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廣西農村家庭養老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在空心化背景下,完善廣西農村家庭養老模式有利于減輕國家和社會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負擔、有利于新時代農村家庭的和諧氣氛、有利于老年人在精神與生活上的滿足。針對廣西農村家庭養老模式存在的經濟來源得不到保障、家庭照料功能逐漸減弱以及精神慰藉功能受到影響等問題,需要鼓勵外出務工青壯年回鄉就業創業,發展農村經濟、建立農村服務體系,招收志愿者協助農村家庭養老以及關愛老人精神需求,構建和諧代際關系等措施。
[關鍵詞]空心化;農村養老;家庭養老模式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的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勞動力減弱,農村空心化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農村空心化是農村經濟社會功能整體倒退的一種社會現象,城鄉差距使得農村中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轉移至城市,導致農村人口在數量上和年齡結構上不合理分布,同時村莊建設在城鄉對立格局和戶籍管理、房屋建設制度不完善背景下向村莊外延膨脹,致使內部急劇荒蕪“外擴內空”,農村空心化現象顯現。農村空心化現象的產生,造成農村人口老齡化、“空巢化”現象更加嚴重,進一步沖擊了傳統家庭養老模式。
1空心化背景下完善農村養老模式的重要意義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許多廣西農村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村里大多數只剩下老人,老人的勞動能力逐漸減弱,逐漸失去了養活自己的能力,空心村養老問題日益突出,而養老模式的選擇是老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空心化背景下農村老齡化逐年上升,農村養老模式在此背景下發揮了重要意義。
1.1有利于減輕國家和社會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負擔
農村空心化背景下的養老方式、質量與城市相比,相差甚遠,而農村養老模式的完善,則可以縮小城鄉居民在養老方面的差距,這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結構、逐漸完善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也體現了國家政策的統籌,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而完善家庭養老模式就是應對老齡化的方式之一。農村養老模式的完善,有利于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不斷增強公共服務,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農村建設的和諧,進而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
1.2有利于新時代農村家庭的和諧氣氛
首先,農村空心化狀態下,子女需要不斷地在外打工來維持家里源源不斷的開支,而且在外還要不時擔心家里老人的安危與健康,而農村養老模式的完善則可以減輕子女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同時避免家庭在經濟方面的矛盾糾紛;其次,子女在外工作,擁有一定的經濟來源,保障家庭的生活開支,提高了整個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最后,由于子女與父母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會產生各種矛盾,從農村當前的新情況來看,利用養老模式的多樣性有利于化解農村家庭中的各種矛盾,比如在農村互助養老院中,老人得到很好的照顧,子女與老人在養老問題上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摩擦,同時也解決了子女不孝、婆媳糾紛等現象的發生。這有利于形成敬老的風氣與和諧的家庭氣氛。
1.3有利于老年人在精神與生活上的滿足
農村空心化背景下子女不在身邊,一家一戶式的老人家庭養老模式會使老人更加孤獨,而機構養老模式、互助養老模式等農村養老模式則利于老年人之間交流,比如機構養老模式、互助養老模式等,農村老人集中居住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有利于留守老人之間的交流和往來,使其在情感上獲得欣慰和關懷,從而增強老年人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農村老人在這些養老模式下生活,會極大地提高農村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從而增強他們在精神上的滿足感、提高他們對生活的自信心,使老人的精神生活進一步提高;農村的養老模式,解決了子女常年在外工作,不能照顧父母的顧慮,使子女心理和精神壓力降低,有利于他們更投入地工作。
2廣西農村家庭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
“養老模式”是指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滿足老齡人口各方面需求的典型的生活方式,主要指滿足老年人經濟來源、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三個方面需求的生活方式。我國目前的農村養老模式主要有家庭養老模式、機構養老模式、互助養老模式等,但家庭養老模式仍然是我國農村最主要的養老模式。王萍等人指出“家庭養老模式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由家庭成員承擔責任的一種養老模式。”當前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仍在我國農村占主導地位。傳統的農村家庭養老模式,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以土地資源供養為基礎,實現老人老有所養的一種非正式支持的養老模式。由于子女長年在外打工,許多廣西農村就只剩下老人,老人的養老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黨和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空心村里老人的養老問題。而空心化對農村養老模式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這一根基正在被動搖。
2.1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經濟來源得不到保障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向城市轉移,農村只留下老人、孩子、婦女,勞動力不足致使許多土地荒蕪,資源浪費。土地是農民最寶貴的資產,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一般都靠它維持生計。以廣西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廣西80歲及以上人口為52.69萬人,占廣西總人口數的1.2%,占廣西60歲及以上人口的11.24%。隨著空心化越來越嚴重,留守在農村的勞動力絕大多數都是老人,他們的勞動能力很有限,所以自己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而隨著農村人口的減少,農村的各種設施也得不到滿足,居住在農村的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也得不到相應的改善。盡管政府有各種補貼,但是空巢老人的經濟來源還是得不到足夠的保障。
2.2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家庭照料功能逐漸減弱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的開展,農村家庭的人數明顯減少,甚至出現一對夫妻要贍養四位老人和培育一個小孩的局面,家庭規模的縮減使農村家庭在抵御風險方面能力下降,照顧老人的經濟能力和人力隨之減弱。同時,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父母在不遠游”的觀念已經受到沖擊,廣西農村的青壯年為了掙錢生活,不得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外出打工,傳統家庭養老模式是由子女在父母身邊照顧生活起居,但隨著農村空心化的出現子女對老人的生活照料已經不能實現。老人生病臥床不起時,沒有一個子女在身邊照顧自己的衣食起居,這時老人的生活照料就成了嚴重的問題。
2.3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精神慰藉功能受到影響
空心化背景下大部分廣西農村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原本“養兒防老”的觀念受到挑戰,老人的養老問題就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第一,家庭養老模式中的傳統“孝”文化得不到更好的延續。中國農村家庭養老模式因受到中國孝道文化傳統美德的影響,從數千年前至今都在提倡“反哺”的養老方式,這是我們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與支撐。隨著農村經濟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與外界接觸日漸增多,崇尚自由、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觀念不斷滲入農村,沖擊了農村人的傳統道德觀念和價值觀。許多廣西農村年輕人不工作,靠著父母的勞動成果心安理得的在家生活,導致對贍養老人的觀念減弱,家庭養老觀念正逐步淡化。第二,隨著子女的外出工作,常年不在父母身邊孝敬他們,以致傳統的“孝”文化得不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同時血緣關系也會變得淡薄。家庭養老模式就需要子女在身邊照顧老人的生活,但是在空心村的發展中,越來越多的老人感到孤獨,部分老人在心理和精神上都出現了問題,使家庭養老模式精神慰藉方面受到極大沖擊。
3空心化背景下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優化路徑
目前廣西處于人口數量大,經濟欠發達地區,這種情況決定了廣西農村的養老模式還要以家庭養老模式為主,個別地方推行多種養老模式并存的局面。要應對廣西農村面臨的問題,就要對家庭養老模式提出完善和創新的措施,發揮出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優勢。
3.1鼓勵外出務工青壯年回鄉就業創業,發展農村經濟
在空心化背景下,農村老人的子女長期在外打工,不能時刻陪伴在老人的身邊加以照顧。針對當前情況,政府要積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從信息咨詢、工商登記、貸款發放、稅費減免等方面予以支持;推動鄉鎮企業依托小城鎮發展,積極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增強鄉鎮企業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能力,讓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離家,將勞動力轉移對農村家庭養老的影響降到最低。這樣離開家鄉打工的子女不僅在家就可以賺到錢,還能在家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增強了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生活照料功能。
3.2建立農村服務體系,招收志愿者協助農村家庭養老
解決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問題,就需要建立農村服務體系,整合社會資源,引導其它單位、志愿者服務參與農村養老服務工作。構建以需求為導向、村委會為監督,全社會參與的家庭養老服務網絡,形成專業、互助、志愿服務相結合的家庭養老服務模式,以滿足老年人各種服務需求豐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其次,構建新模式,積極倡導志愿者加入到農村家庭養老服務中來,使老人在家門口就能獲得生活照料、文化娛樂、康復護理和心理關愛等養老服務。最后,落實農村養老補貼,建立醫療服務系統,做到“有病上門看,有病上門醫”的一條龍服務。
3.3關愛老人精神需求,構建和諧代際關系
要以家庭孝親為基礎,滿足老人在精神上的需求。首先,政府應該加強提倡“孝”文化建設,提倡“敬老”、“愛老”、“尊老”的傳統美德,加強家庭養老觀念,鼓勵在外工作的子女經常和父母聯系,間接推進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水平,對做這方面優秀的家庭進行物質和精神獎勵,以激勵人們發揚和傳承這種美德。調查表明,老人的情感需求主要通過與子女的交流來滿足,老人與子女陪伴交流中可以時刻體會到家的溫暖,子女后輩的愛戴使老年人生活不再孤寂,現代子女可利用網絡媒介與父母加強溝通和交流避免誤會,以構建和諧的代際關系。其次,有機會回鄉就業、創業的子女應回到家鄉工作,在父母身邊照顧他們,以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最后,子女應該鼓勵父母積極參與村里組織的老年活動,尤其是各種老年興趣組織,開展講故事、下棋、歌舞、手工藝交流等活動,有益于老人身心健康。
在空心化背景下,我國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將會面臨更多的困難,農村養老模式也會隨之變化。在此情況下,既要保留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鞏固家庭養老模式,又要結合現實國情,積極探索其它適宜的養老模式,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使農村老年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參考文獻]
[1]黨的十八大反腐倡廉精神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丁方,翟曉禎,何林峰,等.我國養老模式研究綜述[J].中國市場,2014(51):101-103.
[3]王萍,李樹茁.農村家庭養老的變遷和老年人的健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收稿日期]2020-06-07
[作者簡介]黃丹愉(1994-),女,壯族,廣西百色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