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
[摘要]文化建設是新時代農村建設的重要范疇之一。由于受各種歷史遺留因素和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新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期望值還存在一定的上升區間。新時代背景下的農村文化建設,必須一切從農村的實際出發,敢于正視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農村文化建設的優良途徑和方法,大力推進鄉村振興視域下的農村文化繁榮與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249.2;D422.6
[文獻標識碼]A
1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彰顯
1.1文化建設是農村建設的魂魄所在
物質資源的利用會耗竭,文化卻可以世代傳承。早在2005年,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就作出了“新農村建設”的戰略布局,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項戰略布局既有經濟和政治層面的發展期望,也涵蓋了文化和生態領域的要求。其中,“鄉風文明”就是農民文化素質的綜合體現。鄧小平說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是對社會主義本質最言簡意賅的概括。由抽象到具體我們可以展演出,經濟上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農村應有的面貌;文化閉塞、封建保守更是新時代社會主義農村該摒除的陋習。農村文化建設就是要協助農村“鑄魂”——堅信新時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崇尚科學反對封建教條。
1.2文化建設為農村的長久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要讓新時代的農民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就必須用先進的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武裝農民。積極開展農村文化建設,首先,可以為農村的兒孫后代奠定應有的文化基礎,使其從小就受到文化氛圍的熏陶。智力的成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農村子女的幼年、少年時期,通過農村文化建設的平臺,為他們提供更為優秀的基礎教育,幫助他們打下更為扎實的基礎知識。其次,可以積極增收創收。一方面,發展具有村域特色的文化產業。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的村落,可以通過發展民族文化產業,例如旅游、民俗風情體驗、農家樂等拉動村落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對于沒有形成村域特色文化的村落,通過農村文化建設平臺,幫助一部分村民通過產業技能知識培訓、積極的吸引域外資金落戶投資,充分利用當地的農產品資源,形成規模,創收增收。
1.3文化建設是提高農村綜合實力的重要一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談及“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中明確指出:“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不難看出,黨和國家一直把文化軟實力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涵與載體之一。新時代背景下,農村的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為農村綜合實力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直言不諱,農村的現代化建設,的確需要從改善物質生活條件層面出發,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和居住條件,盡可能的提升農民的生活幸福感,只有這樣才能夠使人民更好地理解和認同新時代的社會主義。但是僅從物質層面去“輸血”并不是長久之計,要物質和精神“兩手抓”,精神就體現在以“農村文化”為核心的文化軟實力。歸根結底,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源于農村,農村建設哪一天實現現代化,中國才可以真正意義上談得上現代化。先進的文化不斷具有極強的向心力,也具有時代傳承的功效。農村要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就必須要同時推進“硬實力”與“軟實力”的雙向度建設。
2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2.1以村民現有文化水平為視角存在的問題
首先,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農民,深受封建思想毒瘤的影響。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對基礎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大,加之原先封閉的村落由于年輕群體的不斷外流,接觸到更多更為先進的理念和知識文化,這些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和解構著彌漫著封建氣息的村落傳統文化,但始終無法根除封建思想。其次,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來,個人主義思想重新占據了主導的地位。聯產承包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也造成了個人主義沉渣泛起。“各人自掃門前雪”,人民公社時期彼此依賴的關系就此打破。村民在經濟上獨立自主,自然也會在政治與文化參與上顯得較為冷漠。最后,青年農民群體受非社會主義思潮影響較大。青年農民群體(流動群體)因外出務工,且務工地點經常選擇的是沿海開放城市,接觸到過多的國外社會思潮,如享樂主義、后現代主義等。這些都極大阻礙了農村新文化的建設。
2.2以村干部現有文化水平為視角存在的問題
首先,村干部受教育水平參差不齊。文化的傳承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創新也依賴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少村干部憑借著家族或者村域范圍內的威望,被推選為村干部,他們其中的許多受教育程度都偏低。黨的十七大以來,“大學生村官”政策一直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不可否認,農村各方面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相當可喜的成績。但在文化建設層面,也存在著難以規避的問題。一方面,原有的村落文化形成了—個隱形的“壁壘”,阻擋著一切與原有的村落文化不相容的文化理念的進入;另一方面,礙于與其他村干部主觀見解的差異,文化政策的精準落實也有難度。其次,部分村干部的政績觀出現了“扭曲”。在錯誤地把“小康”片面地理解為經濟富裕的理念的引導下,廣大農村干部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村干部們忽略了社會意識的能動性作用,忽視了文化建設對農村經濟和農村政治發展的反作用。在具體的工作中,文化工作被擺在了末位。
2.3以村文化建設為視角存在的問題
首先,村文化建設的經費投入不足。文化屬于意識的范疇,文化的終極價值指向就是“化人”,通過作用于人內心的精神境界,以期外在行為朝著社會所要求的方向發展。文化的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性決定了它的存在和產生的價值必須要通過特定的載體才能夠實現。各種惠農富農的政策陸續出臺,為農村建設的全方位發展夯實了物質基礎。但農村配套的文化設施建設,例如禮堂翻新、多媒體設施以及文化活動器材的采購、村文化館的建設,遠遠跟不上農民對于文化生活的需求。與此同時,村委班子利用村里的經費片面發展經濟,忽視了村民全面發展的利益訴求。其次,管理機制缺位嚴重。有位才能有為。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村文化機構存在嚴重的“無位”情況,即便是“有位”,也很少“有為”。特別體現在農村文化市場的建設與管理上。一方面,與農村地區商品貿易市場“異軍突起”搬地發展形成鮮明的對照,農村文化市場則門可羅雀。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掃黃打非”活動如秋風掃落葉般進行著,正是因為看準了農村文化市場監管的“軟肋”,許多城市中出售淫穢錄像、黃色書刊等有害文化產品的黑心商戶將市場瞄準了監管不嚴的農村,因此,庸俗文化充斥著農村大地。不良的圖書和音像制品,嚴重威脅到農村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3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村文化建設的內在邏輯關系
3.1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農民群體是最熱衷于實踐的群體,因為他們必須靠雙手才能夠得以維生,這也是歷史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鄉村振興戰略,歸根到底屬于理論的范疇,終究還是要回歸到實踐的浪潮之中。鮮明的實踐性使得鄉村振興戰略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正是村民通過客觀的實踐活動,改善了自身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條件,繼而對“鄉村振興戰略”表示認可。馬克思曾說過:“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鄉村振興戰略作用的主體是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億萬農民,通過部分村落典型示范、領導干部率先作為,一定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共識: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3.2政治性與人民性的統一
鮮明的政治性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特性之一。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各項方針政策應該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進行制訂,要最大程度的滿足無產階級的利益。這與農民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國情是完全吻合的。人民性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又一重要特性。之所以說,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第一,制訂戰略的智慧來源于農村人民。我們說,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必定要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廣大干部深入基層調研,掌握群眾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從這些“資料”當中提取出共性的問題,才能研究出解決問題的理論對策。第二,戰略實施的動力源于農村人民。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過程中,政府的作用僅限于提出某種具體的符合農村實際的理論范疇,它的執行主體應該是村民,實踐結果的承受客體也必然是村民。第三,鄉村振興戰略結果的反饋和檢驗來自于農村人民。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得當與否,不是依靠領導干部的主觀臆斷,而是要把農村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是否上升作為唯一的衡量指標。
3.3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性就在于,它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恢復農村往日的繁華,改善農村人民的生活狀況,契合共產黨人的初衷——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這既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進行總結,也對全國人民做出了新要求:新時代要有新作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新時代社會生產力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經濟實力顯著提升,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前提。鄉村振興戰略是激勵全體農村人民群眾繼往開來、艱苦奮斗的力量源泉,表現出極高的時代價值。
4加強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的若干對策
4.1積極踐行“新時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
新時代在農村中培養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人顯得尤為迫切。要做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農村文化建設,就必須從教育層面強化認知、從行為實踐層面強調養成、從制度建設層面保障實施,繼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農村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春風化雨”般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村民的心理認同和行為規范。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的農村文化建設的核心應該是更為全面地建設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讓農民群眾真正地理解和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自內心的認可,不能限于像“喊口號”似的機械記憶。也就是要做到讓農民群體通過新媒體或者身邊的好人好事加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其次,要讓農民群體積極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觀念畢竟是屬于思維意識的范疇,只有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才能凸顯其價值。最后,要用核心價值觀把農民群眾緊緊團結在一起,凝聚思想,群策群力,對農村的全面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4.2加強和改善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把農村文化建設真正納入農村發展總體布局之中
推進農村文化建設,關鍵在于能否打造出一支敢想能做、勇于擔責、不怕困苦的基層干部隊伍,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先鋒隊作用。要緊抓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契機,打造一支新時代作風優良、品行過硬、技能完備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基層干部必須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要將村民的福祉作為在崗在任的終極奮斗指向。此外,村基層黨組織也應抓住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契機,積極領會改革開放中的創新精神,大膽地“摸著石頭過河”,不照搬照抄別村的黨組織建設經驗,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不斷提高黨領導村工作的水平與能力。村基層黨組織應該積極領會十九大報告中對于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論述,轉變原有的僅以經濟發展為硬指標的錯誤政績觀,要充分認識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充分理解唯物史觀,認清社會意識、精神文明對社會存在以及物質文明所發揮的能動作用。
4.3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改善硬件設施
新時代背景下,我們強調農村建設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多個層面協調性的發展。思想一旦離開了物質,就會使自己出丑。經濟發展作為物質基礎的奠基性作用是不能否定的。吃不飽穿不暖,就談不上有何精神境界。要解決農村文化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第一,必須依靠國家建立強有力的、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并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法規依據。鄉村振興戰略的出臺,既作出了制度安排,也吹響了實踐的“號角”,作為國家的大政方針,必然會科學地配置好專項資金,每年在財政預算中安排相應的資金用于支撐文化事業建設。第二,各級政府,特別是鄉鎮政府以及村委必須嚴格落實資金的使用,必須合理分配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科學地調整與配置各項資金,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下,農村發展資金可以適度向文化建設層面傾斜,如增大對村級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分配傾斜、建設村域精神走廊等。第三,充分利用籌集、募集的方式獲取農村文化建設的資金。改革開放至今,從村落里走出了不少發家致富的企業家。他們雖然遠離家鄉,但家鄉的養育之情是難以淡忘的,部分企業家時刻心系著家鄉的發展。通過積極邀請這些成功人士支援家鄉文化建設,一方面拓展了鄉村文化建設的資金來源,進一步夯實了鄉村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慰藉了遠在他鄉的成功人士的心,因為他們會為家鄉建設作出貢獻而感到自豪。文化終歸是一種意識形態,要實現價值必須要經過一定的活動載體,載體就表現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設施。所以,改善和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的硬件設施是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4.4突顯村民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首先,通過各種服務平臺的搭建,許多村落可以將潛藏的具有村域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表現出來。一方面,豐富了本地村民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拓寬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途徑。其次,鍛造一支具備時代新素質的農村文化建設骨干隊伍,通過黨的宣傳、教育進修等途徑,不斷提高農村文化工作者的科學文化素質以及思想道德素質。繼而發揮這批骨干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頭發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依托村域客觀實際情況建設特色文化,幫助廣大村民剪掉愚昧腐朽的封建文化“辮子”。最后,村民要以辯證的眼光對待社會主義文化與村域的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二者并不是格格不入,相互抵觸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共性,為鄉村傳統文化的建設提供方向上的指引;農村傳統文化是個性,為促進村域發展增添魅力,是農村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傳播先進文化與傳承、發展農村傳統文化是可以并舉的,二者之間若形成合力,相互推動,定能共同促進鄉村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一言以蔽之,最廣大的農民群眾既是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受益者,也應該秉承唯物史觀,肩負起創造和傳承農村文化的主體責任。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