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
摘要:我國許多地區地質結構復雜,受到極端天氣或者人為因素等影響,導致地質出現滑坡或者泥石流等災害。針對滑坡以及泥石流地質災害采用針對性的評價方法,通過評價掌握引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以便實施有效的措施,避免滑坡或者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本文圍繞滑坡以及泥石流地質災害應用的評價方法展開討論,為應用的相關評價方法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評價方法
0.??? 引言
在滑坡以及泥石流地質災害進行評價過程中,根據不同類型的滑坡以及泥石流,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如果對滑坡地質災害進行評價,基于FAN模型采用脆弱性方法評價滑坡地質災害。如果對泥石流災害進行評價,基于貝葉斯模型方法評價泥石流地質災害。如果對滑坡以及泥石流同時進行評價,基于GIS地質災害系統進行評價。
1.??? 基于FAN模型的滑坡地質災害脆弱性評價方法
1.1? 評價模型選取
評價模型的選取過程如下:首先,根據滑坡地質災害的實際情況,確定評價指標,根據評價指標設定評價單元;其次,在建立的模型內部,設定將要進行測試的數據;三,結合數據建立FAN模型;四,在FAN模型的每個節點,屬于設定的參數;五,借助FAN模型進行滑坡地質災害評價,在模型中可以獲得較為精準的評價數值;六,將最終形成的FAN模型,用滑坡地質災害脆性評價。
1.2?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過程中,將地質、地貌以及自然環境中其它因素作為評價參數。此外根據滑坡地質災害脆性評價要求,還應設置七個評價指標,指標一為年連續三天降雨最大值,指標二為年降雨量超過25毫米的時間,指標三為植被歸一化程度,指標四為斷裂帶值,指標五為坡度,指標六為坡度超過25%時,該坡度下滑坡面積,指標七為最大高差。在上述評價指標中,降雨量的大小和時間,均與地質出現滑坡災害存在密切的關系。
1.3? 數據預處理
數據預處理過程,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包括評價單元獲取方法、目標變量獲取方法、降雨指標計算方法、植被指數計算方法、斷裂帶指標計算方法、坡度指標計算方法、最大高差指標計算方法以及指標數據整理方法。以指標數據整理方法為例,將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各個指標,采用離散化和整數化的方式進行處理,可以得出部分滑坡地質災害脆弱性評價指標數據。
1.4? 構建模型結構
通過構建模型結構,在模型中真實的顯示出FAN模型對于地質災害脆弱性評價方法的精度,FAN模型的命中率為84.13%,誤測率為26.90%,精度為78.51%,AUC為0.87。
2.??? 基于貝葉斯網模型的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方法
2.1? 評價模型選取
采用貝葉斯網模型方法評價泥石流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首先應做好評價模型的選取工作,在選取工作中應按照以下步驟進行:一,確定災害評價指標,根據指標選定評價單元是否滿足模型評價要求;二,確定模型測試數據,使模型按照測試數據模擬泥石流發生的過程;三,建立貝葉斯模型結構,通過模型結構學習地質災害評價方法;四,學習貝葉斯模型參數,由參數優化模型,使模型內各個節點設定的參數,均能滿足評價精度要求。
2.2? 評價單元
在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工作中,評價單元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評價引發泥石流發生因素過程中,地貌作為單元成為主要評價對象。在地貌特征較為豐富的地區,并且該地區會產生較多的降雨,會提高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的概率。選擇引發泥石流災害的誘發因素作為單元,在模型中根據單元進行評價,可以提升評價的準確度。此外在評價單元中,將DEM作為提取流域的算法基礎,掌握填洼和削峰的狀態,同時確定水流的方向,結合方向提取水流的流域范圍,為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2.3?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一般設定七個評價指標,指標一為年連續三天最大降雨量,指標二為降雨量超過25毫米的時間,指標三為植被在泥石流發生區域的覆蓋范圍,指標四為斷裂帶長度,指標五為坡度超過25%泥石流占用的面積,指標六為在規定的流程內產生的最大高程差,指標七為流域形狀系數。
2.4? 數據預處理
數據預處理需要使用到多種方法,分別為植被覆蓋度指數計算方法、斷裂帶長度計算方法、流域形狀系數計算方法以及指標數據整理方法。使用指標數據整理方法,采用離散化和整數化方法,處理部分區域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數據,使數據更加貼近真實情況。
2.5? 構建模型結構
構建模型結構過程中,基于貝葉斯網結構,利用設定的七個指標,分別對比樸素貝葉斯網、機器學習的貝葉斯網以及調整后貝葉斯網結構性能,其中命中率分別為83.13%、84.16%以及85.66%,誤測率分別為8.72%、8.61%以及8.23%,精度分別為88.41%、88.84%以及89.63%,ROC面積分別為0.94、0.95以及0.95。根據上述數據,通過調整構建的貝葉斯網,命中率精度以及面積上升較為明顯,而誤測率低于其它模型。
3.??? 基于GIS的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評價系統
3.1? 系統總體結構
建立系統總體結構過程中,需要進行滑坡地質災害脆弱性評價系統總體設計,在總體設計中,需要不同的元件構建滑坡地質災害評價系統,分別為通用工具、訓練集數據處理、評價模型交叉驗證、交叉驗證結果查看、脆弱性評價以及導出評價結果。在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系統總體設計中,仍會需要不同的元件構建泥石流災害危險性評價系統,分別為通用工具、訓練集數據處理、評價模型交叉驗證、交叉驗證結果查看、危險性評價以及導出評價結果。
3.2? 評價系統業務流程
評價系統業務流程分別為滑坡業務流程和泥石流業務流程,在滑坡地質災害脆弱性評價系統業務流程中,產生的數據最終形成滑坡災害脆弱性等級圖,根據等級圖掌握地質可能出現的滑坡等級。在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系統業務流程中,數據按照流程要求,最終生成泥石流災害危險性等級圖,等級圖會將地質區域內可能發生泥石流的位置標記出來。
3.3? 評價系統軟件結構
評價系統軟件結構是由數據瀏覽和結果查看作為基礎,通過評價模型層,將數據輸入至數據處理層,最后通過基礎數據層,向用戶提供查詢服務。
3.4? 評價系統技術集成方案
評價系統技術集成方案設立過程中,會使用到C#編程語言,由C#編程語言分別設立出Arcgis Engine和Matlab Engine程序,其中Matlab En-gine程序是貝葉斯網絡模型建立的基礎。基于編程語言最終確定評價系統技術集成方案。
4.??? 結語
我國屬于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高發國家,采用地質災害評價方法,通過建立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模型,在模型內設置多種評價指標,并在系統總體結構下,按照評價業務流程進行評價,可以獲得精準的評價數值的同時,還能準確預測某一區域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為預防以及防治工作有效的進行發揮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國泥石流研究[M].科學出版社,康志成等著,2004.
[2]?? 邊坡地質災害的預測預報[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胡厚田等編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