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濤
摘要:我國在反掠奪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存在著立法偏重與保護被掠奪者、認定成本+ 意圖標準欠科學、缺少獨立權威統一的執法機構、法律責任重行政而輕視民事和刑事責任等問題。必須修改和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制定《反掠奪法》,成立獨立權威統一的執法機構,實現同案同責;建立民事責任優先的法律責任體系,不放棄追究掠奪者刑事責任,凸顯法律威懾力;建立對掠奪行為的社會舉報機制,增加信用懲戒。
關鍵詞:掠奪性定價;競爭;反壟斷;標準
一、我國對掠奪性定價規制存在問題
(一)掠奪性定價規制宗旨偏頗
中國所有法律法規最直接首要目的是保護被掠奪者,而北美、歐盟等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十分明確表明“反壟斷法保護競爭而不是競爭者”的基本目的。我國規制也應該將目標定位反對不正當競爭、限制競爭甚至壟斷行為,促進資源實現最優配置,維護消費者的正當利益,增加整個社會福利水平,促進整個市場秩序良性運行,促進經濟的發展和技術進步。
(二)成本和意圖雙認定標準判定掠奪性定價欠科學
以成本因素為基礎是經濟分析方法,為反壟斷法律研究拓寬了思路并提供經驗實證支持。但是我國規定“低于成本銷售商品”和“排斥競爭對手為目的”雙認定標準認定,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只要低于成本銷售商品就臆斷為排斥競爭對手意圖,就是掠奪性定價,甚至成本選擇最簡單就是行業平均成本,而那些技術水平先進和管理水平高的企業往往成本遠低于行業平均成本,可能被冠以不正當競爭,無法達到獎優罰劣和促進競爭。同時,行業平均成本水平可能由行政執法部門和人員根據經驗自由裁量和主觀臆斷,具有極大地主觀性,增加了不公平競爭的可能性。二是為了避免臆斷帶來的偏差,法庭就必須進行成本調查,商品的成本調查需要大量財務數據和會計技術方法,法官很難勝任,導致符合兩個標準的掠奪者數量減少,很多企業躲過法律的制裁。
(三)對掠奪性行為執法機構認定不統一
對掠奪性行為執法機構為“1+3+X”的模式,即“1”是反壟斷委員會,“3”是價格監督檢查局、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局、反壟斷局,“X”是各行業監督與管理機構。執法機構基本為行政單位,各部門從各自角度行使執法權,容易出現各執法主體職責沖突、標準尺度不一、多頭執法、重復執法,行政效率降低,掠奪性定價行為執法實效不高。在司法實踐中,掠奪性定價往往與非法經營、惡意串通、價格歧視和惡性兼并等多種違法行為交織在一起,更增加了相關司法實踐的難度。
(四)法律責任體系不健全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改革發展,依法治國理念已經成為社會共識,法律法規越來越健全,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釋放法治紅利助力經濟發展。然而,目前我國掠奪性定價行為的相關法律規制,法律責任體系尚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執法機構基本為行政單位,行政處罰方式多為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以及罰款,處罰形式單一、處罰力度不足以遏制掠奪侵權等違法行為;掠奪性定價行為的相關法律規制更多對被排擠經營者進行保護,缺少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且依法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過輕,計算客觀公正違法經營額困難,只能估算,使處罰成為真空地帶。掠奪性定價行為涉嫌壟斷,不僅要建立給予主體行政責任的外部追究體制,還應給予民事損害賠償責任處理,才能對損害消費者福利和行業其他合法經營者利益的掠奪性行為給以嚴懲,體現法律的威懾力;不同行業涉嫌掠奪性定價行為的認定標準和處罰尺度都不盡相同,容易影響法律的權威性和公平性。
二、完善我國掠奪性定價規制的對策
(一)明確掠奪性定價規制宗旨,構建掠奪性定價行為構成要件要素在發展市場經濟初級階段出臺的反壟斷規制,法律價值傾向于保護競爭者,更多關注競爭主體生存權,將損害競爭機制。而競爭是市場制度的靈魂,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永遠是保持市場肌體健康的“基礎設施”,在某種意義上,競爭是彌補壟斷定價資源配置無效率的最好方法,競爭既可以提高市場效率也可以實現經濟民主。
根據掠奪性定價行為本質特征構建構成要件要素,具體應該包括要素如下:實施主體,在行業中能夠獲得和保持市場勢力的主導企業;實施目的,以犧牲消費者利益、排擠競爭對手和降低經濟效率為代價使自己變得價值最大化,形成并保持市場壟斷地位;實施行為,在一定區域一段時間持續以低于成本價銷售商品,并與非價格掠奪行為疊加使用,從而獲得壟斷地位;實施結果,獲得壟斷地位后掠奪者提高價格,消費者剩余減少,掠奪者供應量減少,資源配置無法實現帕累托最優,競爭對手被迫退出、無法進入或者被收購與兼并。
(二)建立以行業平均成本為主的掠奪性定價認定標準
在經濟實踐中我國選擇最多的是行業平均成本,由于行業協會掌握熟悉行業中產品價格構成中生產成本、商品流通費用、稅金、利潤現狀及其變動規律,熟悉行業供求關系、市場結構、匯率變化、通貨膨脹、國家價格政策情況及其變動規律,以及自然災害、戰爭、政治動蕩以及投機等非經濟因素對市場價格帶來影響程度等。必須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為引導企業開展公平價格競爭提供咨詢服務,也為執法機構界定掠奪性定價行為提供成本依據。
(三)成立獨立、統一和權威的掠奪性定價行為規制執法機構
獨立的掠奪性定價行為規制執法機構是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的組織保障,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掠奪印證體系。獨立的反掠奪性行為規制執法機構通過客觀全面深入細致地搜集證據,可以做出客觀、正確性的意見和結論,做出公正裁決。因此,要求反壟斷機關統一單獨設置,反壟斷機關及其反壟斷人員依法獨立開展反壟斷工作,做出反壟斷判斷、提出反壟斷報告并做出反壟斷裁決,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不得干涉。
(四)建立健全完善的司法責任規制體系
目前,掠奪性定價行為屬于行政機關法律訴訟案件,審理周期長,審判難度大,同時實行免費登記制度,訴訟成本低,案件數量多,惡意訴訟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因此,依靠行政公權力量已然無法解決所有壟斷問題。隨著中國民主法制建設發展和公民素養提高,反壟斷私人訴訟既必要又可行。同時,行政訴訟更強調市場公平競爭、消費者整體福利水平和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私人訴訟更關注損失利益補償,舉證更精準,促進掠奪性定價訴訟機制良性發展。
掠奪性定價行為承擔的法律責任有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目前我國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大部分屬于行政訴訟案件,因此對行政責任規定較為詳盡,而對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規定比較粗略,對被掠奪者最關心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則未做出相關規定,出現法律責任虛化現象。細化掠奪性定價行為民事責任與刑事法律責任,完善懲處體系,明確民事救濟、刑法罪名、罰金標準、監禁期限等細節問題,提升司法實踐效能,尤其可以強化司法威懾力,體現政府維護公平競爭,打擊經濟犯罪的決心。
三、小結
21世紀,企業經營的價值取向已由經濟利益與商業道德要求日益統一,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和商業道德倫理成為競爭的普世價值,責任競爭力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守信、負責和公平成為現代商業最基本道德倫理。而主導企業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實施掠奪性競爭策略,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出現不正當競爭、限制競爭甚至形成壟斷的行為,使資源無法實現最優配置效率,是嚴重的商業敗德行為。因此,世界各國為了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道德,通過立法和司法形式,通過國家的力量規范、引導競爭機制發揮積極作用,使企業尊重競爭對手,反對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消費者和社會公共利益。必須修改和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制定《反掠奪法》。不僅保護被掠奪者利益,還能促進市場公平競爭。
參考文獻:
[1]?? 郝志斌“,掠奪性定價認定中意圖標準完善研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
[2]?? 吳宏偉、董篤篤,“中國反壟斷民事訴訟制度的回顧與展望”,《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