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
摘要:當前,手機成為獲取信息的重要陣地;而“5G”的到來以及視頻網站上視頻剪輯技術的簡便化,使得全民成為“記者和主持人”成為現實。面對眾多素人的競爭,作為專業的主持人該如何凸顯自我,又不失專業性素養,這是在新形勢,新競爭面前對專業主持人提出的新課題。本文從小屏時代的大環境分析、主持人的個性因素以及如何加強個性因素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小屏時代;個性化表達;主持人
一、小屏幕時代的來臨
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尤其是隨著智能化設備的普及,讓“人人都是新聞記者”變為現實,媒體從業人員和普通大眾手中的手機“小屏幕”成為發布信息和收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各大社交媒體也紛紛順應潮流,開發了方便小屏發布和接收的平臺,例如:抖音、微信視頻號等等。為了適應當前新媒體的發展,主流媒體為了提升影響力和公信力,也在不斷的尋求“大屏”和“小屏”之間的融合。連一貫以嚴肅和嚴謹著稱的“新聞聯播”也開始利用主持人發布有利于“小屏”傳播和收視習慣的短視頻內容,一時間引起大家關注。小屏幕的受歡迎與其巨大的潛在市場和制作的簡化以及內容的短小是分不開的。當前,手機成為人們獲取資訊的重要途徑?!?G”甚至是“5G”技術的興起,更是讓“小屏”成為了大陣地。而“小屏”傳播的平臺如“抖音”、“微信視頻號”都將原本相對復雜的視頻剪輯簡單化了,技術的支撐讓隨手拍隨手就可以發布成為了現實。小屏幕傳播的視頻一般都在三分鐘左右,最長也不會超過5分鐘。這非常符合現代人的快節奏生活的要求,以及生活的習慣。在等待地鐵、公交車的間隙可以填補時間的空白。
正是因為小屏幕傳播的這些特性,決定了只有那些個性化的內容才能在眾多的短小視頻中脫穎而出。那么在小屏幕來臨的時代,專業主持人在三分鐘的小視頻里如何在與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素人的競爭中凸顯出來,取決于主持人是否能夠很好的運用個性化表達這一因素。
二、主持人個性表達的組成因素
布封曾經說過“:風格即人”。雖然指的是作家文學風格就是作家創作個性的體現,而這種創作個性與作家的個人風格與語言風格是相結合的。如果套用到形容主持人的個性風格體現上也很恰當。主持人的個性化表達體現在節目中應該分為“觀其人和觀其言”兩個方面。
一是觀其人:主持人在節目中有其外在的形象要求,這包括形象、著裝、表情、手勢、體態等。這里是主持人文化修養、審美情趣等各方面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也是主持人外在個性色彩的直接體現。在小屏幕傳播中,主持人的外在形象事實上也更能幫助樹立專業性和權威性。比如在一些關于醫學類知識的傳播視頻中,穿白大褂的主持人傳遞的內容會更給人一種權威感。而在一些傳遞生活類小知識的視頻內容里,主持人的一些特色著裝,如漢服等,會給人傳遞出更多的節目背后隱藏的信息。主持人在短視頻里眼神與表情的合理運用也會給視頻所傳遞的信息增添交流感,并且會是引導受眾看下去的一個重要因素。央視主持人劉芳菲在微信上開了一個視頻號,視頻中的劉芳菲面帶微笑,眼神在鏡頭與鏡頭外兩點一線的自然交換,讓受眾產生一種仿佛是在和一位自己熟悉的朋友聊天的親切感。另外,主持人在短視頻里重復幾個態勢語言,也是形成個性化表達的一個重要的符號。這些態勢語言或者在開頭,或者在節目中間運用,可以重復形成定式,成為構成特定的節目風格的一個要素。
二是觀其言:主持人的語言表達體現了主持人的思想觀點、知識水平。而要形成個性化的語言,除了包含嗓音條件、氣息、語調等技巧的基本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語言的組織以及表述能力。由于個人對客觀事物的認知不同,學識和修養不同,個性化語言的體現也會有相應的不同。已故著名主持人沈力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談到她主持《膳食與營養》節目時,編導給她的稿件中有這樣一句話“您懂得了膳食平衡的道理,就應該舉一反三”,她把“應該”改成了“還可以”,避免了命令式的口氣。而這看似簡單小小的一個改動其實就讓主持人的個性色彩和形象豐富了起來。央視主持人張泉靈在玉樹大地震時期的《新聞直播間》里有一段2分06秒的現場報道。這段報道放在現在的小屏幕傳播當中仍然會是一個經典。在這段報道中,主持人語言簡潔精煉,卻不失生動鮮活,更是在整體結構空間里有效的傳遞了信息。這段成功的報道與主持人的深厚語言功底以及豐富的人生閱歷不無關系。
三、如何加強化個性表達
在小屏時代,作為一名主持人如何利用好個性化表達這些因素呢。這需要主持人從主持的外在形象、內在修養和語言表達上去下功夫。做一個真實、樸素的人,不去追求超脫于現實需求的奢華,不媚俗,不從俗。在體態語言的表述中力求簡潔、大方,利落,不扭捏作態,不虛假浮夸。在形象以及著裝上符合個人以及節目的風格、氣質,應該起到襯托個人和節目的作用,而不是喧賓奪主。提高情商的修養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這本書中說:“有效人際交流的一個決定習慣因素是人們運用情緒同步性的熟練程度”。成功的領導和演說者都是善于調動公眾情緒的人,善于運用共情力,把觀眾牢牢的吸引住,這是主持人應該具有的影響力的核心,也是真正個性體現的關鍵點。主持人的邏輯化口語表達更是體現個性化的核心因素。畢業于哈佛大學,麥肯錫公司第一位女咨詢顧問芭芭拉.明托在她的著作《金字塔原理》中談到了“金字塔原理是一種重點突出、邏輯清晰、主次分明的邏輯思路、表達方式和規范動作”。金字塔原理的邏輯表達也非常符合小屏幕傳播的短視頻。在三分鐘的內容里,主持人首先表達主要思想,使受眾對表達者的觀點產生某種疑問,從而引導與激發受眾繼續看下去的探尋心理。而主要思想下一層次上的思想將回答這些疑問,通過不斷進行疑問并回答的對話,受眾就能非常清晰的了解短視頻所要傳遞的信息。央視主持人劉芳菲最近有一組講解中國國學文化的小視頻非常引人注目,小視頻里每次就一個主題內容進行了非常清晰的講述。而之所以能讓人看完后還能記憶深刻,得益于劉芳菲在組織語言時對語言邏輯的把握。比如有一期節目中,劉芳菲講解了“腰纏萬貫”這句成語的來歷,一開篇就用了一句話點題“中國古人出門啊,最少不了的就是盤纏”,緊接著圍繞著這個主題,她就拋出了第一個邏輯層次“盤纏的來歷”,既提出了問題,又吸引受眾帶著問題繼續關注,在解釋盤纏的由來的同時也講述了中國古人對于財富的態度,普及了學識也提高了生活的認知。加上劉芳菲得當的衣著,流暢的表達,以及在鏡頭前的自然情感流露,頓時一位知性的女性形象躍然眼前,大大提高了視頻的可看性和權威度,不失為小屏幕傳播內容的典范。
綜上所述,在小屏幕傳播成為熱門的當下,大屏幕和小屏幕的融合也是未來媒體行業的發展趨勢。在全民皆可當記者、當主持人的當下,媒體從業人員唯一能凸顯自身優勢的就是充分了解小屏幕傳播的特點的同時,研究如何結合自身的專業更加規范、快速、清晰的傳遞出信息給受眾,這樣才能在競爭中保持實力,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