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頌 賈揚帆 韓京辛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最終目的是促進鄉村發展水平的提高,鄉村發展水平的精準評定需要科學、合理的鄉村發展水平指標評價體系,從而更好地了解鄉村發展動態、剖析鄉村發展問題。以漢中市11個縣區為例,在三生視角下構建鄉村發展水平指標評價體系,從生產、生活和生態三個方面建立準則層,共篩選出8個二級指標、19個三級指標。運用層次分析法和TOPSIS法綜合測算鄉村發展水平,并對鄉村發展水平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探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鄉村發展水平;指標體系;漢中
[中圖分類號]TU984.2
[文獻標識碼]A
鄉村是指城市以外的一切區域,是集農牧業生產、社會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培育為一體的多功能區域。長期以來,中國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在發展中要求工業主導農業、城市主導農村的不平衡發展戰略,鄉村發展建設以被動的形式來滿足工業和城市建設,使得城市取得較快發展,鄉村卻發展滯后。當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這個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現在鄉村。十九大提出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方針,農村發展已成為當下的重要工作。如何促進鄉村發展,扭轉鄉村落后的發展局面,提高鄉村發展水平成為我國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對于農村的發展建設首先需要明晰其發展現狀,如此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發展規劃。鄉村發展水平的精準評定為政策制定者及規劃者了解鄉村發展狀態、剖析鄉村發展問題、制定相應規劃與發展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據。因此,建立合理客觀的鄉村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尤為重要。
1鄉村發展水平研究綜述
對于鄉村發展水平的評價,學者一般從三種視角構建指標體系。第一種是從區域發展的宏觀視角,把鄉村發展視為經濟、產業、社會、生態等發展的過程,進而從上述維度構建指標。王富喜(2009)從經濟發展、人口素質、生活質量、社會發展四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對山東省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發展水平進行評價;龍東平等(2013)學者從鄉村經濟發展、鄉村農業發展、鄉村社會發展三個維度構建指標對陜西省高陵縣各鄉鎮不同時期的鄉村發展水平進行量化評價及機理研究;羅靜(2019)等從鄉村聚落、鄉村土地、鄉村人口、鄉村經濟、鄉村人居環境五個方面構建指標評價武漢市新城區鄉村發展水平及規模等級結構。這種視角能從多維度反映農村的發展程度,但在反映微觀的農民生活上稍有欠缺,且部分研究存在把鄉村發展水平與鄉村發展潛力混淆的情況,例如有的學者以人口發展水平體現鄉村發展水平,以耕地面積反映農業生產水平,其準確度有待商榷。第二種視角緊密聯系國家政策,從政策目標的角度構建指標體系,新農村建設初期,張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構建鄉村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徐臘梅、郭豪杰、張挺等學者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標任務構建指標體系。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視角的指標體系與人的福祉聯系更為密切,更加體現了我國以人為本的發展趨勢,且涵蓋鄉風和治理等非物質層面指標,體現鄉村內部軟實力的發展,但這些指標在農民生活水平上有所欠缺,以千人指標評價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卻忽略了農民獲取基礎設施服務的可達性。也有學者從三生方面構建指標,把鄉村視為集農牧業生產、社會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培育為一體的多功能區域,評價我國各地區鄉村“三生”發展水平。三種視角的鄉村發展水平評價在生態方面的研究都更加側重于生活環境,對生物狀態的評價有所欠缺。總體而言,我國鄉村發展水平研究尚未形成體系,在理論方面和指標選區方面都還有所欠缺。科學全面的評價鄉村發展水平,對了解鄉村發展狀況具有重大意義。
從學術界已有的研究來看,鄉村發展水平指標的構建仍存在諸多問題。生產空間功能、生活空間功能和生態空間功能構成了鄉村“三生”空間功能”,從“三生”方面構建指標可以涵蓋鄉村發展的各個方面,能較為全面的反映鄉村發展水平。本文豐富了生活方面的指標,從宏觀和微觀的綜合角度來表現鄉村生活水平;在生產指標方面,辨別鄉村發展水平與鄉村發展潛力的差異,簡化眾多學者構建的生產指標,選取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體現鄉村生產水平;在生態方面,參考國際PSR模型,對生態脆弱性、自適應進行評價,從而更加全面準確地反映鄉村生態水平。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出測定鄉村發展水平的數學模型,以漢中市為例,評價其11個縣區的鄉村發展水平,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
2研究方法
2.1研究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2019年漢中市統計年鑒》和全國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生態方面的CWQI質量和環境質量數據來源于漢中市生態環境局,初級生物生產量數據來源于國家地理數據云空間。
2.2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生產空間功能、生活空間功能和生態空間功能構成了鄉村“三生”空間功能。從“三生”方面構建指標可以涵蓋鄉村發展的各個方面,能較為全面的反映鄉村發展水平。因此,筆者從生產、生活、生態方面共選取19項指標,以期客觀全面地評價鄉村發展水平。
2.2.1生產指標構建。生產是關于勞動的物質或非物質產出,鄉村的生產主要來自農業生產方面,同時還應包括非農業生產方面。生產水平最直觀的體現就是人均產值和地均產值。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機械化程度的增長提高了生產效率。衡量鄉村勞動生產率,既能反映鄉村生產水平,還能獲悉鄉村生產現代化程度、勞動力素質水平。目前,農業生產由粗放向精細化不斷轉變,土地生產率大大提高。評價土地生產率,對反映各地區土地生產差異具有重要意義。
2.2.2生活指標構建。生活涉及到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隨著社會的發展,鄉村居民對于生活的追求已經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還包含對生活品質和精神文化的追求。因此,本文從經濟發展水平、農民生活條件和精神文化富足度三個方面表現鄉村生活水平。
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面,選取農民可支配收人作為指標。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保障,它決定了農民生活的質量。
在生活條件方面,包含居住條件和公共服務設施條件。居住條件包含飲用水質量和衛生廁所普及率。飲用水質量與人們的健康生活息息相關,飲用水質量的提高也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提出,戶廁改造逐漸被人們重視,戶廁反映出農村的生活環境,戶廁改造度越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越高。公共服務設施條件包含有幼兒園的村莊百分比、有醫院的村莊百分比、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的村莊比重、主要道路為水泥或柏油路的村莊占比。幼兒園和醫院是農村的重要基礎設施,十九大報告中也將農村教育提到了重要位置。鄉村居民的出行活動范圍主要是所居住的行政村范圍內,行政村即居民的居住生活圈,若村莊內有幼兒園及醫院這些基礎設施,將大大提高人們的生活便捷度。道路是鄉村的重要基礎設施,目前大部分鄉村都已做到道路可達。若村莊內主要道路是水泥路或柏油路,人們的出行將更加方便。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許多農村居民也開始進行網購,村內的電子商務配送站點能使村民收取快遞更加便捷。
在精神文化方面,包含有農民業余文化組織的村比重、有體育健身場所的村比重、平均每百戶擁有上網手機數。目前,上網手機在農村漸漸普及,上網手機是農民了解時事政策、面對面聯系親朋、娛樂消遣的新媒介。上網手機普及度越高,人們的精神文化富足度也隨之躍升。
2.2.3生態指標構建。生態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本文參考經合組織(OEDC)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運用的P-S-R指標體系,其中P表示壓力指標,表現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對環境的作用,如資源索取、物質消費以及各種產業運作過程所產生的物質排放等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擾動;S表示狀態,狀態指標表征特定時間階段的環境狀態和環境變化情況,包括生態系統與自然環境現狀等;R表示響應,響應指標指社會和個人如何行動來減輕、阻止、恢復和預防人類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以及對已經發生的不利于人類生存發展的生態環境變化進行補救的措施。
從這三個角度出發,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從“對地域外環境影響、生物生產量、環境穩定性”三個方面來建立指標體系。對地域外環境影響代表生產生活活動對生態的影響,主要選用的三級指標都為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可能危害,農村以第一產業的生產為主,則不可避免的會有農藥化肥、塑料薄膜的環境影響,另一方面,農村的生活活動也會對環境帶來可能的影響,因此選用生活污水的處理這個指標;生物生產量以有機物的重量或能量為指標,表示生物個體或群體的生產力水平。根據可獲得的數據,本文從國家地理數據云空間選取漢中市2016年8天初級生物生產量這個指標。初級生物生產量可以表征生態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地區的現有生物的生產力水平,表現生態系統中物質能量的數量、消耗協調的狀態;生態脆弱性可以表現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在面對外界破環和人為影響破壞的修復功能,如果脆弱性越強,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差,就越容易受到外界的破壞和影響,本文從水環境、空氣環境角度來選取生態脆弱性方面的三級指標(見表1)。
2.3權重確定與評價結果
本文先通過AHP層次分析法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層次分析法是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于1977年提出的一種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方法,是通過構造判斷矩陣采用9標度法對因子進行兩兩比較判斷其重要性程度的方法。具體的操作步驟為:①依照本文的評價指標體系,構造3級評價矩陣;②咨詢專家,兩兩比較打分并反饋意見;③綜合專家打分確定指標權重;④進行一致性檢驗,本文構造的3級評價矩陣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表明通過一致性檢驗。
再通過TOPSIS法利用逼近理想解的技術確定評價對象的排序。TOPSIS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歸一化后的原始數據矩陣,找出有限方案中的最優方案和最劣方案,然后分別計算各評價對象與最優方案和最劣方案間的距離,獲得各評價對象與最優方案的相對接近程度,以此作為評價優劣的依據。TOPSIS法的主要計算步驟如下:
①同趨勢化。綜合評價中,有些指標是高優指標,有些指標是低優指標。用TOPSIS法進行評價時,要求所有指標方向一致。通常采用將低優指標高優化,對絕對數低優指標使用倒數法(1/X),對相對數低優指標使用差值法(1-X)。
②指標歸一化。為了消除指標計量單位的影響,要對指標實測值進行歸一化處理。設(Xij)nxm為同趨勢化后的指標矩陣,(Zij)nxm為歸一化后的數據矩陣,則:
3實證研究
3.1研究區域
漢中市地處中國版圖地理幾何中心,位于陜西省西南部。它在行政區劃上屬于西北地區,而地理自然環境屬于西南地區。漢中市北界秦嶺主脊,與陜西省寶雞市、西安市為鄰,南界大巴山主脊,與四川省廣元市、巴中市毗連,東與陜西省安康市相接,西與甘肅省隴南市接壤。2018年,漢中市生產總值為1471.88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88元,年末常用地耕地面積為21.14萬hm2,糧食產量105.62萬t。全市有11個縣區,各縣區發展差異較大。
3.2鄉村發展水平的結果
綜合來看,漢中市11個縣區的鄉村發展水平排名為:城固縣>漢臺區>留壩縣>洋縣>南鄭區>佛坪縣>略陽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鎮巴縣(見圖1)。
漢中市11個縣區的生活發展水平排名為:漢臺區>城固縣>南鄭區>勉縣>洋縣>西鄉縣>寧強縣>佛坪縣>留壩縣>略陽縣>鎮巴縣。生活方面發展較好的縣區分布在漢中市中心區偏北,如漢臺區和與之相鄰的城固縣、南鄭縣其排名基本與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致。漢臺區著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以鋪鎮工業集中區為基礎,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同時漢臺區推進商貿流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創建。排名第二的城固縣的工業總產值全市第一,城固縣毗鄰漢臺區,依托其豐富的經濟基礎設施,使得城固縣的旅游業、現代服務業持續活躍,健康養老、文化休閑等業態也應運而生。鎮巴縣、寧強縣的發展狀況類似,兩個縣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且距離市中心較遠,均以農業生產為主導,因而發展受限(見圖2)。
漢中市11個縣區的生產發展水平排名為:城固縣>漢臺區>留壩縣>洋縣>佛坪縣>西鄉縣>南鄭區>略陽縣>寧強縣>勉縣>鎮巴縣。生產方面發展較好的縣區分布在漢中市中心區偏南,如漢臺區和與之相鄰的城固縣、留壩縣。城固縣2018年全年生產總值居全市第一,城固縣發展多元特色農產品,“城固柑橘”進入全國互聯網地標產品50強行列;發展獼猴桃0.26萬hm2,躋身全省獼猴桃產業轉型升級示范縣;中藥材種植0.76萬hm2,其中元胡0.605萬hm2、總產4.49萬t,“城固元胡”榮膺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茶葉產量4375t,“張騫牌”漢中仙毫獲得國際茶博會特別金獎。漢臺區農業生產穩定,匯力園區生物菌檢測中心、天之源園區9000m2智能育苗中心已建成投用。而勉縣、鎮巴兩縣一產人員占比較低,兩線均為三產協調發展、齊驅共進。三產均衡發展的同時可能會面臨某一產業對該地區發展帶動作用不夠突出,從而出現資源配置和該地區的發展狀況不合理的問題。唯有充分發揮地區主導產業的龍頭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動鄉村社會的經濟發展(見圖3)。
漢中市11個縣區的生態發展水平排名為:留壩縣>佛坪縣>略陽縣>鎮巴縣>寧強縣>洋縣>勉縣>城固縣>西鄉縣>南鄭區>漢臺區。生態方面發展較好的縣區分布在漢中市最外圍,如西北角的略陽縣、正北部的留壩縣、東北角的佛坪縣、東南角的鎮巴縣、西南角的寧強縣。留壩縣的自然資源稟賦,張良廟紫柏山5A級景區創建通過省級資源與景觀質量評審,棧道水世界提升改造、營盤自行車慢道建成投用。打造省市級休閑農業示范點8處。留壩白果、留壩板栗通過農產品地標認證。佳仕森、天谷天翔通過GMP認證,6家藥品銷售企業通過GSP認證。佛坪縣生態環境良好,其省級旅游示范縣、省級旅游扶貧試點示范縣、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進展順利,優良的生態環境為文旅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同時賦予居民良好的生活環境(見圖4)。
3.3不同地區鄉村發展水平的原因分析
3.3.1與距漢中市區遠近有關。漢臺區位于市區,經濟基礎良好,具有較好的現代化農業科技水平,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吸引了大量旅客,同時促進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城固縣、留壩縣毗鄰漢中市區,緊密依托市區完善的基礎設施,因而經濟基礎相對較好,第一產業在其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比較低,但其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大多發展近郊農業、乳畜業、花卉農業等,經濟發展狀況良好。
3.3.2與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有關。西鄉、寧強和鎮巴縣,這3個縣位于大巴山地,位置較為偏僻,且距離漢中市區較遠,地貌地形復雜導致交通不便,與外界交流受到影響,因而發展受限。
3.3.3與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有關。可支配收入較高的縣區,其發展水平也較高。收入水平是經濟活動的集中體現,決定了農民的生活質量。洋縣,發揮其“朱鷯故鄉”的天然優勢,在政策的扶持下,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從而推動了當地的就業和經濟發展,也為當地人民帶來了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條件。
3.4發展建議和對策
3.4.1加強現代農業建設,加速實現產業振興。在鄉村發展水平測度中,漢中市各縣區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差異較大。西鄉縣、勉縣、寧強縣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較多,農業生產水平卻較低;佛坪縣、留壩縣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較少,農業生產水平卻較高。可見農業生產水平不僅與勞動力數量有關,還與勞動力素質有關。因此需要發展以經濟高效為導向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吸引更多的優質勞動力參與農業生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創建,充分發揮漢中市特色農產品的優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生產,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拓展產業鏈價值鏈。
3.4.2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基礎設施的有效建設,有利于農村社會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對提高農民的生活品質也有重要作用。但漢中市部分縣區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部分鄉村道路尚未完全硬化,教育設施、文化娛樂設施尤為匱乏。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應率先加大貧困縣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努力提高廣大鄉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均等化。
3.4.3發揮生態環境優勢,以生態帶動產業發展。留壩縣等鄉村發展水平較低,但有著較高的生態發展水平,環境宜居。在未來的發展中,可以依托秦巴山水生態資源和兩漢三國人文底蘊,提升旅游內涵。促進旅游與各產業融合,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立足自然生態培育壯大休閑度假、山水觀光、科普教育;依托環境優勢積極開發養生養老、旅居安居、健康醫療、美容保健、文化娛樂。強化區域間的旅游合作,依托現代交通與互聯網,打造共同旅游平臺,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4結論與討論
4.1結論
本文根據漢中市發展特點和可獲得的數據從生產、生活、生態方面構建鄉村發展水平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最終測度出了漢中市各地區鄉村發展水平,并提出相應地發展策略。最終結果顯示:城固縣、漢臺區、留壩縣鄉村發展水平較高,勉縣、寧強縣、鎮巴縣鄉村發展水平較低。研究發現,鄉村發展水平的高低與區位、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有著密切的聯系,靠近市中心的縣域普遍有著較高的發展水平,農業生產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較高;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的區域鄉村發展水平較高;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區域人民生活質量普遍更高。
了解鄉村發展水平,對深入研究鄉村發展的內部機理,探索鄉村未來的發展路徑具有重要意義。結合漢中市縣域發展水平及特征,本文提出漢中市在以后的發展中應注重加強現代農業建設,從產業方面加速實現鄉村振興;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充分利用其生態優勢,以生態帶動產業發展,形成高效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4.2討論
目前關于鄉村發展水平的研究中,指標體系構建的主觀性很強,指標體系的構建因人而異,因研究對象而異。由此來看,學術界已有鄉村發展水平的構建和研究尚不成熟。本文對于其他學者研究的不足進行了一定補充,從三生方面構建指標體系,在生活方面結合宏觀視角和微觀視角、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在生產方面界定發展水平與發展潛力的差別,對指標進行精簡;在生態方面充分考慮生態和環境的狀況,構建了—套較為全面的指標。
但是由于生活方面缺乏組織管理數據,未能很好地表現鄉村治理現狀,對于設施的研究,未測度出居民的出行時間,不能很好地表現出生活圈建設情況;生態方面的部分數據以縣域為測度單元,既包含城市也包含鄉村,反映的不僅僅是鄉村的生態狀況,所以存在一定誤差。
未來在鄉村發展水平指標體系構建上,應充分探討指標選取的理論原因,增強研究的理論意義,使結果更具有科學性和說服力。在指標的選取上,視角應更加廣泛,構建出一套能充分反映鄉村發展現狀的指標體系,更準確的測度鄉村發展水平,為鄉村的理論研究和規劃實踐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剛,史琛,袁浩賀.我國鄉村“三生”空間功能發展及其協調水平時空分布研究[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33(03):13-19.
[2]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地理學報,2018,73(04):637-650.
[3]王富喜.山東省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發展水平評價[J].經濟地理,2009. 29(10):1710-1715.
[4]龍冬平,李同舁,于正松,等.基于微觀視角的鄉村發展水平評價及機理分析——以城鄉統籌示范區陜西省高陵縣為例[J].經濟地理,2013, 33(11):115-121.
[5]羅靜,蔣亮,羅名海,等.武漢市新城區鄉村發展水平評價及規模等級結構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19,38(09):1370-1381.
[6]范少吉,趙玉龍.村域尺度鄉村發展水平評價及特征——以甘肅環縣為例[J].開發研究,2018(01):51-55.
[7]李小榮,楊海娟,何艷芬,等.陜西省縣域鄉村發展類型及鄉村性評價[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7(02):225-230.
[8]張磊,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經濟縱橫,2009(07):67-70+29.
[9]徐臘梅,馬樹才,李亮.我國鄉村發展水平測度及空間關聯格局分析——基于鄉村振興視角[J].廣東農業科學,2018,45(09):142-150+173.
[10]張挺,李閩榕,徐艷梅,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8,34(08):99-105.
[11]賈晉,李雪峰,申云.鄉村振興戰略的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分析[J].財經科學,2018(11):70-82.
[12]郭耀輝,李曉,何鵬,等.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鄉村發展綜合評價——以國家貧困縣四川省馬邊縣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9,35(10):158-164.
[13]郭豪杰,張薇,張德亮.云南省鄉村振興實現度測定與分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13(03):5-11.
[14]邢穎,楊芳,張杭杭.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都勻市農村發展水平耦合協調度評價[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19,33(11):231-238.
[收稿日期]2020-05-26
[基金項目]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鄉村發展水平分析——以漢中市為例(S201910697102)。
[作者簡介]韓頌(2000-),女,陜西商洛人,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