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玉 向東文
[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政策的指引下,鄉村的發展也愈加受到關注,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業滯留化以及工業污染嚴重化和土壤板結化、鄉村土地大面積閑置荒廢、土地景觀極度破碎化等問題逐漸暴露。以中國鄉村為研究對象,從改善鄉村生態景觀,調整城鄉產業結構為出發點,立足中國鄉村的根本需求,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空間優化和生態景觀重構,探討鄉村空間重構的可實現性,為鄉村發展提供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關鍵詞]鄉村振興;空間重構;空間優化;地域特色;宜居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1鄉村空間重構認知
鄉村空間作為鄉村存在的載體,包括鄉村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以及文化空間這四方面。鄉村空間重構的四要素之間是一個持續性的動態演變過程。基于多學科的鄉村空間系統的構建,對于鄉村空間格局進行研究分析,從鄉村用地性質來講,生產空間包括農業生產、城鎮工業生產用地以及公共建設用地等;生活空間包括宅基地、商業用地;生態空間包含自然風景區、名勝古跡地、生態建設用地以及生態林地等;傳統文化是突顯鄉村地域特點的根基,包含在生產、生活和生態之中;從空間格局設計上來看又包括生產景觀、生活景觀、生態景觀以及文化景觀四部分。
如今這四方面的缺失是阻礙鄉村經濟發展和振興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進行鄉村空間重構過程中,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重新梳理,有針對性的提出更合理的設計策略,以滿足村民的合理需求,激發鄉村內在發展的活力和持續動力,從而實現宜居鄉村的建設目標。
2鄉村空間結構現狀
2.1鄉村生產空間
我國鄉村空間布局在改革開放以來就開始產生巨大變化,城鎮化率逐年提升,工業化也在短短的幾十年就趕超西方發達國家近百年的歷程。但是高速發展的背后卻是嚴重失調的城鄉差距比和鄉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不難看出當今我國大多數鄉村呈現出工業景觀與鄉村景觀高度融合的混雜風貌。由于工業的經濟效益較高使得農業耕作人群大量減少,鄉村呈現出空心化的狀態。土地由于受到工業化污染使得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到阻礙,加上進城務工人員居多,農用地逐漸向工業用地和建設用地轉移,導致鄉村生產空間受到限制。鄉村工業的開發對農村的大氣、水、土壤及場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資源的過度開采及工廠廢棄物排放、長期對土壤進行污水灌溉以及不科學使用化肥和農藥等直接造成了土壤污染。鄉村居民的生活垃圾未經分類隨意堆砌也對周邊農用土壤產生了污染,導致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嚴重失衡,農業產量嚴重下降,使鄉村農業經濟發展受到阻礙。
2.2鄉村生活空間
我國鄉村的生活空間布局基本上分為兩類:其一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修建的民宅,建筑布局松散、隨意度較高且穩固性差;第二種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里組織集體修建的組團民宅,建筑成規整的縱橫布局,空間格局較為呆滯、拘謹。這兩類空間格局幾乎成為左右鄉村風貌的決定性因素。由于時代的限制所謂的農村建設被粗淺的理解為筆直的馬路、方正的庭院,后形成了整齊劃一,機械刻板的組團式民宅和千篇一律的徽派建筑。該類型建筑結構缺乏本應具有的鄉野氣息,割裂了鄉村原有建筑與地域間脈的內在聯系。其次鄉村的交通一般沒有主次之分,不規范的停車行為影響街道安全及公共空間品質,道路周邊雜物堆砌,占據較多的生活空間。此外,鄉村公共活動區域設施較差甚至部分村莊缺少活動區域,無法滿足村民的日?;顒有枨?。
2.3鄉村生態空間
中國大部分鄉村受到工業產業的影響使得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環境資源也遭受嚴重破壞。過量使用土壤,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生產力降低,生物多樣性減少以及農產品質量驟減等,這些都是不合理的使用化肥農藥以及污水灌溉,導致土壤中殘留大量的污染物,對生態環境以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由于鄉村的基礎設施限制加上廣大群眾對雨水收集認識不足,造成農村雨水資源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收集利用。在雨天密集時期,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生活用水、工業污水沒有經過凈化隨意排放,也導致鄉村環境日益惡化。
縱觀我國鄉村,由于地理、水文及氣候條件導致其原始生態環境較差,再加上工業化污染,導致鄉村呈現出極度破碎化的現象。
2.4鄉村文化空間
當前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傳統鄉村文化受到沖擊,導致地域性特征逐漸缺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新農村規劃和建造中,由于鄉村對自身傳統文化的不確定和不自信,大量涌入千篇一律的“外來文化”而忽視展示地域特征的鄉村空間,對鄉村傳承的價值和重要性大打折扣,具體表現在傳統肌理的消失、歷史文化景觀和特色元素被消除、地域文化空間被侵蝕。其次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缺乏對鄉村的了解,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并且在構建過程中照搬抄襲其他地域的鄉村模式,使得鄉村在重構后無法突出其地域特色,文化特質也不再顯現。鄉村重構過程中忽略了村民的參與性,鄉村空間重構服務對象是村民,空間不僅為村民提供活動與居住場所,還承載了鄉村記憶與傳統文化,通過空間的重構將無形的文化具體化和符號化,打造具有地域性的鄉村空間。
3鄉村空間重構策略
3.1推動生產空間發展
推動產業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路徑。為了滿足當地產業的發展,推動經濟的振興,對我國鄉村進行生產空間的重構。
鄉村作為農業發展的基地,利用農產品來帶動鄉村經濟,主要對農用地進行有效的整治,通過加強田間基礎設備的建設,提高土地的質量,合理布局耕地空間,采用有效的農業生產技術,加強科學化管理,實現農田的規?;图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鄉村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其次在鄉村規劃中深入貫徹鄉村振興的戰略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做設計,避免鄉村趨同化,增強空間特色,提升環境品質,同時也可以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打好基礎。對于鄉村的工礦產業進行合理有效的組織管理,重構產業空間帶動鄉村經濟,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吸引外流人口回歸鄉村,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園區化,從根本上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3.2優化空間結構
在村莊空間重構的規程中,為擺脫同質刻板的鄉村布局方式,可以運用不規則的空間分割來破解村莊空間單調、刻板的格局,激發村莊可持續發展的活力,讓整個村莊充滿朝氣。保證鄉村空間格局的完整有序,加強特色建設村落和自然的分界點,有標志和分隔功能,有交通組織功能,有休閑集會功能,同時加強空間整合,試圖恢復村莊的公共性與互通性。對現狀道路進行梳理和改造,形成包括機動車道,人行步道等在內的交通系統,道路均結合透水性改造,并沿道路鋪設雨水收集設施,道路雨水地表徑流匯入綠化帶進行儲存、入滲和凈化。
3.3生態空間治理
村莊生活污水要建立污水收集系統,統一收集,經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之后再進行排放,根據當地氣候等因素,應設計排澇防災為基礎安全設施,并且建立良好的排水系統,做好水資源的利用以及污水的控制,形成完備的水體系規劃,真正做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鄉村。針對工礦地排出的廢棄物導致土壤污染問題諸多,立足實際情況并結合國內外土壤治理方法,采用物理、生物以及化學的修復方法,進行土壤的改良和治理。動植物群落的完備是推動鄉村生態環境轉變的內部條件,通過合理化的設計讓植被展現其自然美和視覺美。
3.4傳承鄉土文化
鄉村文化最能體現村落之間的差異性與獨特性,在鄉村空間重構過程中以地域文化作為基礎,這就表示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合理優化,加強對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深入挖掘當地文化價值,把地域文化注入鄉村空間重構中,例如基礎設施、建筑小品以及鄉村產業層面上,不但解決鄉村同質化問題,也帶動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優化生產空間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產業模式。其次鄉村空間重構不能停留在表面,還需要增強鄉村的文化自信,增加民眾的參與性,積極開展文化宣傳和特色文化活動,探尋地域文化價值,挖掘傳統文化內在特征,不斷強化地域文化,從而提升民眾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強化地域文化特色。
4總結
鄉村空間重構一定程度上是農村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以及鄉村文化四者之間的平衡關系,在城鎮化影響下,鄉村自身受到外來沖擊,從而引起村子產生內部變化,為了適應和改變這種狀況進行鄉村空間重構。通過規劃設計,立足實際結合鄉村自身的資源特色,將原本破舊、污染、無序的場地逐漸變為特色、整潔、和諧的美麗鄉村,改變原有的單一模式向經濟、高效的多元化發展。在鄉村空間重構研究過程中,明確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制約因素,探討人文和自然的共同作用對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意義,綜合開展有效、可行、特色的創新政策與路徑,實現鄉村振興這一美好目標。
[參考文獻]
[1]葉超,高洋.新中國70年鄉村發展與城鎮化的政策演變及其態勢[J].經濟地理,2019,39(10):139-145.
[2]劉迪川,來亞紅.鄉村振興視角下農用地土壤污染多主體協同治理探討[J].綠色科技,2018(20):129-132.
[3]鄭曉燕.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鄉村居民點體系重構模式研究[J].福建建設科技,2019(05):5-7.
[4]矯旭東,杜歡政,中國生態宜居和美麗鄉村建設路徑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9,35(28):158-164.
[5]陳曉華,曹夢瑩,國外鄉村空間重構研究述評[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9,46(02):275-281.
[6]王曉平,論鄉村振興視角下農用地土壤污染多主體協同治理措施探討[J].南方農業,2019,13(05):176-177.
[7]龍花樓,屠爽爽.鄉村重構的理論認知[J].地理科學進展,2018,37(05):581-590.
[收稿日期] 2020-06-01
[作者簡介]董玉玉(1997-),女,河南靈寶人,碩士,研究方向:景觀規劃設計;向東文(1965-),男,湖北武漢人,教授,研究方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