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
摘要:解放戰爭時期群眾醫療衛生工作是民主革命時期醫療衛生工作的最后一環,同時也關系到新中國成立后群眾醫療衛生工作的順利開展,為研究這一時期群眾醫療衛生工作,從各解放區醫療衛生實際情況出發:民眾受疾病困擾的局面依然存在,醫療衛生資源極其匱乏,衛生宣傳工作不到位;挖掘群眾醫療衛生工作問題產生的具體原因:各解放區總體醫療資源處于緊缺狀態,解放區不斷擴大加重醫療衛生工作負擔。
關鍵詞:解放戰爭時期;軍隊;醫療衛生
一、解放區醫療衛生問題概況
1.??? 民眾受疾病困擾的局面依然存在
民主革命時期,國家長期處于戰爭和動亂狀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緩慢,到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的人民群眾依然受到各種疾病及傳染病的困擾,尤以東北解放區和陜甘寧邊區為典型,醫療水平低下使一些流行性疾病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威脅。
近代以來,東北地區備受戰爭摧殘,醫療水平低下,民眾遭受疾病困擾,苦不堪言。因此,東北成為急性傳染病和地方疾病多發地區,舊社會已知的各種疫病東北地區都有遭重,如鼠疫、霍亂、麻疹、天花、猩紅熱等,這類疫病具有傳播快、突發性強、致死率高的特征,給東北解放區帶來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損失。
2.??? 晉察冀邊區的疫病形式
解放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流行病泛濫,除上述流行病外,還包括痢疾、梅毒、回歸熱等,給當地群眾生活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瘧疾是晉察冀邊區發病最多的疾病,如:“1949年,交河縣僅五、八兩個區,七個村的統計,小孩因瘧疾死亡者92人,獻縣壘頭村不到六天時間即死亡小孩50個。”;痢疾在晉察冀邊區是發病率僅次于瘧疾的一種流行疾病,多為飲食不衛生所致。抗戰末期至解放戰爭初期,平山縣患病者竟達三成以上,井陘縣八個村患病人數也達到總人口數兩成,徐水縣部分村莊患病人數竟高達百分之七十,有的村莊一天內都會有三到四例死亡。[1]其他如霍亂現象也都十分嚴重。
3.??? 醫療衛生資源極其匱乏
解放戰爭時期,醫療衛生資源仍然匱乏,以河南為例,各地方公立醫療機構運轉不正常。地方衛生機構包括縣衛生院、區分院、鄉鎮衛生所等,在實際運轉過程當中,醫護人員緊缺,醫療技術和設備落后。如隸屬焦作市的修武縣創辦的縣醫院主打西醫治療,負責兩季種痘,并組織防疫巡回隊。然而,每月活動經費僅一百元,且醫療設備簡陋,藥品不全;[2]省會鄭州市下轄縣中牟縣的縣衛生院醫護人員僅6人,辦公室為兩間租賃房,只為公務人員開放;[3]滎陽市廣武縣縣衛生院所有工作人員共7人,醫療設備不齊全,無病床可容納病患,西藥種類少,1946年,年總經費僅435.12元。以上僅僅以河南省三個地方的實際情況為例,就足見當時無論是解放區還是國統區,其醫療衛生體系亟待健全。
4.??? 衛生宣傳工作不到位
不潔的個人衛生是各種疫病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衛生方面,晉察冀邊區一般的農民家庭“上房普遍都是3間,兩邊兩間是臥房,當中的一間是廚房,也往往同時是牲口房。所以有時這一邊做飯做菜,那一邊就喂馬喂驢。這一邊騾馬糞尿,堆了滿地,臭氣熏人。那一邊小菜水飯,蘿卜菜粥”[4];個人衛生方面,很多農民群眾不注意衣服的換洗,也不勤洗手、洗澡,也沒有刷牙漱口的習慣,很容易細菌感染;婦女生活方面,據記載,萬全、承德、淶源等地統計的299名經期婦女中,僅有32名使用衛生紙,且這32人是相對有文化水平的學生,其余婦女都是使用爛布或其他代替。[5]總之,醫療衛生體系的建設關系到醫療衛生工作是否能夠落實到位,醫療衛生工作不能以處理緊急性事務而展開,必須要提高預防意識。
二解放區醫療衛生問題的成因分析
1.??? 各解放區總體醫療資源處于緊缺狀態
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的農村衛生事業極其落后,在全國2000多個縣當中,僅僅1300個左右的縣設立了衛生院(衛生院是國統時期的名稱)。
而全國床位也僅僅只有13000張左右,平均每個縣10張床位,并且只能醫治簡單病癥,衛生防疫工作更是鮮少有專門部門去實施。[6]農村更甚,除極少數鄉鎮外,絕大部分鄉鎮沒有專門的醫生、藥店以及醫藥設施。醫務人員稀缺,在西醫還未推廣前,中國廣大農村地區還是以中醫為主,同時農村封建迷信療法盛行。
2.??? 解放區不斷擴大加重醫療衛生工作負擔
中國解放軍進入戰略防御狀態前后,解放區的人口已由原來的一億人擴大到一億四千九百萬,約占全國人口三分之一,面積擴大到239萬多平方公里,約占全國面積的四分之一,解放區城市增至506座,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
三中國共產黨解決解放區醫療衛生問題的政策措施
1.??? 防疫工作制度的形成
由于過去的革命戰爭中積累的種種經驗,以及衛生技術的不斷改進,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防疫工作已大為進步。隨著全國解放形勢地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國統區得到解放,一方面的確加重了防疫工作的負擔,但另一方面,原有衛生建設的經驗和成果也可以被解放區借鑒和吸收,從而使防疫工作越來越科學。
2.??? 城市衛生的綜合整治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的城市部分是抗戰時期日軍的占領區,部分是解放的“國統區”城市。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都面臨著需要對城市進行管理和建設的任務。
城市相對于農村各方面差異很大,中共來說城市管理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各級衛生工作者大力發揚革命精神,審時度勢,逐步掌握城市衛生的綜合管理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張家口是解放較早的城市,解放后半年左右的時間,就在衛生管理工作上獲得了一些成就,恢復了城市的衛生秩序。第一,處理和清掃日軍殘余的垃圾,規范公共衛生清掃制度。當時全市召集了200名清潔工,每個區分30人為一隊,由衛生股長兼任隊長。每隊又分組,對街道進行每日一次的打掃,并將垃圾倒入指定地點。第二,市民糞便直接由各區農會會員或城郊農民共同承包,無代價,全面清除和保持廁所的衛生清潔即可。第三,為保持更好的城市生活環境,解決公共廁所的如廁緊張問題,在原有17座廁所的基礎上又新建了24座公廁。第三,重建牲畜屠宰場,規范屠宰場所;第四,改造新建醫療機構,即改造日占時期的醫院為市立醫院,醫大附屬醫院和鐵路醫院轉為公立醫院,并新建三座私人醫院。第五,登記和組織醫療從業人員。
3.??? 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
解放戰爭前,對食品安全衛生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雖然也有一些相關規定,但基本都是一些日常飲食習慣的知識宣傳,如吃熟食、不吃變質食品等,更為專業的食品安全衛生規定比較少。到解放戰爭時期,城市政權陸續建立,城市管理工作也隨之展開,在牲畜生鮮、冷飲冷食等方面忌口較多,疾病易發的食品開始出現了專門制度規定。其中,以天津市最為典型。
牲畜屠宰方面。1949年,天津市政府公布了《屠宰牲畜暫行規則》,對豬、牛、羊等長食肉類屠宰條件有所規定。從食品安全角度,實現了兩種規定:第一,定點屠宰,所有牲畜的屠宰場都須為政府所屬,否則按私屠論。二是建立檢驗制度,指定屠宰場同時擔任檢驗場作用,牲畜由衛生員檢驗,不符標準的,不允許食用的,并由牲畜所有人掩埋或煉油。同時規則還進一步制定了處罰措施,凡是違反規定者,據情節輕重處相應罰金或沒收貨品,并移至司法機關。
冷飲冷食方面。1949年,天津市政府就因地制宜地公布了《清涼飲食物品業衛生管理暫行辦法》。辦法指出,汽水、果汁等清涼飲料,冰激凌、冰棍、銷售中西瓜等清涼食物,此類商品的售賣必須持有登記許可證,相關食品的制作工廠、店鋪、攤販的衛生設備需符合一定的標準才能取得登記證。登記經營后,衛生局可隨時隨地派衛生技術人員進行抽提樣品實行檢驗;在防疫的關鍵時期,衛生局可按疫情發展的實際情況,決定某種清涼飲食品的制造銷售與否。