選取的數據來自S鄉1913名勞動年齡內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的全樣本調查。
3.2易地搬遷戶基本特征
3.2.1以苗族為主,文化程度較低,人口撫養比較高。調查對象中,民族以苗族為主,有1383人,占72.3%;彝族有526人,占27.5%;漢族有3人,占0.2%;布依族有1人,占0.1%。從文化程度來看,文化程度以小學及以下為主,有1431人,占74.8%;初中有376人,占16.7%;中專有17人,占0.9%;高中有44人,占2.35;大專有28人,占1.5%;大學有17人,占0.9%。可見,S鄉人口以少數民族苗族和彝族為主,文化程度較低,受高等教育人數較少,僅占人口的0.9%。
年齡結構方面,51-60歲的人數有198人,占5.17%;41-50歲的人數有452人,占11.8%;31-40歲的人數有409人,占10.68%;16-30歲的人數有854人,占22.3%。勞動年齡內人口有1913人,非勞動年齡內人口有1916人,人口撫養比高達50.4%。
3.2.2未就業勞動力較多,超九成來自零就業家庭。目前,未就業的有1716人,有勞動力的有1607人,占未就業人員的93.6%;無勞動力的有109人,占未就業人員的6.4%。來自零就業家庭的有1615人,占未就業人員的94.1%。其中,有就業愿望的有1002人,占未就業人員的58.4%。
4易地搬遷中少數民族養老保障的影響因素
4.1經濟因素
從社會角度來看,S鄉作為極貧鄉鎮,地方經濟欠發達,養老體系不完善,發展養老服務的基礎薄弱。從家庭角度來看,這部分易地搬遷少數民族移民有1615人來自零就業家庭,占94.1%。沒有收入來源,難以為老人提供額外的養老保障經濟補貼。從個人角度來看,S鄉51-60歲這個年齡段人口全部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這部分易地搬遷移民原始積累少,收入水平低,自我發展能力較弱,難以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
4.2文化因素
易地搬遷后,少數民族移民在觀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將面臨巨大挑戰,尤其是養老習俗方面。有學者調查發現,高達97.1%的苗族老年人不愿意選擇入住養老院或敬老院。排在前三位的或者苗族村落老年人認為的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傳統民族風俗沒有去養老院或敬老院的說法(96.1%)。但隨著少數民族地區老齡化、空巢化現象日趨嚴重,少數民族移民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已很難助其適應易地搬遷后的老年生活。
4.3生計方式的變化
據史料記載,從清代開始,貴州的各種少數民族中,從事農業生產的民族占據絕大多數。但由于貴州自然條件較差,少數民族的農耕技術落后,農業生產所得收入也很微薄,僅能貼補家中日?;鹃_支。易地搬遷后,這部分少數民族移民更是失去了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的土地。盡管政府給予了他們一定的資金補償,但是這些資金只能維持他們短暫的生活。在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的情況下,謀生技能不足導致生活水平下降。
5結論與對策
易地扶貧搬遷少數民族移民對養老保障的需求日益增長的同時,又因受自身和所處區域的經濟條件影響,無法得到較好的滿足。上述分析為進一步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少數民族養老保障制度,帶來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啟示。
5.1簡化審批流程,強化專項資金管理
為提高效率,推進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應積極探索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為支撐的服務信息化建設,促進線下與線上服務相結合,簡化審批流程,優化辦事流程。抓好建設資金統籌使用,落實監管責任,形成審計、財政、紀檢監察三管齊下的立體監督模式。對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出現的違紀違法問題,嚴肅查處并進行追責問責。
5.2引導少數民族移民養老觀念轉變,引入社區養老模式
定期舉行社區少數民族文化節等方式,在幫助少數民族習慣社區生活,提高少數民族移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引導少數民族移民養老觀念的轉變。在醫療方面,把衛生室建在易地搬遷安置點上,為老年移民提供家門口就診的醫療服務。在飲食方面,為獨居老人或是身體不便的老人提供“營養餐”服務,定點配送至家門口,為老人減輕負擔。在精神生活方面,不定時開展普及性知識講座,為老人晚年生活帶去精神陪伴。
5.3創新就業扶貧模式,對有就業愿望的中老年移民給予就業幫助
由遷入地政府牽頭聯系企業,積極引導民族企業及其他企業通過發展特色產業等形式開展扶貧工作,為有勞動能力的中老年移民提供“家門口”的便捷就業。對于無勞動能力的貧困老年移民,通過社會保障“兜底”。將貧困老年移民全部納入低保范圍,進一步提高低保標準,使其與扶貧標準實現“兩線合一”。在醫療救助方面.對貧困老年移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繳費部分給予補貼,對特困老年移民給予全額資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李克強.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EB/OL].http://www.gov.cn/premier/2019-03/16/content_5374314.htm.2019-03-17.
[3]周鵬.中國西部地區生態移民可持續發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4]孔麗霞.精準扶貧視閾下寧夏生態移民養老保障創新研究[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6):115-117.
[5]吳金星.雙重背景下扶貧安置區移民養老保障問題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7.
[6]周愛萍.老齡化背景下少數民族老年人生活質量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9(02):77-83.
[7]鄭長德,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J].民族學刊,2014,5(10):1-8+96-97.
[8]武萍,周卉.少數民族社會養老服務的理論標準與目標模式[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5(03):137-143.
[9]張文政,郭婷,高元新.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社會養老保障與服務體系構建研究——基于城鄉一體化的視角[J].科學社會主義,2014(02):98-101.
[10]魯瑞麗,徐自強.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老年人養老意愿分析與政策績效考察——基于貴州G鄉苗族村落的調查數據[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14 (01):1-5.
[11]李德龍.黔南苗蠻圖說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127.
[收稿日期] 2020-06-10
[作者簡介]蔣金芯(1995-),女,重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